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建造”——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建造教学的研究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s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造实践作为一种学习建筑设计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建筑院校的重视。文章总结了建造实践的教学目的以及其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价值体现,结合当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建造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对建造课程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建议,以期对今后建造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有所启迪。
其他文献
根据活断层资料,利用贝塞尔双三次样条模型对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应变率场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的构造膨胀率、构造剪切应变率、构造矩率和旋转
所谓情感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与员工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对员工心理需求给予人性化的呵护和关心,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软性管理方式。
2007年11月24日晚,温柔的月光洒落在田湾核电站上,深秋的夜风轻凉地吹拂着,一切看起来如此静谧。然而此刻,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主控室内却灯火通明,所有人员严阵以待,田湾核电站1号机
20 0 3年 7月 2 1日 2 3时 1 6分 30秒 ,云南大姚发生MS6 2级强震。震后 ,云南省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在震区联合开展强震动观测 ,取得了多次小震源距强余震地震动记录 ,为研究近源区地震动的特征以及震源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
分析了2003年大姚6级间歇双震序列中,第一主震余震与第二主震前震的地震波动力学、波形特征。提出了当第一主震序列中“大头波”和“小头波”两类波形的P波初动一致时,分类、分时段动态追踪P波和S波的振幅比值呈线性的一组,就可识别第二主震的前震,追踪前震波形变化。将其与岩样加压声发射试验结果中类似的前震波形特征做了相互印证,同时分析了初动方向相反的震例:1976年盐源—宁蒗6级间歇双震序列,指出可以初动
从建筑结构、生命线系统、经济系统、人群4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的易损性,并分别讨论了各个因素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同时介绍了ULEDRI综合指数法,最后以杭州市为例初步评价了杭州市中心6区的相对易损程度。
建设一流软科学研究基地是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广大员工共同奋斗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既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干部,更需要有一流水平的科研技术骨干。只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利用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震区外围格尔木—五道梁 30 0km长水准测线在 1 979,1 991和 2 0 0 2年 3期垂直形变资料 ,借助研究改进的负位错模型获取发震构造及其相关断裂的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 ,对与此次大震有关的区域构造形变背景及可能的震后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991~ 2 0 0 2年相对 1 979~ 1 991年垂直差异运动及应变积累加速增强
利用1965~2002年强震震源机制资料,对昆明及附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地震震源破裂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昆明地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主压应力优势方位
利用呼和浩特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 7个子台记录的 9个质量较高的地震事件资料 ,基于遗传算法 ,采用Atkinson方法 ,计算得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品质因子Q值和非弹性衰减系数。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 ,非弹性衰减系数c(f)与频率f的变化关系不明显 ,品质因子Q和频率f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Q (f) =1 1 6 8f1 0 0 0 。采用Moya方法反演了地震的震源参数 ,并对它们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