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艺术类课程,音乐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若干思考。
一、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宏观把握
音乐新课程标准高屋建瓴地阐述了音乐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理念,系统地诠释了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及怡情作用。从中我们不难判断出,音乐教学只有在有效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明晰音乐教学目标,整体把握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1.对现状的客观分析
音乐教学发展至今,其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可谓令人担忧。一方面,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战略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特别在文化考核的巨大压力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更倾向于把艺术课程作为文化课程的附庸;另一方面,音乐教学专业化倾向以及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参与热情明显受阻。
例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几乎整堂课播放音乐作品,从来不对作品本身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必要的能力领悟其中的真善美,更不谈上对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了。结果再多的音乐充斥于学生耳朵,也无异于学生耳旁的匆匆过客。音乐教学的现状表明,音乐教学只有深刻反思过去,并真正确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扭转当前的尴尬局面,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
2.对目标的正确界定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目标不在于培养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因此,教师任何试图通过音乐教学把学生培养和打造成歌唱家的念头,无疑是音乐教学的“乌托邦”。我们知道,音乐教学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音乐教学在于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愉悦自己的心情,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又要形成和发展学生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诚然,在学生文化课压力普遍存在的今天,有效实施和推进音乐课程改革,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就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放松的精神状态之中,为提高各科学习成绩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于课堂发展前提下的微观处理
音乐新课程标准不仅提供了教师课堂自主创新与发挥的空间,更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于迎合学生心理需要,确保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体验快乐。
1.教学导入的新颖
音乐教学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受教学过程诸环节的影响,其中导入过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良好导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达到学生初步认知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音乐求知欲,决定着学生接下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音乐教学的导入可谓不拘一格,以语言导入为例,教师通过形象的语言导入,能够产生学生情感共鸣,诱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同时,音乐教学是一种艺术课程的教学,教师如果能体现导入语言的艺术性,更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从而确保学生饱含感情地进行演绎,实现音乐教学声情并茂的目标,最终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包容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特征表明,音乐教学如果不能打破教材的束缚,就既不可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不能有效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体现更为宽广的视野,把学生平时喜欢传唱的、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影视歌曲给予呈现,加深学生积极學习情感体验。
诚然,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形式,诸如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有着自己的偏好,而对教师所视为正统的音乐,诸如民族音乐、古典音乐难以表现出热情就不足为奇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排斥或者禁止。事实上,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同样可以达到学生从学唱流行歌曲中学习音乐知识、获得演唱技巧、加深对音乐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体现包容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基于自己爱好演绎不同的音乐,展示真我的风采。
总之,音乐教学只有凸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晰音乐教学目标,才能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同时,音乐教学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以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快乐。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一、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宏观把握
音乐新课程标准高屋建瓴地阐述了音乐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理念,系统地诠释了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及怡情作用。从中我们不难判断出,音乐教学只有在有效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明晰音乐教学目标,整体把握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1.对现状的客观分析
音乐教学发展至今,其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可谓令人担忧。一方面,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战略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特别在文化考核的巨大压力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更倾向于把艺术课程作为文化课程的附庸;另一方面,音乐教学专业化倾向以及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参与热情明显受阻。
例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几乎整堂课播放音乐作品,从来不对作品本身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必要的能力领悟其中的真善美,更不谈上对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了。结果再多的音乐充斥于学生耳朵,也无异于学生耳旁的匆匆过客。音乐教学的现状表明,音乐教学只有深刻反思过去,并真正确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扭转当前的尴尬局面,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
2.对目标的正确界定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目标不在于培养音乐领域的专门人才,因此,教师任何试图通过音乐教学把学生培养和打造成歌唱家的念头,无疑是音乐教学的“乌托邦”。我们知道,音乐教学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音乐教学在于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愉悦自己的心情,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又要形成和发展学生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诚然,在学生文化课压力普遍存在的今天,有效实施和推进音乐课程改革,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就能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放松的精神状态之中,为提高各科学习成绩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于课堂发展前提下的微观处理
音乐新课程标准不仅提供了教师课堂自主创新与发挥的空间,更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于迎合学生心理需要,确保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体验快乐。
1.教学导入的新颖
音乐教学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受教学过程诸环节的影响,其中导入过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良好导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达到学生初步认知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音乐求知欲,决定着学生接下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音乐教学的导入可谓不拘一格,以语言导入为例,教师通过形象的语言导入,能够产生学生情感共鸣,诱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同时,音乐教学是一种艺术课程的教学,教师如果能体现导入语言的艺术性,更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从而确保学生饱含感情地进行演绎,实现音乐教学声情并茂的目标,最终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包容
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特征表明,音乐教学如果不能打破教材的束缚,就既不可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不能有效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体现更为宽广的视野,把学生平时喜欢传唱的、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影视歌曲给予呈现,加深学生积极學习情感体验。
诚然,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学生对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形式,诸如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有着自己的偏好,而对教师所视为正统的音乐,诸如民族音乐、古典音乐难以表现出热情就不足为奇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排斥或者禁止。事实上,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同样可以达到学生从学唱流行歌曲中学习音乐知识、获得演唱技巧、加深对音乐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体现包容的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基于自己爱好演绎不同的音乐,展示真我的风采。
总之,音乐教学只有凸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晰音乐教学目标,才能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同时,音乐教学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以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快乐。
(责任编辑 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