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诵读——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墨子·公盂》载子墨语:“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宋代朱熹更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将“诵”视为“真道学第一义”,且谓诵读必须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理论确立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语文时放声诵读的时间极少。学生们不爱当众诵读,固然与他们正处于青春闭锁期有关,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平时没有养成诵读课文的习惯,缺乏诵读的自觉性。诵读要成为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习惯,就得不断地进行诵读的实践,从行动的不断反复中逐步形成习惯。如果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要想提高语文能力,可以说是空中楼阁。而积累语言就必须加强诵读训练。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言语信息同原有的心理结构产生同化。也就是说,在读者诵读之前,首先与文本进行同化与顺应;当诵读发生之后,读者将同化了的情感意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即诵读者表现出来的文本声音形态,此时文本的情感意识被读者对象化,成为读者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结尾部分:“突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在阅读时要把韩麦尔先生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知到一个高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2.诵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审美能力。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涵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在教学《听潮》一文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字、词、句、篇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平稳、缓和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沉吟,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愤怒,使学生凭借联想、想象,感受大海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和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
3.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诵读时动用了视、听、运动三条感觉渠道输入语言,这也意味着输出时的多渠道。一旦有相似相近的文字形象、语义情景、情感样式的激发,脑海中就会自动化地跳出相应的当初记诵的言语,这就是所谓“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的境界。张中行先生说:“你不读,或读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之然,拿起笔来就难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对一篇文章的反复诵读,不仅能学习它精美的谋篇布局,而且还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这正是古语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强化诵读的具体措施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语文教学的内容增加了,课时相对减少了,但要求却是提高了。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过于细碎地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会使课堂上读的时间减少,学生语言积累的效果就相对较差。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1.指导学生在诵读的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按从易到难的要求,大致可分为认读、理解、评析与巩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各具特征,前后联系,要求逐步提高。
⑴认读性的诵读,目的在于认读文字形式,既需认辨字的音、形、义,又要认识词、句、段的含义。
⑵理解性的诵读,意在披文入情,循文释道,从语言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
⑶评析性的诵读,是在对文章已经理解的基础上所作的深入研读。这样的诵读,或对文章进行评论,或对文章进行赏析,等等。这样的诵读,需要边诵读边思考,专心致志,而且需要运用批判思维与发散思维,诵读的要求较高。
⑷巩固性诵读,功在识记,抑制遗忘。这样诵读的特点,往往从反复诵读中默记所要识记的内容,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2.诵读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因此,运用这种方法时,既要批判继承,又要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⑴要废止传统的诵读篇篇皆背的做法,但对于短小精悍的优美诗文或精彩的片段,则应提倡熟读、背诵,铭记于心,临到用时,方能得心应手或得心应口。
⑵要废止单纯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提倡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的有机结合。培养与提高识记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识记文字。
⑶要改变传统诵读的单一、注入、死板等弊端,提倡诵读与提问、谈话、讨论、分析、比较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⑷要改变诵读单纯动口的做法,提倡动口、动脑与动手相结合。诵读时做到读思结合,边读边思,一有心得就随手记录。争取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墨子·公盂》载子墨语:“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宋代朱熹更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将“诵”视为“真道学第一义”,且谓诵读必须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理论确立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现在初中学生学习语文时放声诵读的时间极少。学生们不爱当众诵读,固然与他们正处于青春闭锁期有关,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们平时没有养成诵读课文的习惯,缺乏诵读的自觉性。诵读要成为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习惯,就得不断地进行诵读的实践,从行动的不断反复中逐步形成习惯。如果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要想提高语文能力,可以说是空中楼阁。而积累语言就必须加强诵读训练。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言语信息同原有的心理结构产生同化。也就是说,在读者诵读之前,首先与文本进行同化与顺应;当诵读发生之后,读者将同化了的情感意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即诵读者表现出来的文本声音形态,此时文本的情感意识被读者对象化,成为读者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结尾部分:“突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在阅读时要把韩麦尔先生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知到一个高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2.诵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审美能力。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涵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在教学《听潮》一文时,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字、词、句、篇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平稳、缓和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沉吟,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愤怒,使学生凭借联想、想象,感受大海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和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
3.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诵读时动用了视、听、运动三条感觉渠道输入语言,这也意味着输出时的多渠道。一旦有相似相近的文字形象、语义情景、情感样式的激发,脑海中就会自动化地跳出相应的当初记诵的言语,这就是所谓“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的境界。张中行先生说:“你不读,或读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之然,拿起笔来就难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对一篇文章的反复诵读,不仅能学习它精美的谋篇布局,而且还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这正是古语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强化诵读的具体措施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语文教学的内容增加了,课时相对减少了,但要求却是提高了。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过于细碎地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会使课堂上读的时间减少,学生语言积累的效果就相对较差。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1.指导学生在诵读的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按从易到难的要求,大致可分为认读、理解、评析与巩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各具特征,前后联系,要求逐步提高。
⑴认读性的诵读,目的在于认读文字形式,既需认辨字的音、形、义,又要认识词、句、段的含义。
⑵理解性的诵读,意在披文入情,循文释道,从语言结构入手,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
⑶评析性的诵读,是在对文章已经理解的基础上所作的深入研读。这样的诵读,或对文章进行评论,或对文章进行赏析,等等。这样的诵读,需要边诵读边思考,专心致志,而且需要运用批判思维与发散思维,诵读的要求较高。
⑷巩固性诵读,功在识记,抑制遗忘。这样诵读的特点,往往从反复诵读中默记所要识记的内容,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2.诵读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因此,运用这种方法时,既要批判继承,又要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⑴要废止传统的诵读篇篇皆背的做法,但对于短小精悍的优美诗文或精彩的片段,则应提倡熟读、背诵,铭记于心,临到用时,方能得心应手或得心应口。
⑵要废止单纯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提倡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的有机结合。培养与提高识记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识记文字。
⑶要改变传统诵读的单一、注入、死板等弊端,提倡诵读与提问、谈话、讨论、分析、比较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⑷要改变诵读单纯动口的做法,提倡动口、动脑与动手相结合。诵读时做到读思结合,边读边思,一有心得就随手记录。争取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