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意义
《标准》实施以来,我省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在认真贯彻教育部《标准》测试有关文件的基础上,采取了保证《标准》顺利实施的培训、扶贫措施,对《标准》的落实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根据2005年广东省上报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我省共有65所高校和2105所中小学以及中职学校按时完成了《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其上报单位总数居全国之首,为教育部提供了大量的测试数据,成绩可喜可贺。然而,在《标准》的测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基于管理上存在的缺陷而随机产生出来的漏洞,其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让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层十分担忧。大学生《标准》的实施,是教育部在“健康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高校的体育教育做出的更“人性化”的一项改革措施,测试工作的管理,关系到改革工作的成败,不同程度地也影响到《标准》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对广东省高等院校《标准》测试的管理进行探讨,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
二、研究对象
广东高校。
三、研究方法
(一)现场观察法。对华南农业大学2005级本科生《标准》测试进行为时三周的现场跟踪调查,采集所需数据。
(二)问卷调查。对华南农业大学2005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发出问卷250份,收回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15份。
(三)信息资料。通过网络和文献,收集2002年—2006年有关《标准》测试的文件、信息资料。
(四)访问调查。通过电话、走访等形势了解广东高校《标准》测试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各单位教师的意见。
四、现状分析
(一)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为什么要进行《标准》的测试,其目的是什么?测试结果与学生的学业有何关联?各项指标反映的内涵是什么?测试时有哪些技术要求等问题,学生到底了解多少?为此,我们对华南农业大学2005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表1。
了解测试目的性的学生为调查总数的27.4%,基本了解占38.6%,不清楚的人数占33.9%;不清楚指标内涵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9%;技术要求、与学业的关联方面的调查结果情况稍好与以上两项指标。由此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对《标准》测试工作的基本认知和常识相当模糊和贫乏。学生对测试工作的轻视,而由此引发的旷测、作弊、技术违规等行为。如此长期的任其发展,测试工作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势,失去了意义。
(二)组织不够合理,时间、项目过于统一。通过对广东省重点高校测试工作的走访了解和现场观察,目前各单位的测试组织工作主要由体育部(或体育教学研究室)来完成,为了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测试时间一般都集中在管理层要求上报测试数据的时间内,随堂进行完成五个指标的测试工作。除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指标外,其它项目许多学校男生都采用台阶实验、握力、立定跳远为测试指标;女生采用台阶实验、立定跳远和座位体前屈为测试指标。个别学校不分男女,运动能力指标均采用台阶实验、握力、立定跳远三项。而反映学生耐力素质的800米和1000米指标由于目前测试器材与软件的设计问题,各单位都不选用。从测试现场的观测得知,由于参加测试的人数较多,测试时间和项目又过于统一,各单项测试机前人头拥挤,特别是耗时较长的台阶实验,测试的压力就更大,造成局面混乱;其次,学生要完成五项测试,最少需要1小时30分钟,有些会更长,而真正的测试过程只须3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排队上,学生在项目测试转换间隙时,休息得不到保障,疲劳情况下测试的数据有所失真就在所难免。
(三)测试器材与软件故障频繁,测试过程不畅,信息反馈迟缓。在测试过程中,由于测试器材的质量问题,致使测试被迫中断常常发生,据对华南农业大学2005年大学生体质测试的观察统计,在历时三周的测试工作中,因器材问题造成的中断事故多达45起,其中立定跳远为12起,握力10起,肺活量为8起;身高体重为10起(因软件故障测试数据无法录入1起);而台阶试验为5起,虽然出现问题少,但处理起来麻烦,学生必须重新测试。目前,广东省合格的测试器材供应商仅有二家,而需要完成测试工作的学校将近100多所,所测学校测试时间基本相同,测试器材出现故障,往往由于得不到及时维护,造成测试工作的中断。其次,测试软件与管理软件整体结构不够顺畅,数据的传送速度太慢,学生不能及时甚至是不了解测试的结果,失去了对学生的指导意义。
(四)主测部门与协助单位协调不够,资源浪费严重。为了掌握学生的健康情况,高校每年都必须对学生进行例行的身體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血压、脉搏等指标,而身高、体重、肺活量又是《标准》必测指标。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致使测试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以上指标重复测试,既耽误了教师宝贵的教学时间,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特别是文件中规定的奖励与降低分数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其原因是测试量太大,学生流动性强,教师难以控制,管理困难。
(六)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标准》测试结果是优教评价的重要指标,各学校为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率,不排除有做假的嫌疑,由于没有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测试结果并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的体质状况,部分失真的数据对评价工作产生的误导也由此而生。
五、措施与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以上问题的出现,与目前《标准》测试管理工作不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标准》测试工作过程中的信息、组织、宣传、器材等指标的管理,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一)加大监控力度,确保测试数据的真实性。《标准》解读第四大点第六条指出,“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标准》的情况,要认真检查监督,定期抽查,并进行通报。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批评教育”。因此,各地教育、体育局应该制定与《标准》测试同步的监控计划,对各学校测试过程、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对学校上报的数据分批分类进行抽样核实,对做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和教育,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达到真正的测试目标。
(二)加强测试工作的宣传引导。利用现代媒体工具,大力宣传测试工作目的意义,通过表彰和现场交流会,传授测试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经验,肯定成绩,促进提高,保证测试工作的质量。
(三)加大力度进行基于《标准》测试网络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开发,及时向学生传达测试工作的目的意义、技术要求、日程安排、成绩关联、成绩反馈等信息,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学生查询、指导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采取措施,缓解测试压力。《标准》测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不同时期身体的发育状况和身体的机能情况,使管理者能及时了解和监控学生的体质变化,而不仅仅是作为本科生评估的一项指标。鉴于此理,笔者认为《标准》测试可采取大样本的抽样测试;也可按在校学生人数和性别比率抽样;通过《标准》测试网络系统平台,使体育部(教研室)测试工作与校医院体检工作有机结合,形成资源共享;在上报数据的时间上可采取分时、分批上报的方法,从而缓解测试工作的压力。
(五)加强测试器材硬件的管理与开发工作。这是测试工作的基本条件,对于高等院校,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应该鼓励学校自主研发合格的测试器材,缓解器材供应商维修的压力;对于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故障较多的供应商给予警告和剔除,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Z].教体艺[2002]12号.
[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曹冬.体育与健康[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4] 黄茂武.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5] 广东省体育总局.广东省《学生健康合格标准测试》工作总结[Z].2005.
[6] 陈希.变革时期我国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J],体育科学,2002,22(4):2-3.
《标准》实施以来,我省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在认真贯彻教育部《标准》测试有关文件的基础上,采取了保证《标准》顺利实施的培训、扶贫措施,对《标准》的落实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根据2005年广东省上报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我省共有65所高校和2105所中小学以及中职学校按时完成了《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其上报单位总数居全国之首,为教育部提供了大量的测试数据,成绩可喜可贺。然而,在《标准》的测试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基于管理上存在的缺陷而随机产生出来的漏洞,其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让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层十分担忧。大学生《标准》的实施,是教育部在“健康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高校的体育教育做出的更“人性化”的一项改革措施,测试工作的管理,关系到改革工作的成败,不同程度地也影响到《标准》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因此,对广东省高等院校《标准》测试的管理进行探讨,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
二、研究对象
广东高校。
三、研究方法
(一)现场观察法。对华南农业大学2005级本科生《标准》测试进行为时三周的现场跟踪调查,采集所需数据。
(二)问卷调查。对华南农业大学2005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发出问卷250份,收回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15份。
(三)信息资料。通过网络和文献,收集2002年—2006年有关《标准》测试的文件、信息资料。
(四)访问调查。通过电话、走访等形势了解广东高校《标准》测试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各单位教师的意见。
四、现状分析
(一)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为什么要进行《标准》的测试,其目的是什么?测试结果与学生的学业有何关联?各项指标反映的内涵是什么?测试时有哪些技术要求等问题,学生到底了解多少?为此,我们对华南农业大学2005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表1。
了解测试目的性的学生为调查总数的27.4%,基本了解占38.6%,不清楚的人数占33.9%;不清楚指标内涵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9%;技术要求、与学业的关联方面的调查结果情况稍好与以上两项指标。由此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对《标准》测试工作的基本认知和常识相当模糊和贫乏。学生对测试工作的轻视,而由此引发的旷测、作弊、技术违规等行为。如此长期的任其发展,测试工作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势,失去了意义。
(二)组织不够合理,时间、项目过于统一。通过对广东省重点高校测试工作的走访了解和现场观察,目前各单位的测试组织工作主要由体育部(或体育教学研究室)来完成,为了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测试时间一般都集中在管理层要求上报测试数据的时间内,随堂进行完成五个指标的测试工作。除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指标外,其它项目许多学校男生都采用台阶实验、握力、立定跳远为测试指标;女生采用台阶实验、立定跳远和座位体前屈为测试指标。个别学校不分男女,运动能力指标均采用台阶实验、握力、立定跳远三项。而反映学生耐力素质的800米和1000米指标由于目前测试器材与软件的设计问题,各单位都不选用。从测试现场的观测得知,由于参加测试的人数较多,测试时间和项目又过于统一,各单项测试机前人头拥挤,特别是耗时较长的台阶实验,测试的压力就更大,造成局面混乱;其次,学生要完成五项测试,最少需要1小时30分钟,有些会更长,而真正的测试过程只须3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排队上,学生在项目测试转换间隙时,休息得不到保障,疲劳情况下测试的数据有所失真就在所难免。
(三)测试器材与软件故障频繁,测试过程不畅,信息反馈迟缓。在测试过程中,由于测试器材的质量问题,致使测试被迫中断常常发生,据对华南农业大学2005年大学生体质测试的观察统计,在历时三周的测试工作中,因器材问题造成的中断事故多达45起,其中立定跳远为12起,握力10起,肺活量为8起;身高体重为10起(因软件故障测试数据无法录入1起);而台阶试验为5起,虽然出现问题少,但处理起来麻烦,学生必须重新测试。目前,广东省合格的测试器材供应商仅有二家,而需要完成测试工作的学校将近100多所,所测学校测试时间基本相同,测试器材出现故障,往往由于得不到及时维护,造成测试工作的中断。其次,测试软件与管理软件整体结构不够顺畅,数据的传送速度太慢,学生不能及时甚至是不了解测试的结果,失去了对学生的指导意义。
(四)主测部门与协助单位协调不够,资源浪费严重。为了掌握学生的健康情况,高校每年都必须对学生进行例行的身體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血压、脉搏等指标,而身高、体重、肺活量又是《标准》必测指标。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致使测试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以上指标重复测试,既耽误了教师宝贵的教学时间,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特别是文件中规定的奖励与降低分数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其原因是测试量太大,学生流动性强,教师难以控制,管理困难。
(六)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标准》测试结果是优教评价的重要指标,各学校为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率,不排除有做假的嫌疑,由于没有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测试结果并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的体质状况,部分失真的数据对评价工作产生的误导也由此而生。
五、措施与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以上问题的出现,与目前《标准》测试管理工作不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标准》测试工作过程中的信息、组织、宣传、器材等指标的管理,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一)加大监控力度,确保测试数据的真实性。《标准》解读第四大点第六条指出,“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标准》的情况,要认真检查监督,定期抽查,并进行通报。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给予批评教育”。因此,各地教育、体育局应该制定与《标准》测试同步的监控计划,对各学校测试过程、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对学校上报的数据分批分类进行抽样核实,对做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和教育,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达到真正的测试目标。
(二)加强测试工作的宣传引导。利用现代媒体工具,大力宣传测试工作目的意义,通过表彰和现场交流会,传授测试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经验,肯定成绩,促进提高,保证测试工作的质量。
(三)加大力度进行基于《标准》测试网络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开发,及时向学生传达测试工作的目的意义、技术要求、日程安排、成绩关联、成绩反馈等信息,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学生查询、指导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采取措施,缓解测试压力。《标准》测试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不同时期身体的发育状况和身体的机能情况,使管理者能及时了解和监控学生的体质变化,而不仅仅是作为本科生评估的一项指标。鉴于此理,笔者认为《标准》测试可采取大样本的抽样测试;也可按在校学生人数和性别比率抽样;通过《标准》测试网络系统平台,使体育部(教研室)测试工作与校医院体检工作有机结合,形成资源共享;在上报数据的时间上可采取分时、分批上报的方法,从而缓解测试工作的压力。
(五)加强测试器材硬件的管理与开发工作。这是测试工作的基本条件,对于高等院校,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应该鼓励学校自主研发合格的测试器材,缓解器材供应商维修的压力;对于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故障较多的供应商给予警告和剔除,保证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Z].教体艺[2002]12号.
[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曹冬.体育与健康[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4] 黄茂武.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5] 广东省体育总局.广东省《学生健康合格标准测试》工作总结[Z].2005.
[6] 陈希.变革时期我国大学体育的组织与管理[J],体育科学,2002,2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