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3084例育龄男女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heng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目前河南省育龄人群感染弓形虫(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Ⅰ/Ⅱ型的现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1年7—9月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孕前咨询的3084例育龄男女进行上述病原(TORCH)感染的特异性IgM及IgG抗体检测。依据研究人群的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组,并对组间的TORCH特异性抗体阳性率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育龄人群TORCHIgM抗体总阳性率为5.5%(170/3084),其中RVIgM抗体阳性率最高(2.9%),其次为HSV(1.0%);在IgG抗体方面,HSVIgG抗体阳性率最高(90.4%),其次为CMVIgG(89.7%)、RVIgG(48.1%)和Tox IgG(0.7%)。从年龄来看,〉30~40岁组各病原体的IgM抗体阳性率普遍较低;而IgG抗体方面,Tox、CMV及HSV IgG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但RVIgG抗体阳性率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育龄女性人群的CMV和HSV 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矿=83.470和7.026,P〈0.01)。结论河南省育龄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TORCH现症感染及较低的RV IgG阳性率,建议育龄人群孕前进行TORCH筛查。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性及其致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浙江省青田县人民医院2008年7月-2011年12月ESBLs^+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80例,并按数字表法随机选择同期160例ESBLs-菌医院感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使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单
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透析患者由于免疫力降低,极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研究显示,透析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率为普通人群的4.6~15.5倍,而且主要是肺外结核,占40.0%~87.5%,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淋巴结结核。透析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的症状极不典型,甚至无明显的感染症状,且结核菌素试验常为阴性(阳性率仅为20%),普通的诊断方法较难发现。本文就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透析中心经严格筛查并诊断为结核分枝
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于2012年4月12—14日在重庆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分院承办。本次会议无论从规模和影响上都较首届会议有很大的提高,是我国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盛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兰娟院士及候任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出席并做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的病毒性肝炎领域的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易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而持续HBV高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核苷(酸)类药物治疗CHB的有效性已获得临床广泛认可,但随着以拉米夫定为首的核苷(酸)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基因突变及临床耐药问题异常突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联合治疗将是CHB抗病毒治疗的方向。由于拉米夫定治疗CHB耐药基因突变率高,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的任期已于2012年4月期满。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换届调整工作实施细则》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通则》的规定,本刊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正式成立。新一届编辑委员会共83人(含顾问9人、名誉总编辑1人),其中第一届留任编委56人,新增编委27人。
我国HCV感染率约为3.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HCV感染者约70%将发展为慢性感染,其中部分慢性感染者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Toll样受体(TLlt)是模式识别受体家族的重要一员,能够识别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合成化合物及宿主的自身成分,参与激活白细胞、基质细胞以及活化B细胞、T细胞等过程,在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替比夫定仍为抗HBV的一线药物,但长期使用后导致的高耐药变异率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根据核苷酸序列的差异,HBV可分为A~I九种基因型,我国以B型和C型为主。有研究表明,HBV不同基因型由于基因结构的不同致病性也存在一定差异,并可影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然而,HBV不同基因型是否对HBV耐药变异产生影响,是否可以作为预测HBV发生耐药变异的指标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应用PCR-DNA测序技
患者女,29岁,待业,确诊艾滋病3年,反复咳嗽、发热1年,加重伴气促10余天,于2011年3月24日入院.患者于2010年11月29日到我院门诊就诊,胸部x线示双肺弥漫浸润影伴左肺下叶空洞形成,诊断为肺结核,按2herz/4hr方案抗结核治疗.患者自觉咳嗽症状稍有好转,于2011年1月26日复查胸片示病灶有吸收,继续抗结核治疗至今.入院后查体:体温37.0℃,脉搏106次/min,呼吸20次/mi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3—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接受肝组织病理活检的CHB肝纤维化患者46例,根据纤维化分期分为S0~1期15例,S2~3期20例,S4期11例三组,另取同期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频率和单个核细胞(PBMCs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一种共生微生物,也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的常见病原微生物[1],可分为两个生物群u.parvum和u.urealyticum.解脲脲原体可寄生在宿主体内,通常宿主不会出现感染症状,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黏膜受损的情况下可以大量繁殖而致病[2].女性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输卵管炎及不孕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