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书店杂忆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lkjqw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国庆长假,我特意抽出一天的时间,去中国美术馆参觀,顺便到旁边的“三联书店”去看看,这也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但等走到“三联书店”,才发现铁将军把门,没法进去了。看告示才知道,书店装修已经快两年。最近报纸上登出消息,停业两年的三联书店重新开张,以全新面目迎接读者,这无疑是个很好消息。我是2004年到北京来读研究生,三年后短暂离开。待我再次回到北京的时候,网络购物时代已经真正地到来了,很多有名的民营实体书店纷纷关门大吉。我读书那三年,去书店最为频繁,也是赶上了实体书店最为光彩和鼎盛的岁月,也给我的青春留下了最为特别和美好的记忆。
  我到北京十多年来,走动的半径其实并不大。除去读书时的学校、后来工作的单位和居住的小区,去得最多的两个地方,一个是美术馆附近,一个便是北大附近。到美术馆附近,并不是因为自己是真正的美术爱好者,而是因为这一地方,可以说是文化人最理想的去处之一。曾经有一次,难得有一日空闲,我从单位出发,上午到美术馆看展览,下午去三联书店看书买书,顺便又到旁边的涵芬楼书店和灿然书屋去看书。一天下来,可以说筋疲力尽,但收获极丰。美术馆也有自己的书店,以出售画册为主,不远处还有王府井书店,则是满坑满谷的图书售卖场。集中在美术馆附近,有人民艺术剧院,是戏剧爱好者的去处,常是一票难求。在舞台艺术没落的今天,这是一个特别的景致。美术馆这个地方,距离国家图书馆文津古籍馆、国家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也都不算太远,这些地方可以发历史之幽情之外,也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非常难得的展览。
  美术馆附近一带,可以看作京城文化内蕴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陪艺术研究院的陈斐兄拜访杨天石先生。杨先生供职的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就在美术馆旁的东厂胡同内,颇有闹中取静之佳。那天杨先生在他的办公室接待了我们,所谈大多已经不太记得了,但杨先生的办公室内几乎全是书架,密密麻麻的资料和层层叠叠的书籍,几乎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杨先生说社科院曾给他在京郊分了一处宽大的房子,但他后来还是选择了留下来,看重的便是这里的氛围。我们去的那天是周末,但先生说他基本上都在办公室,故而戏称办公室便是他的书房。与杨先生告别,先生兴致颇高,又带着我们在近代史所的小院子里转了一圈,原来这个小院子系湖广会馆的旧址,而鼎鼎大名的胡适之故居也在此处。胡适离开北京前,其书籍资料大多留在了此处,后成为近代史所的重要收藏。从杨先生处离开后,我在旁边的三联书店买了本杨先生的自选集,当时便想,这里该是他常来之地了。
  其实,我在三联书店买书的次数并不算太多,朝圣的心态更多一些。每次去三联书店,多是浏览书店的新书。三联书店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有很多人文期刊可供阅览,这是一般书店所没有的,我偶尔会在这里买一些刊物,诸如《书城》、《随笔》、《新文学史料》之类,一般在报摊上是很难见到的。但后来这些刊物又不见了,很希望书店重张,能够再见到它们的身影。到三联买书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香港的孙立川先生来京,临时约见。我匆匆赶往书店对面的华侨大厦,拜见孙先生后,得知要带我去拜见住在附近的周有光先生。机会太难得,我立即赶往旁边的三联书店,选购了周老的几本新书,其中有册周老的名作《拾贝集》精装本,后经周老签名,成为舍下的珍藏。还有一次,朋友段炼从加拿大回国讲学,我们相约到故宫去看画展,从故宫北门出来后,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去三联书店看书,那天恰逢书店在搞王世襄先生的著作和书法展览。王先生是三联的老作者,我们有幸赶上这个小展览。
  北大附近的书店,可能是北京人文书店最为集中的地方。我因读书的学校距离北大最近,故而曾经去的次数最多,留下的记忆也最为深。有段时间,几乎每周都要去北大中文系旁听课程,前后持续将近两年的时间。有次听陈平原先生讲中国现代学术史专题,陈先生忽然兴起,谈起查建英女士刚刚出版的一册《八十年代访谈录》,其中有对他的一篇访谈。陈先生感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有一些文化弄潮儿,但也不能忽视一些受过“五四”思潮熏陶的学人前辈,他们在浩劫之后对于年轻一代的启蒙。我从北大中文系的教室出来后,去了北大西门地下超市的几个书店,在其中的野草书店就看到刚刚新上市的《八十年代访谈录》,立即购得一册。读后写了一篇长文,很快就在北京的报纸上刊发了,文中的许多思考恰恰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氛围中催生的。后来,每次到北大,都要去野草书店,和店老板都成为熟悉的朋友。有次与书店的一名店员聊天,他说书店是北大的一位教师操办的,也才知道其中的奥秘。
  可惜,那时候我真是一个穷学生,很多书想读而买不起。有次在野草书店看到不少好书,心中痒痒,但囊中何止是羞涩,只能无奈而去。不料在北大校园闲走时,恰好碰见女友,那时她工作的单位就在北大附近,我立即从她那里借了买书的钱。女友本打算陪我一起去逛书店,但我拿钱便走,直奔书店,这成为女友后来每每诟病我的一件书呆子趣事。还有一件趣事,乃是我有次去看女友,她尚未下班,我便去附近的风入松书店看书,从下午一直看到晚上书店快关门,才想起此回是来陪女友的。风入松书店在北大南门的地下室,看不到外面光阴的变化,手机也没有信号,我从书店出来,天已黑沉许久。待我去女友单位,少不了她的一顿数落,但还是欣慰她从心里其实并未怪罪我。风入松书店也是北大教师开的一家很有名的民营书店,可惜后来也关张了。
  与北大南门一街之隔的,也是书店林立之处。昊海楼里有很多小书店,旁边的中国书店和中关村图书大厦,也是各有特色。印象中中关村的这家中国书店会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学人签名本的展览和售卖,我也从中买过一些留念。它以文史类书籍最为出色,也有旧书售卖,但我似乎没有在中国书店淘到自己很满意的著作,后来在中国书店的其他分店也没有此类的幸运,也有些旧书不错,但售价之贵,是望而却步的。北大附近的书店最为兴盛期的代表,应该算是第三极书店的开张,在最繁华商业科技区按照商场来设计打造书店,在国内都是少见的。而后来第三极书店的悄然落幕,也似乎成为实体书店衰落的象征。我在这家书店购书的经历,值得一记的是有天晚上看书,见到有位晚我一级的学弟S君也在。后来与这位学弟熟悉了,原来他也很爱逛书店,由此,我们成为了结伴买书的侣伴。学弟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来京之前在福州工作,他常提起到福州的晓风书屋购书的往事。研究生毕业后,他回到了福州,所幸福州还有这家书店。   北大东门是成府路。成府路上最有名的三家书店,一为万圣书园,一为豆瓣书店,一为光合作用书房。万圣书园是刘苏里先生创办,我在来京之前就已经熟知,来京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万圣”,与去“三联”的心情一样,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三联书店背后是出版社的文化积淀,而“万圣”的背后可能就是北大的精神气质。万圣书店值得关注的,一是书店推荐榜,代表着书店的态度,另一个是销售排行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北大、清华师生的阅读趣味。那时我去“万圣”,几乎有一个可笑的举动,见到好书,唯恐被别人抢先,会都先选上一本,这样很快就是一大摞,然后再找一个安静角落,慢慢挑选。“万圣”对面的豆瓣书店,以出售滞销的人文书籍为主,多以半价销售,书店不大,我常常去看看。这两家书店目前还在成府路上坚守,也算是实体书店的一个奇迹。光合作用书房是厦门一家知名书店的分店,我去得不是很多,但这家书店环境最佳,从书店二层可以看到飞驰的城铁,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可惜它不久就关张了。
  读研究生时喜欢常去的书店,还有开在圆明园东门的单向街书店。我可能是它最早的读者,那是试运营的一个冬日的下午,书店里只有我一个人在翻书,店里还没有暖气,但北方冬日的阳光,倒是令这家小小的书店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暖意。单向街书店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组织人文学术讲座,我参加过其中的不少。在单向街的那个小小的院落里,这应是北京一度最为动人的人文风景。有次父亲从老家来北京看我,我带他去圆明园游玩,到了哪里,便想着去书店顺便看看,要父亲在公园旁的一个椅子上等我。到了书店,恰有社科院的陆健德先生的讲座,于是买了本他的集子《麻雀啁啾》,等其讲完后,又签了名作为纪念。待从书店出来,才想起父亲已在公园旁等我很久,但父亲并没有丝毫责怪我。对于读书、买书,我们多是持有宽容态度的。我至今都认为,圆明园旁的单向街书店是北京最美的书店,因其建在皇家园林的废墟之旁,宁静,开阔,沧桑,又带有一些历史的幽意。“单向街”后来搬到了闹市之中,我也只是去过一次。
  其实,北京还散落着很多的好书店。有一次河南的何频先生来京,住在美术馆旁边的一家商务酒店里。我匆匆从单位赶过去,吃过午饭后,我们一起去附近的文物书店,我在何频先生的推荐下,选购了一册中国古画史,他则买了不少的古籍杂著。之后,他又带我到附近的老舍故居参观,并在那里买了几本书,这些书籍都是他研究写作的很好素材。老舍故居这样的小书店,在北京还有不少,有些是建在文化场所,有些是建在名人故居,诸如人艺的戏剧书店,便是建在剧院里面,如果不是专门研究戏剧的行内人,一般是不会知晓的。而建在名人故居里的书店,阜成门外鲁迅博物馆里的鲁博书屋是颇有名气的,我最初就是在这里购得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一版的全套《周作人自编文集》,乃是店主向我热情推荐的,这也成为我后来多年研读知堂文章的缘起。也是在这里,我购得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趣文丛”的第一辑全套,那时这套书应该算是稀见之物了,其中谷林先生的《书边杂写》,成为多年的枕边读物。
  散落于京城的书店,有时会有个好处,便是让人有种山中奇遇的感觉。初读研究生时,我在丰台区的郑常庄看望来京打工的二哥,有天无事,便在街边闲走,偶然发现这里也有家万圣书园,进去才知道是万圣书园的艺术分店。令我颇感疑惑的是,这里既没有藝术院校,也没有艺术团体,却有这样一家特色鲜明的书店。那日,我在书店里购得了一套《鲁迅序跋集》,算是对于这家特别书店的支持。还有一次巧遇,是去岁我陪儿子到六里桥上课外辅导班,在附近闲走,竟然发现了中华书局的伯鸿书店。于是,本来颇为无聊的差事,竟成为每周期待的事情,我在这里几乎每周选购一册中华书局精装的《中华国学文库》,最后儿子课毕,我也将此套“文库”读了大半,这也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去年4月的一个周末再去,恰逢世界读书日,书局做开放日活动,我有幸得以进入书局参观,也算又一幸事。诸如中华书局伯鸿书店,其实也是出版社的一种特别的展示,商业利益倒是其次,故而能够一直坚持下来。因此,我想,北京还会有很多好书店的。
其他文献
2002年,“龙芯1号”芯片研制完成,这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自主开发的中国第一款通用CPU,它结束了我国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电脑核心部件的历史。   一段时间以来,计算机虽然已在我国得到推广,但作为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的CPU芯片却一直被Intel等国外巨头垄断。“龙芯”CPU的研制成功,不仅可以节省每年大约100亿美元的进口资金,而且还将有力地改变我国“世界工厂”的形象,同时军队、政府、
应对自卑有一个好方法,就是不要把目光总停留在缺憾处,应转而注意自己的优点。具体步骤就是:写下自己的优点。  不要以为优点都是惊天动地的。我看过一个人写下的优点就是“爱睡觉”,我觉得这很可爱。因为失眠是非常痛苦而且顽固的毛病,对我们的健康干扰很大,一个人爱睡觉并且睡得着,这难道不是大大的优点吗?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孩子们的聚会,当让大家写出优点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交了白卷,没有交白卷的,也是在上
曾以为,牵挂只属于大人,与我们小孩无关。可自以为没有什么牵挂的我,近来却时常想起远在异乡上大学的表哥。  我是独苗,表哥大我五岁,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起,一同玩耍,一起学习。虽说我们是表兄弟,却比亲兄弟还要亲。我至今仍然记得和他一起钓龙虾、玩电脑的情景;他高考前紧张、局促的样子也还历历在目。现在一年过去了,他大概也适应了大学里的生活了吧,他过得好吗?我常常在心中这样问道。  过年时,表哥动了个小小的
又一个冬天,当寒风吹过脸颊,我知道,我又该穿毛衣了。  穿毛衣,应该说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了,但我穿的毛衣却是与众不同的,这上面既没有花纹,也没有图案,是最普通的毛衣,一看就不是商店里买的,是的,这毛衣是我妈妈织的。  说来也真让人无法理解,从小到大,几乎我所有的毛衣都是妈妈亲手织的。把所有的毛衣一一从衣柜中拿出,从小到大排列,工艺一件比一件好,真可谓用心良苦呀!但令我不明白的是,织一件毛衣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铁索桥上,桥微微有些晃动,同学们都感到兴奋,又有些害怕。远处是一片绿色,还隐约透着一点点红。偶尔有一大群叫不出名字的鸟儿飞过,留下长长的鸣声。这里是东湖湿地公园,环境优美,舒适静谧。漫步在浓密的树阴里,即使是盛夏,也能让你感到丝丝凉意。  东湖,你岂是“公园”二字可以概括?一座座散发着农家气息的木头房子,一朵朵绽放在湖中的纯洁芳香的荷花,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水杉……这仅仅是你的一部分,
电影《孔子》描绘了孔子在鲁国实行以周礼治国的政治理想及其失败的过程,及孔子携徒周游列国的故事,片尾以一曲王菲演唱的《幽兰操》结束: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作为古琴曲,又深蕴着中国士人对琴乐的热爱。琴是士人修身养性的“琴
编者小语:你想象过像云一样漫步的感觉吗?你想象过那时你的眼前会呈现怎样的景象吗?来吧,一起诗意地栖居……    我如云朵般独自漫步,  在山谷上空高高飘荡。  一大片金灿灿的水仙,  突然映入我的眼帘,  在湖畔,在树下,  摇曳飞舞在微风中。    如银河中闪烁的星辰,  它们熠熠发光,  沿着海湾的边缘  无尽地延伸:  轻轻一瞥,尽收眼底的上万朵,  正摇晃着脑袋轻快飞舞。    微波在身旁
作为清季湖南地方社会的活跃士绅和词坛代表人物,张祖同在诗歌方面的创作长期为学界所忽视。张氏去世后,其子于民国年间将其遗诗汇为《湘雨楼诗》一集付刻。这些诗歌以写实的笔法描绘了清末湖南的自然风光和社会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个人境遇的感慨,对于深入了解清末湖南地方社会,重塑张氏生平等均有重要作用,其名虽诗,实亦为史。一  张祖同(1835—1905),字雨珊,晚号狷叟,湖南长沙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
有兴趣续写故事的同学请在写作前与责任编辑联系(电子邮件guotianhong2007@163.com,电话025-83700935),或直接登录西祠胡同“快乐链”版(http://b682481.xici.net)。    海然刚到家,就接到了来自林江机场的电话,原来是蒋老师打来的。蒋老师说:“夏海然,我刚刚接到紧急通知,要赶往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可能主持不了明天的聚会,所以明天的聚会要往后延一
“甓湖”,这是高邮市界首镇初级中学文学社的响亮名字,面对我们的采访,文学社的同学们尽管略显羞涩,却掩盖不了他们思想的火花,是这里众多的湖泊赋予了这群水乡孩子特有的气质吗?同学们的文字,灵动,富有创意。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  高邮,地处里下河水乡,境内河网纵横,水韵灵动。为了让文学社成员亲近自然、开拓视野、激发文思,我们先后组织同学们到高邮湖、马棚东湖湿地公园等地开展具有水乡特色的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