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可穿戴腓总神经电刺激器改善帕金森病冻结步态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ke_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腓总神经电刺激增加患者本体感觉传入线索,观察其对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有无改善作用。

方法

纳入2018年1—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30例,采用便携式可穿戴电刺激器通过行走触发电刺激,交替刺激双侧腓总神经。通过改良12 m计时步行试验、改良帕金森病活动量表中的6项评分(PAS-6)、冻结步态评分评估患者的步态功能,观察刺激器处于"开""关"两种条件下的步态情况。

结果

刺激器开启时与关闭时比较,患者的顺、逆时针旋转360°时间(T360)、起步时间(T1)、转身时间(T2)在一般行走[分别为17.49(13.55,23.48)s与14.73(10.31,21.71)s、2.16(1.78,2.68)s与1.70(1.38,2.29)s、6.37(4.10,7.45)s与4.77(3.40,6.85)s,Z=-3.219、-4.206、-2.910]、认知负荷下行走[分别为21.35(16.30,30.72)s与18.36(13.83,27.98)s、2.80(2.05,3.75)s与2.04(1.64,3.00)s、6.58(5.23,8.96)s与5.75(4.59,7.76)s,Z=-3.486、-4.206、-3.363]、运动负荷下行走[分别为25.34(17.79,30.30)s与22.24(14.11,29.33)s、2.46(2.19,3.18)s与2.35 (1.66,2.59)s、7.77(4.75,9.93)s与6.45(3.81,7.66)s,Z=-3.468、-3.983、-3.570]均显著缩短(均P<0.05)。刺激器开启时与关闭时相比,除显著减少运动负荷下总体行走时间[Tt;29.26(20.11,33.21)s与27.66(17.70,32.73)s,Z=-2.644,P=0.008]外,对一般行走的Tt和认知负荷下Tt及3种模式下的步态维持时间(T3)无显著影响。刺激器打开时,患者的PAS-6评分比关闭时显著增高[(16.82±2.92)分与(18.99±2.55)分,t=-6.617,P=0.000),冻结步态评分比关闭时显著减少[(14.10±5.02)分与(10.61±5.05)分,t=6.151,P=0.000)。

结论

腓总神经电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冻结步态,减少其原地转身、起步、转弯所用时间,有望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式应用于帕金森病冻结步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的临床表现及β-半乳糖苷酶基因(GLB1)突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经酶学及基因检测诊断的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儿,4岁1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倒退;β-半乳糖苷酶活力低(8.0 nmol·g-1·min-1)。目标序列捕获和二代测序检测发现患儿GLB1基因内含子区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最大的特点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导致基底神经节区内多巴胺减少,以运动障碍为典型表现。其中震颤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目前帕金森病震颤产生相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存在着不同假说。文中从Duval等提出的关于帕金森病震颤发病机制的"finger-switch-dimmer"假设入手,并充分结合临床,综合阐述在此模型下帕金森病震颤是如何产生的,并介绍帕金森病震颤
目的探讨受教育程度与非痴呆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到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40例非痴呆帕金森病患者和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名健康对照进行研究。依据受教育年限将其各分为3个亚组(低、中、高)。健康对照组与帕金森病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方面相匹配。所有受试者接受连线测验(A和B)、言语流畅性测验和WAIS数字广度测试(顺背、倒背)3项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4—2017年诊断的3例中枢神经系统IVLBCL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年龄62~76岁,病程4~8个月不等。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癫痫发作等。3例均表现为颅内多发病变,累及额叶、颞叶、顶叶以及放射冠等部位,M
原发性衰老相关性tau蛋白病(PART)是一种以大脑中tau蛋白沉积局限于内嗅皮质和海马等部位(Braak分期为0~Ⅳ期)、但没有或仅有极少的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Thal Aβ分期为0~2期)为特征的病理改变。近年来,PART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但其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因此,加强临床医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对PART的认识,对于理解脑老化与AD等认知障碍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脑共济失调1型(autosomal recessive cerebellar ataxia type 1,ARCA1)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基因SYNE 1的突变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中日友好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2005—2018年收集的80个已排除Friedreich共济失调的拟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共济失调家系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结合Sanger
目的总结1个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家系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及基因诊断。方法对因头痛10余天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例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特征进行分析,并行皮肤活体组织检查及HTRA1、Notch3基因检测;后对先证者家系进行详细调查,并行HTRA1基因检测及相关影像检查,以10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失眠后出现头痛,伴右耳听
期刊
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可早于运动症状5~20年出现。血压调节异常是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长期的血压异常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运动症状。正确认识帕金森病伴血压调节障碍的病因、机制及临床特点及诊治有助于降低病死率,减轻医疗健康负担。本文就帕金森病伴血压调节障碍的影响因素、特点、机制及管理方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类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萎缩、脊髓性肌萎缩症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电生理检查,并排除其他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临床上有时难与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其他疾病相鉴别。本文按照运动神经元病受累部位对各类型MND及其鉴别诊断进行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