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探讨从脾论治“双心疾病”的机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y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心疾病”是心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脾失健运是其重要发病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双心疾病发病具有一定相关性,中医“脾”与线粒体的功能特性具有许多共通之处,脾虚的本质是线粒体功能障碍,临床中采用健脾益气、醒脾化湿能有效改善双心疾病症状、缓解精神障碍,并改善线粒体功能.本文将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探讨从脾论治双心疾病的机理,为临床“双心疾病”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其他文献
奇经八脉为先天一气所生,其中运行元气.肿瘤的发生发展受基因调控,与先天密切联系,现代医家多从后天脏腑论治肿瘤,以先天奇经为切入点辨治未得到重视.基于《黄帝内经》相关条文,论述肿瘤发生与先天的直接、间接关系,并提出肾-十二经-奇经的先天一气周流说,阐发先天奇经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治疗则应据奇经虚实、肿瘤所处疾病阶段、治疗阶段的不同,灵活调整通、补、攻比重,并结合八脉不同特性,分经论治,望以此丰富中医辨治肿瘤的病因病机学说及临证治则治法.
“血脉相关”理论指的是血和脉共同构成一个维持和调节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系统,涵盖了血和脉之间的多重关系.在诸多血脉病变中,尤以血瘀最能体现血与脉相互作用的病理变化,在血瘀证的形成过程中,存在血液形质改变和脉络流通失常两个最主要因素.“活血脉、化瘀滞”的活血化瘀类方药对血瘀证确有疗效,说明血液瘀滞和脉络瘀阻是血瘀证的核心病机.“血脉相关”理论还可以阐释不同疾病血瘀证的“同证异象”,而复杂系统下血瘀证的整体性特征、演化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则需要在“病证结合”原则的指导下,考虑疾病的特异性.因此,
六经“开、阖、枢”理论由《素问· 阴阳离合论篇》首次提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四时阴阳气数离合的变化,因三阴三阳的气数不等,各有出入,而反映出“开、阖、枢”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时阴阳变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开、阖、枢”的功能形式来完成的.及与人体之阴阳“开、阖、枢”,则是对六经气化功能状态的高度概括,阴阳“离”则有开、有阖、有枢,阴阳“合”则为一阴一阳.阴阳的“离”与“合”既分工又合作,分则三,合则为一.“开、阖、枢”是以六经的标本中气为物质基础,以气机的升降出入为功能状态.太阳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