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与《红楼梦》有着不解之缘,十余年光阴醉心其中,“多少工夫始筑成”;她与三尺讲台有着深厚情感,二十年来诲人不倦,“绿树成荫子满枝”。在同行的眼中,她勤勉认真、热情爽朗;在学生的眼中,她饱学博识、循循善诱;在亲人的眼中,她相夫教子、精心持家。她总是那样娴雅得体、温婉大方。她,就是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曹立波。
曹立波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曾在《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学术专著有《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建安七子集校注》、《红楼梦版本与文本》等。2005年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教育创新标兵;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88年,24岁的曹立波硕士一毕业就开始在高校中文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经有21年了。20余年来,从汉魏六朝到宋元明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钻研和积累,不仅奠定了她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让她对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饱含诗情韵语的《红楼梦》情有独钟,也筑就了她宠辱不惊、温润如玉、豁达平和的情怀。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无限向往的曹立波,高考时选择了师范大学,学习中文专业,尽管当时她的理科成绩在当地重点高中名列前茅。1985年,她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时,以品学兼优的成绩被保送到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32岁便晋升了副教授职称。2002年,她又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得文学博士的学位。
曹立波的兴趣爱好广泛,知识积累也比较宽厚。读大学的时候,她对现当代文学特别感兴趣,本科论文曾写过关于丁玲、王安忆的研究文章。读了研究生后,她师从古籍整理专家吴云先生,跟着导师研读魏晋文学,并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建安七子集校注》中的《应玚集校注》。吴云先生重视基础炼,虽然是魏晋方向,但他要求学生首先要看先秦,尤其要先读《老》、《庄》。“起初并不适应,古文艰涩难懂,整理古籍又很枯燥,入门之后,我才渐渐地喜欢起古典文学来,才发觉,那个阶段的磨砺对今后的学术发展有多么重要,不仅使我的心态得以磨练,还使我在日后接触《红楼梦》不同版本时更加从容。”曹立波感慨地说。
朋友曾开玩笑地问她,“你读硕士时研究魏晋文学,偏爱‘三曹’,读博士时研究明清文学,又偏爱曹雪芹,是因为自己姓曹吗?”曹立波不好回答,姑且称赞人家问得有趣。“我深知自己只是小家碧玉,岂敢攀附先贤?”然而,她对于“三曹”和曹雪芹的偏爱却是事实。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她分析了曹丕的《燕歌行》、曹操的《短歌行》,以及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等诗歌用不同的音韵表达各自心韵的规律性问题,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研究更是延续了她整个的学术发展道路。
这还要感谢最初唤起她这一兴趣的,她大学时代的老师——现任中国红学会副会长的张锦池先生。“正是在张先生的鼓励下,我参加了海峡两岸红学研讨会,迈出了研究《红梦楼》的第一步;而后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期间,那里的红学研究氛围也使我耳濡目染、受益匪浅;读博期间,我的导师、北师大的张俊教授对我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至今受益。”曹立波回忆说。
记者在办公室采访曹立波时,她正在打印张俊教授的一篇手稿《程本红楼词语校读札记》,这是曹立波要编辑的一本论文集中的征稿,因为手稿中有许多异体字,拿到一般的打字员手中不能保证质量,她只好亲自打。她一边敲字,一边赞不绝口——从导师颇有启功之风的字体,到挖掘异体字而发现的历史信息。如此薪火相传,曹立波自己做研究也非常踏实严谨。
“十年辛苦不寻常”
从1996年两篇《红楼梦》的研究论文在刊物上发表至今,曹立波研究《红楼梦》已有十三个年头了。十余年间,她的研究方向经历了几次转变:1996年到2000年间,她侧重于对小说文本的研究,如发表文章《风流名士,尽显才情——略论(红梦楼)的创作动机》、《(红梦楼)立体式网状结构模型的构建》等;2001年集中探讨了抄本问题,重点是研究了北京师范大学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概述、来源查访录及考论。
那是2000年的冬天,当时正在准备博士论文开题的曹立波,在导师张俊的指点下,到北师大图书馆善本室查找相关资料。当她把写好的索书条交给图书管理员后,索要的《增评补图石头记》一书由于没在架上,管理员可能是以为她写错了,就拿来了同样是十六册、两函、书号也十分相似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当她看到这个手抄本后,深感意外。“这是个十八回的抄本,正文的字体工整而潇洒,有大量批语,批语墨迹分红、黑两种颜色,有眉批和侧批等形式,眉批中有‘丁亥夏,畸笏叟’的字样。加上书中还有‘四阅评过’的标记,我估计这个抄本与庚辰本相仿。”曹立波回忆说。后来,这部沉匿了43年的手抄本相继引起了许多红学家的重视,冯其庸、周汝昌等先生都曾写过专论。
十余年的研红楼、讲红楼、论红楼、想红楼,曹立波认为,“有人说,《红楼梦》的作者傾情打造了一个虚实的圆圈,由繁华归于虚无。我总觉得如果只看到‘白茫茫大地’的话,曹雪芹就不会那么痛苦,而会冷漠得多。曹雪芹看重的是过程,因而对他的书投入了毕生的热情。就算人生是一场梦,也要做得诗意盎然。”
“绿树成荫子满枝”
《红楼梦》是吟咏青春的诗,书中的少男少女只愿好花常开,而不忍看落花结果。虽然凝固的艺术可以永远停留在花季,可人生的长河却是逝者如斯、代代不已的。“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幸运,因为作为高校教师,年年岁岁接触到的都是青年人,仿佛自己的青春也滞留在学生的花样年华中了。”
对待教学工作,曹立波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她注重人文情怀的灌输、冶学态度的严谨和学习习惯的科学,尽可能将抽象的文学知识化,形象化,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的评估,曹立波的课堂教学受到听课专家的好评,为全校获得评估优秀作出了贡献。
除了教学工作,曹立波还兼任学院党总支委员,六七年来一直担任学院里学生党支部的指导老师,现在负责一个研究生支部的指导工作。在她看来,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升学、求职的面试中获胜,很大程度上与当学生干部的经历有密切关系。“我认为,当学生干部并不会耽误学习,相反,等于是多修了一门课,知道了怎么去关心别人,怎么去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曹立波说。在实践中,她也是鼓励学生们勇于担当学生干部,各方面均衡发展。在她担任2003级班主任的时候,就实行了班级干部轮换制,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当上学生干部,这样不仅在学生的个人素质上有所提升,而且在毕业求职时,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她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换位思考,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关注,为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期待,她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当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面对着芬芳的果实,即便是花落水流红,又何尝不是一种欣慰呢?
曹立波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曾在《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学术专著有《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建安七子集校注》、《红楼梦版本与文本》等。2005年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教育创新标兵;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88年,24岁的曹立波硕士一毕业就开始在高校中文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经有21年了。20余年来,从汉魏六朝到宋元明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钻研和积累,不仅奠定了她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让她对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饱含诗情韵语的《红楼梦》情有独钟,也筑就了她宠辱不惊、温润如玉、豁达平和的情怀。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无限向往的曹立波,高考时选择了师范大学,学习中文专业,尽管当时她的理科成绩在当地重点高中名列前茅。1985年,她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时,以品学兼优的成绩被保送到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32岁便晋升了副教授职称。2002年,她又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得文学博士的学位。
曹立波的兴趣爱好广泛,知识积累也比较宽厚。读大学的时候,她对现当代文学特别感兴趣,本科论文曾写过关于丁玲、王安忆的研究文章。读了研究生后,她师从古籍整理专家吴云先生,跟着导师研读魏晋文学,并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建安七子集校注》中的《应玚集校注》。吴云先生重视基础炼,虽然是魏晋方向,但他要求学生首先要看先秦,尤其要先读《老》、《庄》。“起初并不适应,古文艰涩难懂,整理古籍又很枯燥,入门之后,我才渐渐地喜欢起古典文学来,才发觉,那个阶段的磨砺对今后的学术发展有多么重要,不仅使我的心态得以磨练,还使我在日后接触《红楼梦》不同版本时更加从容。”曹立波感慨地说。
朋友曾开玩笑地问她,“你读硕士时研究魏晋文学,偏爱‘三曹’,读博士时研究明清文学,又偏爱曹雪芹,是因为自己姓曹吗?”曹立波不好回答,姑且称赞人家问得有趣。“我深知自己只是小家碧玉,岂敢攀附先贤?”然而,她对于“三曹”和曹雪芹的偏爱却是事实。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她分析了曹丕的《燕歌行》、曹操的《短歌行》,以及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等诗歌用不同的音韵表达各自心韵的规律性问题,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研究更是延续了她整个的学术发展道路。
这还要感谢最初唤起她这一兴趣的,她大学时代的老师——现任中国红学会副会长的张锦池先生。“正是在张先生的鼓励下,我参加了海峡两岸红学研讨会,迈出了研究《红梦楼》的第一步;而后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期间,那里的红学研究氛围也使我耳濡目染、受益匪浅;读博期间,我的导师、北师大的张俊教授对我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至今受益。”曹立波回忆说。
记者在办公室采访曹立波时,她正在打印张俊教授的一篇手稿《程本红楼词语校读札记》,这是曹立波要编辑的一本论文集中的征稿,因为手稿中有许多异体字,拿到一般的打字员手中不能保证质量,她只好亲自打。她一边敲字,一边赞不绝口——从导师颇有启功之风的字体,到挖掘异体字而发现的历史信息。如此薪火相传,曹立波自己做研究也非常踏实严谨。
“十年辛苦不寻常”
从1996年两篇《红楼梦》的研究论文在刊物上发表至今,曹立波研究《红楼梦》已有十三个年头了。十余年间,她的研究方向经历了几次转变:1996年到2000年间,她侧重于对小说文本的研究,如发表文章《风流名士,尽显才情——略论(红梦楼)的创作动机》、《(红梦楼)立体式网状结构模型的构建》等;2001年集中探讨了抄本问题,重点是研究了北京师范大学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概述、来源查访录及考论。
那是2000年的冬天,当时正在准备博士论文开题的曹立波,在导师张俊的指点下,到北师大图书馆善本室查找相关资料。当她把写好的索书条交给图书管理员后,索要的《增评补图石头记》一书由于没在架上,管理员可能是以为她写错了,就拿来了同样是十六册、两函、书号也十分相似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当她看到这个手抄本后,深感意外。“这是个十八回的抄本,正文的字体工整而潇洒,有大量批语,批语墨迹分红、黑两种颜色,有眉批和侧批等形式,眉批中有‘丁亥夏,畸笏叟’的字样。加上书中还有‘四阅评过’的标记,我估计这个抄本与庚辰本相仿。”曹立波回忆说。后来,这部沉匿了43年的手抄本相继引起了许多红学家的重视,冯其庸、周汝昌等先生都曾写过专论。
十余年的研红楼、讲红楼、论红楼、想红楼,曹立波认为,“有人说,《红楼梦》的作者傾情打造了一个虚实的圆圈,由繁华归于虚无。我总觉得如果只看到‘白茫茫大地’的话,曹雪芹就不会那么痛苦,而会冷漠得多。曹雪芹看重的是过程,因而对他的书投入了毕生的热情。就算人生是一场梦,也要做得诗意盎然。”
“绿树成荫子满枝”
《红楼梦》是吟咏青春的诗,书中的少男少女只愿好花常开,而不忍看落花结果。虽然凝固的艺术可以永远停留在花季,可人生的长河却是逝者如斯、代代不已的。“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幸运,因为作为高校教师,年年岁岁接触到的都是青年人,仿佛自己的青春也滞留在学生的花样年华中了。”
对待教学工作,曹立波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她注重人文情怀的灌输、冶学态度的严谨和学习习惯的科学,尽可能将抽象的文学知识化,形象化,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的评估,曹立波的课堂教学受到听课专家的好评,为全校获得评估优秀作出了贡献。
除了教学工作,曹立波还兼任学院党总支委员,六七年来一直担任学院里学生党支部的指导老师,现在负责一个研究生支部的指导工作。在她看来,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升学、求职的面试中获胜,很大程度上与当学生干部的经历有密切关系。“我认为,当学生干部并不会耽误学习,相反,等于是多修了一门课,知道了怎么去关心别人,怎么去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曹立波说。在实践中,她也是鼓励学生们勇于担当学生干部,各方面均衡发展。在她担任2003级班主任的时候,就实行了班级干部轮换制,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当上学生干部,这样不仅在学生的个人素质上有所提升,而且在毕业求职时,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她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换位思考,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关注,为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期待,她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当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面对着芬芳的果实,即便是花落水流红,又何尝不是一种欣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