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力分析中非静止物的静态处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w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学习静力学和动力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需要弄清物体是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静止时,还需要分清物体是否有运动趋势。在此基础才可能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所以,学生通常难以分析把握物体所受的力。为提高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文章结合例题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平衡状态 非静止物体 相对静止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53
  分析好物体(或物体系)的受力情况是正确解答动力学和静力学问题的关键。对于这类问题,准确把握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又是顺利解答相关问题的前提。当一个处于匀速运动状态的物体(或系统)在另一个均匀的静止物体表面上运动时,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不变,因此,分析该物体受力时,可把均匀运动的物体视为“相对静止”的物体来处理。同理,一个静止的物体与一个做缓慢运动的物体叠放在一起,或是两个缓慢运动的物体叠放在一起,在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时,可把缓慢运动的物体视作“相对静止”的物体来处理,从而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速度。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类问题作分类分析。
  一、一个静止的物体与一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叠放在一起的情形
  “静止”与“运动”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在力学中,“静止”与“匀速运动”二者又都是平衡状态,这两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合力都为零。当静止的物体与匀速运动的物体叠放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是不变的。此时可以把运动的物体视为静止,但有运动趋势的情况来处理,从而简化物理过程,提高解题速度。
  图1
  图2
  【例1】 如图1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mA=10kg,mB=20kg。A、B之间,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一轻绳一端系住物体A,另一端系于墙上,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今欲用外力将物体B匀速向右拉出,求所加水平力F的大小,并画出A、B的受力分析图。(取g=10m/s2,sin37°=0.6,cos37°=0.8)
  【方法1】纯隔离分析
  由题意可知,A物体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二者处于相对运动状态。二者接触面间的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力。
  首先对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由隔离A得
  Tsin37°=fBA=μN1
  Tcos37° N1=mAg
  得T=50N
  再对B进行受力分析(图略),由于B处于平衡状态,所以B在竖直方向上,受A对B的作用力、B自身的重力、地面对B的支持力而平衡;在水平方向上,B受A对B和地面对B的摩擦力,外力F对B的拉力而平衡,结合上面的分析以及地面对B的支持力N=N1′ mBg,可以分析计算出外力F=μN fAB=160N。
  【方法2】整体加隔离分析
  图3
  先对A进行受力分析,同上。
  再对二者的整体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
  F=Tsin37° fDB
  =Tsin37°
  μN
  Tcos37° N1=(mA MB)g
  得F=160N
  显然,两种方法求得的结果是相同的。那么,叠放在一起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与一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是不是都可以视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一个整体来处理呢?请再看一个实例。
  图4
  【例2】 质量为M的木楔倾角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静止,当将一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斜面上时正好匀速下滑,现用沿与斜面成α角的力F拉着木块匀速上升,如图4所示.求:
  (1)当α多大时,拉力F有最小值,求此最小值;
  (2)当拉力最小时,水平面对木楔M的摩擦力是多大?
  对本题,依然用两种方法来求解。
  【方法1】纯隔离分析
  求解(1)时,对m进行受力分析,将F沿斜面分解,有Fcosα=mgsinθ μ(mgcosθ-Fsinα),由题意可知μ=tanθ,分析解得F=mgsin2θ/cos(α-θ)。显然,当α=θ时,cos(α-θ)=1,是最大值,则F有最小值,即F=mgsin2θ。
  求解(2)时,对M进行受力分析,除地球给的重力外,同时受到木块m给的垂直斜面向下的压力和平行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还受到水平面给的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水平方向的静摩擦力,由于M的运动趋势尚未能明确判断,故该静摩擦力的方向未知。
  继续对m进行分析。木块m给的垂直斜面向下的压力和平行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分别为mgcos3θ、mgsinθcos2θ,二者在水平方向的分力大小相等,均为mgsin2θcos2θ/2,mgsin2θcos2θ/2=mgsin4θ/4,方向相同,均为水平向右,则合力mgsin4θ/2使M在水平面上有向右运动的趋势,即得水平面给M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大小为fJ=mgsin4θ/2。
  【方法2】整体加隔离分析
  图5
  求解(1)同上。
  求解(2)时,将匀速运动的木块m与静止的木楔M视为“相对静止”。对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将F水平分解,可知
  fJ=Fcos2θ=mgsin4θ/2
  可见,当把叠放在一起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与一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视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一个整体分析时,可使问题大大简化。
  二、一个静止的物体与一个做缓慢运动的物体叠放在一起的情形
  在力学中,“缓慢运动”也是一种动平衡状态,和匀速运动状态一样,也满足合力为零,是否也能用“一”中的受力分析法处理呢?我们依然用两种方法来验证。   解析:由题意知,匀速下滑的物体一定是A,则B一定匀速上升,将二者视为“相对静止”。
  则竖直墙面给A的滑动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从平
  衡条件知,摩擦力的大小等于A、B重力的和减去
  绳对定滑轮的拉力(大小为2GB),其大小为fD=μF,联立有GA-GB=μF,代入求解可得GB=8N。
  图16
  【例7】 如图16所示,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相连,从滑
  轮到P和到Q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与P之间以及P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拉Q使它做匀速运动,则F的大小为( )。
  A.μmg B.2μmg
  C.3μmgD.4μmg
  解析:由题意可知,Q向右做匀速运动,则P一定向左做
  匀速运动,这样正反向匀速运动的两个物体可以看作“相对静止”,即可将P、Q视为一个整体,受两绳相等的拉力F0和地面的摩擦力f及拉力F作用,做匀速运动,有F=2F0-2μmg。
  隔离分析Q,由平衡条件得F=F0 μmg。
  由以上两式联立解得F=4μmg。
  图17
  想一想 如果水平向右的力作用在P上,如图17所示,其他条件相同,结果会发生变化吗?
  仍然用整体法,同样有F=2F0 μmg。
  再对Q隔离,进行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F0=μmg。
  同样联立两式,得同样的结果F=4μmg。
  综上所述,当物体处于上述几种情况下的“相对静止”时,和原始的“相对静止”一样,完全可以用整体法进行分析。即处于平衡状态的非静止物体系统,在受力分析时,可视为“相对静止”的物体系统来处理,从而大大简化分析求解过程。
  [ 参 考 文 献 ]
  [1]杜志建.高考复习讲义(修订版)[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28.
  [2]杜志建.高考复习讲义(修订版)[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37.
  [3]杜志建.小题狂练(第三版)[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4:12.
  [4]杜志建.高中常考问题一本全[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33.
  [5]杜志建.高考状元纠错笔记(修订版)[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12.
  [6]钟山.高考备考工具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17.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摘要]听力是高考必考的题型,它在英语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且难度大。英语课的教学重在能力培养,而听力水平则是呈现学生英语能力的一扇窗口,因此通过夯实词汇基础、发音基础、语法基础和各种训练来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听力水平词汇发音语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054  2015年新课标高考英语考试大纲指出:
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生源相对薄弱,学生基础差,差生面广,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气氛不浓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总体水平低下,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教学方式逐步进入农村学校,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要求我们人人学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1
[摘 要]高中地理文理交融的知识结构,不仅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系数偏高,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只需要抓住三个教学重点,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 难点 兴趣 图像 归纳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高中地理教材所涵盖的知识量大、范围广,是高中生认为最难学的科目。有不少学生反映,地理比高数还难,宁愿多
语文内容取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存在。在高中语文中应该实现生活化教学,通过建立生活与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应用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生活的感悟中不断丰富,获得发展,这样,语文教学的意义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一、解读生活化教学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之中,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建立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实
学习力是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有效地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是将实践经验、情感经验、知识习得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在普通高中实现新课改的当下,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探讨: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如何提升高中数学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任何知识都有赖于存在、生长、发展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绪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人们都在思考着生命应以何种方式来体验和度过。与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个性张扬、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