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上里古桥串起的千年繁华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ke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桥是上里古镇过去最大的一座桥梁,这座石桥东西两端的桥身之下,各建有人行通道,桥上、桥下都可通行,被当地人誉为清代的“立交桥”。
  西汉时,朝廷曾迁“楚民”来此;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移民涌进上里,他们不仅充实了上里的人口,更带来了丰富的桥文化。
  上里“五大家族”各有特色,按照流传至今的说法,便是“杨家的顶子,韩家的银子,陈家的谷子,许家的女子,张家的锭子”。
  夜寒雨刚过,加上弥漫难消的雾气,影影绰绰的上里古镇就在环绕着它的陇西河水里化开了。错落的民居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十分宁静。因为有河流环绕,桥自然就成了上里的一大特色。
  细细数来,环绕古镇的河流上竟有石桥十余座,石拱桥、石板桥、石墩子桥,单孔、7孔、11孔,造型无一相同。从桥上上里是川西雅安的一座古镇,离成都两个多小时车程。笔者初次到上里,还是多年前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因为前望去,河里的鸭群优哉游哉地游着,桥头河边的石阶上,姑娘、媳妇们嬉笑打闹着浣洗衣物。此情此景,让人仿佛置身在江南。
  
  古桥见证的繁华往事
  里古桥的密集度,实在出乎人的想象——刚刚来到古镇的入口处,你便会惊讶地发现仅在短短几十米的河道上,居然就有3座古石桥。它们平行排列在陇西河上,但桥身离水高度却明显不同。当地老乡说,如此设计布局,看似多余,实则保证了进出古镇的畅通;枯水季节,三桥并用,丰水季节,至少有一桥可保通行。
  这些古桥跨越的陇西河,本来是青衣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千万年前,陇西河在上里附近冲积出一块平原,良好的灌溉条件和肥沃的土地,再加上人们的勤劳开垦,使这片土地很早就富甲一方。
  然而,上里的优势还不止这些,它的地理位置也极为特殊——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既是过去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聚散地。所以上里古镇最初的名字“罗绳”,在当地语中就是驿站、关隘的意思。
  在恍如昨日的千百年里,上里堆满了名山的茶叶;邛崃的井盐、竹器;康巴的马匹;西藏的药材、皮货,以及异域各国的手工艺品、香料……驮着各种货物的马帮络绎而来,又络绎而去。老人们说,其实就在解放前,这里的集市也是热闹非凡的,“隔三岔五就有一个街市,街市的时候,除了各地马帮将带来的货物摆满一街,还有各路戏班的戏剧和杂耍表演。那时候,买货的、采货的,小食摊子、杂耍圈子,把上里堵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骡马嘶鸣,二三里外可闻。”
  作为一方财源汇聚的宝地,上里古镇也有地理交通上的先天不足,它背靠大山,东、南、西三方都被陇西河及其支流环绕,这就使得修桥成为了上里交通的必须选择。而这种背山面水的地势,却又符合了古人“负阴抱阳”的风水理念:传统风水学认为,背山方有“靠山”,面水才能聚财。而上里的桥,自然也就成为了通往这座聚宝盆的财路——正所谓“桥通路通财路通,船来车来富贵来”。为了进出方便,货运通达,上里多桥,也就不足为怪了。
  
  源自古羌人的造桥技艺
  
  史书记载,上里在汉以前曾是青衣羌的领地。青衣羌是古羌族的一个支系,在川西山高谷深、大江纵横的地理环境里,他们练就了一身治水修桥筑堡的本领。《史记》载,羌人“冬则入蜀为佣”,为当地人打井修堰,建桥筑堡。而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始至终都有羌人的参与,可以说,他们修筑桥梁的技艺早就闻名遐迩。
  战国晚期,南迁的青衣羌来到上里陇西河一带,他们发现相对于岷江上游群山雄峙、河谷深切的险恶环境,这片河谷平原地势舒缓,物产丰富。于是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养蚕桑、事农耕,安居乐业,渐成聚落。为了方便交通往来,羌人将自己擅长的架桥技艺搬到了这里。
  千年时光过去,在今天的上里,青衣羌人的生活遗迹早已丝毫不存,但即便如此,笔者仍固执地认为,羌人高超的架桥本领是上里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这里最初出现的桥,或许只是横跨河面的原木、几座竹子搭成的浮排,甚至仅是一根溜索,但它们无疑都打通了上里与外界的交通。直到后来,随着汉代南方丝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上里,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先进的中原文化,其中就包括了精湛的石桥建造技术。
  查阅我国桥梁史,石桥一直担当着主角。石桥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那时的石桥是石墩木梁式的,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石梁式,到东汉时,开始出现单跨石拱桥。上里古桥也遵循着这一发展轨迹——留存至今的古桥全是石制,但由于选材的原因(上里附近只出产较易风化的红砂岩),我们已无法领略到上里古桥的汉风宋韵,今天上里古镇尚存的古桥,年代最早的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石拱桥。虽然年代不算久远,但上里古桥的形制却多出人意料——石拱桥、石板桥、石墩子桥,单孔、多孔,不一而足,它们在陇西河上逐一排列开来,让人目不暇接。
  上里桥样式的多样,或许与几次大的移民活动有关:西汉时,朝廷曾迁“楚民”来此;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移民涌进上里,他们不仅充实了上里的人口,更带来了丰富的桥文化——此后修建的上里桥,风格要么秉承当地传统,要么源自移民故里。今天,陇西河上的座座古桥,或如朴实敦厚的汉子,或如藏于深闺的娇娘,比之江南水乡的桥梁,视觉上的冲击更加鲜明。
  
  古桥的由来与上里“五大家族”
  
  桥”修建上里古桥中,最有特色的当数镇东的“高桥”和镇西的“二仙桥”。唐人诗中曾称赞上里“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双桥”就是指的这两座桥。
  双桥之一的“高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高桥桥面高起,距离水面有十多米,桥身平坦宽阔——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人流货运的畅通,也保证了丰水季节的出入安全。高桥是上里古镇过去最大的一座桥梁,也是南丝路驿道进入古镇的主要通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座石桥东西两端的桥身之下,还各建有一人行通道,这样桥上、桥下皆可通行,被当地人誉为清代的“立交桥”。想当年,高桥上马帮铃响,络绎不绝,桥下则人流如注,来往喧嚣。古镇的热闹,丝路的繁华,在这高桥身上可窥一斑。
  除了通行的功能,镇西的“二仙桥”却更能体现出水墨上里的风雅气质。在崇尚古镇旅游的今天,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高卷拱单孔石桥,几乎就成了上里古镇的地理坐标和标志性符号。
  二仙桥头桥塔壁上的碑文,清楚地记载了二仙桥兴建时曾两次被洪水冲毁,直至第三次才得以修建成功的过程。关于三次建桥,上里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清乾隆初年,先后两次竣工的石桥在建成之时即遭洪水冲毁,有高人说,这是陇西河里的孽龙在作怪,所以在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再次建桥时,为永镇恶龙,匠人们便在桥身两侧的石栏上分别刻上龙头、龙尾,以示将龙压在桥下,避免洪灾发生。说来神奇,第三次建成后,二仙桥再未发生洪水毁桥的灾难。其实,这样的类似传说,各地都有,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建桥的艰辛和建桥技艺的进步。
  但二仙桥究竟是何人建造的呢?据雅安地方志记载,它是由当地望族“杨氏家族”出资修建的。
  从清朝初年开始,不断涌来的移民在上里聚族而居。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上里一带逐渐大致分化出“杨、韩、陈、许、张”5个势力强大的豪门望族。这5家各有特色,按照当地流传至今的说法,便是“杨家的顶子,韩家的银子,陈家的谷子,许家的女子,张家的锭子”——所谓顶子,是说杨家诗书传家,世代官宦;所谓银子,是说韩家世代经商,积聚了大量钱财;所谓谷子,是说陈家田产广阔,粮食丰足;所谓女子,是说许家的女儿品貌双全,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各户争相聘娶;所谓锭子(音),即拳头,是说张家有习武传统,个个骁勇善斗。
  杨家在古镇捐资修建二仙桥,当时究竟花了多少钱,现在已不得而知。而在杨家修桥的同时,其他几个家族又有什么作为呢?据上里镇上的老人讲,这几个家族在当时都是互相看不上眼,喜欢彼此“斗富”的,你修了一座桥,我肯定也要修一座压住你。况且在旧时人们的价值观里,修桥补路不但积善行德,更能带来一个家族的人丁昌盛。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上里镇里大大小小的十几座桥梁,除了镇东的高桥为官府出资兴建,镇西的二仙桥为杨家修建外,其他的多半也出自这些豪门之手。只是其中的细节今天已难闻其详,如水墨一般沉落在上里的桥影涟漪中了。
其他文献
【摘要】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让线上教学日渐走入教育领域,并在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对线上教学技术予以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攀上新的高峰。  【关键词】小学英语;线上教学;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殷雪瑶,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中山路小学。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教育形式,线上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所关注和
【摘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在积累词汇时,同义词的掌握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大多数语言学习者缺乏掌握同义词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网上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necessary和essential两个同义词为例,旨在分析影响语言学习者掌握同义词的因素,探讨掌握同义词的方法,以获得同义词教学启示。  【关键词】词汇积累;同义词掌握;教学启示  【作者简介】徐诗
2012年3月28日,“驼峰航线”首航70周年纪念仪式在昆明郊野公园驼峰飞行纪念碑前举行。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曾华、美国驻成都总领事何孟德、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史达伟、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马培迪出席了仪式,在纪念碑前默哀并敬献了花圈。几位“飞虎队”及远征军老兵也齐聚昆明,在驼峰飞行纪念碑前追忆那段烽火连天的往事。  与此相比,5月初在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举行的驼峰坠机搜寻队第二期搜寻活动,就
这是一条沿着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前进的边境小路,全程200多公里。从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的黑山头镇出发,沿着2012年新修的边境公路向北行进,途经室韦、莫尔道嘎,最后到达终点临江屯。  骑行在仅6米宽的边境公路上,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夹杂着独特的边境风光和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在临江屯,平静的月亮泡子仿佛是跌落草原的月亮;莫尔道嘎有国内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这片寒温带原始森林是大兴安岭观赏红叶的最佳地点;室
【摘要】英语是中职阶段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在传统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思维等的培养,而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情感等关注不足,这也是当前英语学习常常处于被忽视状态的原因之一。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通过情境创设、互动教学模式、兴趣引导、情感共鸣等多种情感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并关注英语学习。  【关键词】中职英语;情感教学;学习兴趣  【作者简
高黎贡山的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道”,它带来了万千财富,也吞噬了无数商人的生命;  作为二战中海拔最高的战场,中日军队在山中血战数月,中国军队抵挡住了子弹、吸血蚂蝗、夺命冻雨的攻击,而日军则被迫吃人肉充饥;  山中马帮至今有着无数禁忌,他们认为山中举头三尺有山神,说错一句话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公元前4世纪开通的南方丝绸之路,在云南保山拐了个弯后,便一头扎进了高黎贡山。山中本来没有路,但马帮和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两极分化严重,处理好英语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可以使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头戏。笔者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努力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爱;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励;希望和梦想  【作者简介】耿婕,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孙镇初级中学。  著名教育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西藏是片有着太多神秘,太多向往的地方。而拉萨,作为这片神秘之地的心脏,在这里更是沉淀下了无数的历史和美丽。如果说,拉萨是一把理解西藏的钥匙,那么,寺庙和喇嘛则是一把理解拉萨的钥匙。因此,要触及拉萨的灵魂,必须首先要走进拉萨的寺庙,走近缥缈的梵音和修行的喇嘛。  从成都到拉萨,一路跋山涉水,我们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在这里,迎接我们的不仅有高原的阳光,彩色的经幡,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
【Abstract】 Receptive aesthetic Theory can be used to write a good cover letter.  【Key words】cover letter; receptive aesthetic theory  【作者簡介】居丽萍,宿迁学院外语系。  1. Introduction  Receptive aesthetics appeared
被列为世界五大危险奇景之一的死亡谷,位于美国西部内华达州与加利福尼亚州交界处的山脉中。独特的盐碱地地质,造就了死亡谷奇异多变的色彩和洪荒冷峻的地貌造型,让这片土地的气息和地球格格不入。所以,在《星球大战》的电影镜头里,这里被想象成一颗遥远的沙漠行星。  死亡谷对待生命有着两种极端的态度:要么是绝望的拒绝,要么是温柔的包容——曾经,这里是席卷美国西部淘金热潮中的唯一禁区,几乎没有人能够带着对黄金的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