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育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ysk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的认识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
  1.创新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非智力因素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于道德品质都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内。显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仅是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事实上,一切具有创造力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谐发展。
  2.创新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激荡碰撞。显意识是主体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则是主体自身意识不到并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识。它包括各种各样先天本能和后天长期积累起来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创新的机遇总是光临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整个创新过程都由意识控制着。但是,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创造的强烈追求和思考,虽然没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结果,可它确实也会在心理深处潜意识地累积起来,积淀为创新的某种基础。在一定条件下,潜意识的长期积累就会迸发偶然得之的灵感。
  3.创新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共生互补。就思维的过程来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没有一种形象思维中无逻辑思维,也没有一种逻辑思维中无形象思维。人们的思维常常是既有知觉、表象的参与,也有概念、推理的参与。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是用词语支配知觉和表象,同时又用知觉和表象来检验词语。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是难以获得创造成果的;完全脱离逻辑思维仅凭“灵感”或形象思维而获得科学发现或创造发明的情况更为罕见。
  4.创新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循环往复。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从多方面、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思维方式:求同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联,创造过程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整合过程,是两者高度协调的结果,是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循环往复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思维层层深入,逼近目标,最终新的思维脱颖而出。
  5.创新是左脑和右脑两半球的联系沟通。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是高度分化的。左半球主要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则主要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的中枢;左右两半球处于“共生”的整体之中,它们紧密结合如同一个整体进行工作,功能上不仅有分工,而且还有一定的互补能力,在一些具体功能上虽然存在主次之分,但都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密切配合。形成既具有抽象的性质,又具有形象的特征的“顿悟”或“灵感”,保证人类创造得以成功。
  
  创新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
  2.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3.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所以,没有创造能力在现代社会便无法立足生存,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享受现代文明。
  4.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发展。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在中小学要树立正确创新教育观,对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积极、适时,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个性素质。
  
  创新教育的主要原则
  
  1.进步性原则。创新是对传统、常识、常规与秩序的超越、完善和发展。其成果应是新的、有用的、进步的。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既抓创造智力,又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及“先进性”品质等非智力因素。
  2.整体性原则。即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整体效能。建立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能力是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目标与意图,二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思维方式训练,三是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四是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创新的机会和氛围,五是帮助学生克服创新的障碍,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六是帮助学生树立靠自信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创新技能。
  4.开发以情感为核心的非智力素质教育。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其他文献
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报的《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按照此《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争取将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从目前的906.8万kw提高到4000万kw,核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通过解放思想寻求发展。高校思想解放的原则是遵循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体现高等教育本质,而不是无序解放;思想解放必须树立多元人才质量观,以特色应对竞争,以发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和跨越式的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求呼唤扩展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将“工学结合”上升为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面对新阶段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书育人的能力,也是教师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心智德能的中间环节和行为系统。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使其掌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黎世法教授指出:“现代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具有科学思维头脑和个体发展优势,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智能化的开放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不再仅仅
期刊
摘要 本文从模糊数学原理出发,对风险型决策中的状态变量的先验分布加以改进,用改进的结果作为状态变量的后验分布,以此来适应特定情况下的决策者的需求,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质量。  关键词 风险型决策 状态变量 模糊数学原理 期望值准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增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发展性,评价内容必须实现由“被动教授”向“主动参与”的评价延伸,由学生“基本能力”到“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延伸;对课堂教学观念和
21世纪教育的一个难点,就是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带来的意识、观念、思维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影响,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