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时期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与五四
  
  几年前,本人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小说走过新时期》,试图从小说这一最流行的文体出发,来梳理主题与意义等问题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发展中的流变。我当时没有仔细考虑“走出”与“走过”的差别,并按照常规把“五四”新文学运动作为新文学三十年的起点,作为二十世纪文学的起点,作为在此后任何一个阶段的文学命题或者思考的起点,而新时期文学仅仅是从“五四”那里延伸而来的一个新的文学时段的起点。这样的说法是没有错误的。但现在看来,我要有所修正,那就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应该有两个起点才对,一个是“五四”新文学,一个是新时期文学。我个人以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如今的文学,是属于新时期文学范围。
  直到今天,我们对新时期文学的认识还局限在“五四”的思维和观念当中。“五四”的意义是伟大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些年随着现代性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在对“五四”运动不断地进行反思。应该说,“五四”是个巨大的存在,也是一个巨大的遮蔽,它使其后的文化和文学始终没有走出它的阴影和辐射。那些将“五四”作为资源的文化现象、文学现象或者是文化、文学人物常常以此而自豪,似乎只要是沾上了“五四”的边儿,就立刻会身价百倍,成为正宗。启蒙、多元化、人性、个体解放、人道主义、反封建等等诸多关键词成为自此之后文化认定上的标签,它的厚重、凝练和丰富的内涵使1949年之后的中国文学在今天的文学史上几乎丧失了生存的空间,至少其曾经有过的主流地位发生了滑动,并曾一度边缘化,甚至成了“正态”文学史的异类,以致于国家不得不在一些时间段内不断提倡和鼓励宏大叙事和所谓的意识形态文学。新时期文学和此前的十七年文学就是这样被“五四”文学所笼罩了。
  以启蒙为例。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是,“五四”的启蒙因为救亡的出现而没有完成,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继续这一主题,从而实现继往开来,实现文艺复兴,从这样一个主题出发实现“五四”新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对接。但我想的问题是,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到底是先有救亡还是先有启蒙。由鸦片战争所催生的洋务运动以及其后的维新变法,都是着眼于自强、自立以及与列强对抗,都是出于强国自救的根本目的。其间,如果说有思想启蒙问题的发生,那也完全是救亡的副产品。著名的梁启超的“小说强国论”正是出于救亡的目的。所以说,在我看来,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发展史也好,还是文学发展史也好,一直到现在,贯穿始终没有变化的还是救亡问题,这一主题到现在也还没有变化,只不过是表现形式和表述方式不同罢了。早先是器物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强国,现在则是经济强国、文化强国而已。尤其是在当下,我相信我们大力弘扬和倡导传统文化,在全球创办孔子学院、推动汉学发展等等的深层动机就是文化救亡,它的直接背景就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固有文化的陷落和西方文化的泛滥。这样说来,启蒙就是这个一直贯穿下来的救亡主题的一个变奏。也许在西方国家启蒙的意义大于救亡,而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中,救亡始终是最大的主题。“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启蒙则是此一阶段的任务。所以救亡压倒启蒙之说就是值得做进一步探讨的。按照新时期文学和“五四”文学实现了对接的逻辑,我们自然可以推导出从1949年到新时期以前的文学就和近代文学甚至近代以前的文学实现了对接。这种对接实际上就是一种割裂,它使我们的文学史出现了诸多悖论。
  再以创新为例。保守和创新是中国文化中处理社会问题的两极,而这两者又往往是交互起作用。在近代以前,至少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中国文化的保守性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保守和封闭状态,才使得西方势力强行进入,国门被迫打开。在这样一种被迫打开之后,我们仍然有很强的滞后性,所以才有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自身的凝聚力和稳定性绝不会自动敞开国门的。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当这个国门一旦敞开,便势不可挡,一泻千里了(现在有一首奥运会歌曲《北京欢迎你》的头几句歌词就是:迎接另一个晨曦带来全新空气;气息改变情味不变,茶香飘满情谊;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西方国家几个世纪努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想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而且只顾播种的愉悦,不顾收获的丰歉。在新文化运动敞开国门之后,西方各种主义与思潮竞相在中国上演,一时间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这些主义、思想、流派等等的试验场和还原器,极大缩短了的生长周期使中国大地上一年有数次的稻谷收割(比如“五四”时期一些追求个性解放的女作家简直追求的就是性解放,步伐之快令人吃惊)。保守势力已经被彻底击退,残存的力量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新时期文学在这一点上也一样向“五四”新文化运动看齐,并在1985年前后创新达到顶点,于是我们的文学期望值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诸多真空地带,坏了胃口。虽然我们的文学一刻也没有停止生产甚至产量很高,但产品的质量是大打折扣的,浩如星海的作品中没有几颗是闪闪发亮的。创新的另一种说法叫进步,但到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已经遭到质疑,财富的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日益显现,文学的创新与进步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新时期与重写文学史
  
  重写文学史的观念规训了当下文学的内在价值和取向。重写文学史是由新时期文学催生的,这也应算作是新时期文学最大的收获。如果没有新时期的开放以及对夏志清先生的小说史的引进,重写文学史的思潮可能还得晚出现几年,我们对于沈从文、张爱玲还得晚认识一些时候。依今天沈从文、张爱玲们在文学史论著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重写文学史是为了重新认识他们,换句话说,是沈从文、张爱玲们引发了文学史的重新写作。人性的、非意识形态的、自我的、非道德的是他们文学观审美观的核心内容。在这样一种大潮的覆盖之下,这些东西就成为主流,相反反映了阶级、政治斗争和社会深刻变革的作家作品便被边缘化。茅盾从大师队伍中滑落出局就是一例,而葛红兵先生那两篇“悼词”则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在这样一种观念鼓励之下(不是唯一原因),作家们大都趋之若鹜。越是人性的、越是欲望的、越是去政治化的、越是自我的,越是庸常的、越是丧失气节的、甚至越是乱伦的就越深刻、越有内涵。它的结果是“被颠倒的历史被重新颠倒了过来”,这句话怎么品味都像在说“文革”的话语。这种颠倒的结果是,张爱玲的《色·戒》经过李安的演绎,在大陆盛逢其世,热议如潮。一个因色舍义的“伟大形象”就那么树立起来了。过去我们赞叹舍生取义,现在我们赞叹“舍义取色”。应该说被重写文学史边缘化的不仅是一些传统的主流的作家,还有那些批评家和研究者,这些人在很多场合或者媒体上丧失了话语权。相反,在那样一种观念的操持下,人性的内涵已经开始“泛滥”,呈现暴力与性、表达阴暗的内心和迷乱的历史成为时尚,甚至人性的标准已经成为第一标准。每个作家都会从人性的角度切入文字,每个批评者都会从人性的角度深入文本。我突然感觉到,人性不是已经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并且重写文学史已经成了对某种文学史写作的一种控诉了。现在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是,诸如人性与自我、无序和苦难体验到底在多大层面上能够代表了文学的全部内涵和价值。在重写文学史过程中被挖掘出来并使之占有相当地位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到底是一种新的收获还是一种别样的写作,这些内容到底是否就一定具有普世的意义?还是我们在矫枉过正过程中一种权宜之计?重写文学史的风潮已经过去十余年了,我觉得就像我们正在进行的重评新时期文学一样,也需要重评“重写文学史”这个命题了。
  
  新时期与后代作家
  
  在新时期文学期间登上文坛的作家凭借着自己的创作成就和年龄优势已经成为今天中国文坛的无可争议的霸主了。他们在各个机构、杂志或者其他的圈子中都拥有相当的话语权(能够写出“纵做鬼,也幸福”、“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这样“豪情壮语”的作家都能当上省级作协的副主席了)。比如我们现在查看各级作协机构中,掌门人几乎都是在新时期文学中冲出江湖的,在各种场合和发言中受到尊重的也是他们。自他们之后的所谓新生代作家、七十年代作家以及八零后作家中那些有成就的人所得到的待遇则是“关注”和“追捧”。在尊重和关注、追捧之间是有着严格的差别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尊重是文化、地位、身份的合成物,是一尊像,有威慑力和影响力。而关注、追捧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时尚的,像明星。不过从“五零后”到“八零后”之间还是逐渐过渡的。“五零后”在文革中深受其害,“六零后”赶上个尾巴,“七零后”则几乎没有记忆,而“八零后”则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了”。比如像“七零后”作家魏微就在自己的作品中说过:“我见到的文革都在这里了。一个时代的末梢,在1976年,国家一下子痛失了三个主要领导人,只不过,毛主席和朱德的死,我已经不记得了。”(魏微《流年》)每一代作家向前一代承认是容易的,但要是隔代认可则不是太轻松。依我看来,新时期的作家公开承认“八零后”写作的人不是太多。作家王蒙和学者陈晓明曾作为推荐人推荐“八零后”作家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这曾引起热议。除此之外,见的就不多了。相反,两者之间的争议和冲突倒是常常成为媒体最抢眼的文字。我想这里除了文化观念的差异之外,没准就会有一个新时期文学的见证人身份以及自身所曾属的新时期文学的崇高地位因“八零后”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而受到了挑战。具体地说,那个时代的作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所确立的价值体系遭到了无情的颠覆和嘲笑。他们原来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想法,将这些年轻的后生收复在自己的羽翼下看着他们慢慢地茁壮成长?在新时期作家和“八零后”作家之间,完全是一种现实中的父子关系,几乎所有的父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顺有出息。不幸的是“八零后”作家却以他们的尖叫、反抗等手段背叛了父辈们的希望,他们通过集体道德的哗变和变形的否定来对抗父辈们对他们的归拢,以致于像白烨这样的学者、批评家在与他们因规劝而发生的对阵中不得不关闭自己的博客。不是白烨功力不行,实在是因为“八零后”的集体零道德的围攻大大地影响到了新时期那一代人的形象。
  “八零后”作家的身份、道德背景和文化心理上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新时期作家和文学的反叛实际上表达了对整个文化传统的拒绝,这当然包括作为二十世纪文学源头的“五四”新文学。但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文化现象,“八零后”的出场姿态几乎与二十世纪早期那些左翼作家的出场姿态是一致的——反叛的、无序的、冲动的、热情的、都市的和大众的,那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蒋光慈。蒋光慈的革命加恋爱作品曾创造了当时的销售和阅读神话,就像八十年后的郭敬明的作品一样,所能区别的是蒋光慈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而“八零后”作家们可能都不知道政治到底为何物,也许这是成熟和不成熟的区别,也许是“八零后”作家们不能走出新时期作家羽翼的原因之一。不过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九零后”的陆续登场,“八零后”终于可以沉淀为老资格的作家,并可和陈丹青这样的新时期人物一起坐在文化论坛上指陈过去的事件,划定自己的期待范围,走出新时期的视野。
其他文献
《冰心全集》出版后,中外学者、专家陆续发现了不少未收入“全集”的作品,尤其是2004年冰心的家人将冰心全部遗物捐献给了冰心文学馆,在遗物中,发现了冰心大量的日记、笔记、书信与手稿等。冰心佚文与遗稿是冰心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当代文学研究乃至政治与社会研究的宝贵资料,是民族的文化财富。    一、佚文时有发现    冰心佚文的发现几乎是紧随《冰心全集》的出版而来。在长达七十九年的创作生涯中(191
我没想到熊希龄的出生年会成为问题!我在1996年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熊希龄传》第八页(2006年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所出新版的《熊希龄传》第六页)中,清楚地记载着熊希龄出生于1870年7月23日(清同治九年庚午六月二十五日)。可是最近北京香山部落的柳哲先生告诉我,已经有人将熊希龄的出生年改成了1869年。不仅一些公开出版物改了(如香港大道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民国总理熊希龄》;南开大学出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主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民主管理成为许多组织追求的理想模式。对于小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营造民主的氛围,实施民主治班的方式,不仅能够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民主、平等、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而且对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教师管理能力的增强也至关重要。  民主治班的现实背景  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以权威式管理为主,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权威核心,在管理中,只要树立好班主任的权威地
一    胡文辉著《现代学林点将录》(下简称《点将录》),出版前曾连载于报章,属于普及性学术著作。如今出版物海盈山积,一本煌煌六百页厚书想让人读完,非使读者自觉有益有趣莫能。《点将录》串缀诸多学人逸闻,近掌故之学;评论具一家之眼,且纵横间每见幽微,会心处可撩识者掀髯,对现代文史学术有兴趣者,甚至可为索引之用。昔人汪辟疆撰《光宣诗坛点将录》,尝自谓:是撰刊布于《甲寅》杂志之前,已将某些“肆为讥弹之词
提及袁宏道,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突出的文学成就——他是晚明文学流派“公安派”的领袖,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徐文长传》入选《古文观止》,《西湖游记》、《满井游记》、《虎丘记》等入选大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他在佛学领域的贡献,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他由禅入净,禅净双修,于禅宗、净土宗皆有深入研究,创作的佛学著作主要有《金屑编》、《珊瑚林》(《德山尘谈》为其删节本)、《坛经删》、《西方
林贤治《左右说丁玲》开篇说:“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些女性,由于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关系,在她们身上,贮存了丰富的文化含量。例如宋庆龄、江青、张若名、关露、丁玲等。”这份名单中,前两位闻名于政坛,后两位是知名作家,夹在中间的一位却很少被人提及,而且定位不明、形象模糊。  我最早知道张若名这个名字,是十几年前,读到一本书《纪德的态度》。这是她早年在法国撰写的博士论文的译本,书前有盛成的新序。于是,留下一
一    1928年浦江清在恩师王国维弃世周年之际著文《论王静安先生之自沉》,忆及先师生前“素不主自杀”、“尝讥脑病蹈海之留学生为意志薄弱,而社会之铺张之者,可科以杀人之罪”——此处虽未指名道姓,明眼人却一望便知,所谓“脑病蹈海之留学生为社会铺张”,显然当为1912年3月6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文《令陆军部准建杨郑二烈士专祠并附祀吴熊杨陈四烈士文》中的湘籍沉水自戕人士之杨毓麟、陈天华。  19
【摘 要】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选取有效的支持策略,平衡“教”与“学”的关系,让幼儿既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根据音乐的乐曲性质、旋律节奏等进行艺术的表现与表达。本文就以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森林狂想曲》为例,阐述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有效运用支架式策略,促进幼儿欣赏和理解音乐内容以及提升对音乐的自主表达、表现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策略;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
纵观目前课堂,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仍然跳不出把主要精力花在理解课文内容层面的教学窠臼,即使有了关注“语用”的意识,但往往不知如何实施或存在着诸多较大误区。最为典型的是简单地认为课堂上让学生动动笔写一写就算是落实“语用”理念的课堂了。这说明,接受和认同语文新课程理念只是落实的前提,落实的真正难点是能够让理念对接现实,对接课堂,从而使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真正发生改变。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横向的河流象征着时间的无始无终,它推动水车转动不停,如天空中巨大的钟表,测算着古老的时间;吊脚楼的支柱和船上的桅杆纵向耸立着,密如树林,传达着关于停泊的信息。我注意到沈从文对户外生活有着天然的兴趣,大自然以生命代言者的身份大张旗鼓地进入他的文本,这样蓬勃充沛的自然在以前的中国文学中前所未有。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真诚、直率,不说谎,不作伪,不回避命运恶意的嘲弄,不以卑鄙的手段达到目的,《长河》中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