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因此注重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考过程与方法、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数学课堂评价备受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因此,本文将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来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利用数学评价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用自我评价,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思维的结果,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让其自身认识到知识本身的价值,体验到思维的价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将知识发生、认识、整理的全过程完全展现在他人面前,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则可以依据他的自我评价去理解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过程,并针对所暴露出的问题给予特定的帮助。
例1、《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教学片断
生:老师,像xx 1 2x=1这样的方程不一定叫分式方程。
师(把问题仍抛还给学生):那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点评】: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了发展性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自己,改变了传统的老师一个人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既成为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
生:我观察很仔细地!它的整个解题过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完全一样(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并且它也是一个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这样我认为再起分式方程这个名字就显得多余了,我们应该仍称它为一元一次方程。
师(故作惊讶):是呀,那又何必叫分式方程呢?那是否还有其他的考虑呢?
生(思考片刻):哦!我刚才的观察不够全面,只是看到了它的一个方面,其实判断分式和整式的依据是看分母上含不含有未知数,如果按这一角度去考虑,我们可以称它为分式方程。
生:还有从分式和整式的分类角度,确实我们还可以把方程分为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依据是看方程中是否出现了分式。
生:看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只是方程起名的一个依据而已,我应该更深入、更全面的去观察和研究。
……
渐渐的学生对分式方程的概念有了全面的认识。
【感悟】]:在上述课堂中学生一系列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选择(对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而是展现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对思考过程进行的评价),学生用自己所感、所见、所想来作以解释,以数学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并加以处理,从而得到结果。这种自我评价的方式不仅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思维的舞台,而且培养学生自我质疑和自我解疑的评价机制。
二、活用教师评价,促进情感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既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发挥评价的导向、反馈等有效功能,用客观地、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了解学生情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例2、《数据的分析》的教学片断
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根据班级三名同学五次考试的成绩,选择一人去参加比赛。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能得到那些信息?
“从这张表格中我可以得到他们每个人的总分及平均分。”还没等教师说完,学生们都脱口而出。
师:很好,大家都非常善于观察!都能在表格的各种表面特征和联系中寻找到隐含数学信息——总分、平均分。
【点评】: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课堂评价与数学思想方法(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抽取数学信息)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师:你打算如何作出选择?
生:因为北京奥运会射击比赛就是按选手的射击总分来排名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总分来考虑,小红的总分最高,所以我会选小红。
师(抚摸着生1的头):谢谢你!不但告诉了我们该选谁,而且把理由说的都非常清楚!也让我们学会了用实际生活经验来解释生活问题,体现了从生活到生活的学习理念。
教师带头鼓掌,顿时全班学生也齐声鼓掌。
【点评】:教师用最直接的动作语言对学生想法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又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达到了用自己积极的行动评价来唤醒其他学生积极的心态,这更是对学生语言评价的一种拓展和延伸。
【感悟】:从前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评价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可以积极地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真切地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评价。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的评价理念。
3、善用生生评价,引发灵感碰撞
数学表现性评价提倡数学相互交流和评价,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员”,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被评价者,而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教师积极的伙伴”。 这使得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只是简单的评价过程,而是学生间相互促进、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上每一个个体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
例3、《数据的选择》的教学片断
师:大家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他说的有理!”、“我也是这样想的。”、“对呀!”……学生的各种相互评价从教室的各个方向传来。
在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时,有一个声音从教室的一角传来。
生2:老师,不对呀!如果按照奥运会跳水比赛算分的标准,应该是先去掉一个最底分和最高分后,再算平均分,这样的话小黄的得分是最高,应该选小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轩然大波,学生们都争辩开来。
师(老师没有立刻以予判断,而是转向生1):他的理由你认同吗?或者有其他的想法吗?你又是怎么认为的?
【点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评价,为学生搭建相互评价、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培养学生相互质疑和解疑的评价机制,又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理清了探究的思路。
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讨论也更热烈了。
生3:我也觉得确实应该选小红。但是和生1的理由不同,却和生2有点类似,看谁的平均分高,因为数学老师常常是用我们班的平均成绩和其他班比较的,所以我认为应该算他们的平均分,我算得他们的平均分分别是74分、70分、69分,小红的平均分最高,所以应该选小红。
生1:他算平均分和我用总分来比较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已学过每个人的平均分,都只要用总分除以5就可以得到了。
师:这两位同学灵活地运用身边的例子来解释实际问题,说明我们同学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这时,有一生欲言又止,手举了又放下,眼中充满疑惑,老师示意他大胆发言。
生4:大家看,(边说边指着小张前后五次的考试成绩)小张的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并且后面两次考试小张比其他两个人都好,他肯定是开始不太用功,努力后,成绩就追上了另外两个人。我想下一次考试小张的成绩一定会比其它两个人好,所以我选小张。
“是呀!”、“我看下一次考试小张的成绩会更好的。”……课堂一派热闹的景象。
【点评】:通过这种相互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完全的展现,学生也在自我欣赏、相互欣赏中肯定自我、肯定他人,从而无形地完成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在学生间相互的评价中,促进了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相互审视、借鉴、完善,相互激励,从而得到相互地主动发展】
【感悟】:事实上, 上例中答案不惟一,对于同一组数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不同的选择结果,在这堂课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当学生以为已有了答案时,却不断有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此时,老师也并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或者硬加要求、横加指责,而是巧妙地抓住这些意外,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为学生搭建相互评价、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给了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感悟的空间。于是,就有了一个一个精彩的发现,学生不一的思维个性得以凸现,接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引发了群体思维碰撞,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锻炼了思维能力,老师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也因生生评价而丰富,所以合理地运用课堂评价必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一、巧用自我评价,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思维的结果,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让其自身认识到知识本身的价值,体验到思维的价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将知识发生、认识、整理的全过程完全展现在他人面前,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则可以依据他的自我评价去理解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过程,并针对所暴露出的问题给予特定的帮助。
例1、《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教学片断
生:老师,像xx 1 2x=1这样的方程不一定叫分式方程。
师(把问题仍抛还给学生):那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点评】: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了发展性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自己,改变了传统的老师一个人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既成为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客体。
生:我观察很仔细地!它的整个解题过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完全一样(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并且它也是一个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这样我认为再起分式方程这个名字就显得多余了,我们应该仍称它为一元一次方程。
师(故作惊讶):是呀,那又何必叫分式方程呢?那是否还有其他的考虑呢?
生(思考片刻):哦!我刚才的观察不够全面,只是看到了它的一个方面,其实判断分式和整式的依据是看分母上含不含有未知数,如果按这一角度去考虑,我们可以称它为分式方程。
生:还有从分式和整式的分类角度,确实我们还可以把方程分为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依据是看方程中是否出现了分式。
生:看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只是方程起名的一个依据而已,我应该更深入、更全面的去观察和研究。
……
渐渐的学生对分式方程的概念有了全面的认识。
【感悟】]:在上述课堂中学生一系列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选择(对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而是展现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对思考过程进行的评价),学生用自己所感、所见、所想来作以解释,以数学的视角来进行思考并加以处理,从而得到结果。这种自我评价的方式不仅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思维的舞台,而且培养学生自我质疑和自我解疑的评价机制。
二、活用教师评价,促进情感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既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发挥评价的导向、反馈等有效功能,用客观地、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了解学生情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例2、《数据的分析》的教学片断
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根据班级三名同学五次考试的成绩,选择一人去参加比赛。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能得到那些信息?
“从这张表格中我可以得到他们每个人的总分及平均分。”还没等教师说完,学生们都脱口而出。
师:很好,大家都非常善于观察!都能在表格的各种表面特征和联系中寻找到隐含数学信息——总分、平均分。
【点评】: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课堂评价与数学思想方法(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抽取数学信息)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师:你打算如何作出选择?
生:因为北京奥运会射击比赛就是按选手的射击总分来排名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总分来考虑,小红的总分最高,所以我会选小红。
师(抚摸着生1的头):谢谢你!不但告诉了我们该选谁,而且把理由说的都非常清楚!也让我们学会了用实际生活经验来解释生活问题,体现了从生活到生活的学习理念。
教师带头鼓掌,顿时全班学生也齐声鼓掌。
【点评】:教师用最直接的动作语言对学生想法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又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达到了用自己积极的行动评价来唤醒其他学生积极的心态,这更是对学生语言评价的一种拓展和延伸。
【感悟】:从前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评价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可以积极地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真切地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评价。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的评价理念。
3、善用生生评价,引发灵感碰撞
数学表现性评价提倡数学相互交流和评价,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员”,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被评价者,而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教师积极的伙伴”。 这使得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只是简单的评价过程,而是学生间相互促进、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上每一个个体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
例3、《数据的选择》的教学片断
师:大家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他说的有理!”、“我也是这样想的。”、“对呀!”……学生的各种相互评价从教室的各个方向传来。
在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时,有一个声音从教室的一角传来。
生2:老师,不对呀!如果按照奥运会跳水比赛算分的标准,应该是先去掉一个最底分和最高分后,再算平均分,这样的话小黄的得分是最高,应该选小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轩然大波,学生们都争辩开来。
师(老师没有立刻以予判断,而是转向生1):他的理由你认同吗?或者有其他的想法吗?你又是怎么认为的?
【点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评价,为学生搭建相互评价、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培养学生相互质疑和解疑的评价机制,又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理清了探究的思路。
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讨论也更热烈了。
生3:我也觉得确实应该选小红。但是和生1的理由不同,却和生2有点类似,看谁的平均分高,因为数学老师常常是用我们班的平均成绩和其他班比较的,所以我认为应该算他们的平均分,我算得他们的平均分分别是74分、70分、69分,小红的平均分最高,所以应该选小红。
生1:他算平均分和我用总分来比较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已学过每个人的平均分,都只要用总分除以5就可以得到了。
师:这两位同学灵活地运用身边的例子来解释实际问题,说明我们同学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这时,有一生欲言又止,手举了又放下,眼中充满疑惑,老师示意他大胆发言。
生4:大家看,(边说边指着小张前后五次的考试成绩)小张的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并且后面两次考试小张比其他两个人都好,他肯定是开始不太用功,努力后,成绩就追上了另外两个人。我想下一次考试小张的成绩一定会比其它两个人好,所以我选小张。
“是呀!”、“我看下一次考试小张的成绩会更好的。”……课堂一派热闹的景象。
【点评】:通过这种相互评价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完全的展现,学生也在自我欣赏、相互欣赏中肯定自我、肯定他人,从而无形地完成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在学生间相互的评价中,促进了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相互审视、借鉴、完善,相互激励,从而得到相互地主动发展】
【感悟】:事实上, 上例中答案不惟一,对于同一组数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不同的选择结果,在这堂课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当学生以为已有了答案时,却不断有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此时,老师也并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或者硬加要求、横加指责,而是巧妙地抓住这些意外,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了学生,为学生搭建相互评价、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给了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感悟的空间。于是,就有了一个一个精彩的发现,学生不一的思维个性得以凸现,接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引发了群体思维碰撞,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锻炼了思维能力,老师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也因生生评价而丰富,所以合理地运用课堂评价必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