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本文将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创设的情境要注意生活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生活不断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挖掘教材 创设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8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和基础,语文又是生活的提炼与彰显,二者应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学习完全凭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硬灌,由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怕学”和“拒学”,然而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语文的信心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要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语文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语文课堂,使语文教材变得生动、直观,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把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变“厌学”为“乐学”。那么,究竟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活化的气息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重视在生活中学习母语,是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趋势。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立足教材内容,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教学时善加利用,使课堂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比如: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学习的重点,针对教材识字量大这一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仍停留在过去的填鸭式硬灌,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识字: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如认校牌、班牌、黑板报等;认同学的姓名,鼓励学生帮老师收发作业本;借助生活环境中的实物、图片、电视媒体等识字;利用广告牌、宣传画、商标等识字鼓励阅读课外读物,提高识字量等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
二、创设情境要注意生活化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抓好导入环节,在生活经验支持下,在实际情境下进行语文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所学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语文有一种亲近感,感到语文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给语文找到生活的原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如:在教学《云房子》中,在导入时创设情境:小朋友见过云吗?在你的印象中,云朵是什么样的呢?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看见的,这样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贴于生活化
新《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语文活动中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能力和文学的理解能力不强,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知识不能完全脱离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因而只能在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完成抽象,形成概念。这样,如果我们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学,轻松地理解课文。例如:我在教学《云房子》将要结束时,运用多媒体显示天空中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白云,引导学生观察,领略白云的姿态,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再次启发想象:“看了这么美丽的白云,小朋友肯定也有小鸟的想法,也想造云房子了”,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白云还有什么形状,再让学生用笔画出来。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展开想象,既符合了情理,又有许多有意夸张的造型,培养了学生爱观察,爱思考、爱想象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主要依赖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越是丰富,对文字的理解越透彻。书本上的许多知识,我们教师光凭自己的解说,往往效果不会好,如果能够恰当地与生活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把书本知识还原成生活情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拣”与“捡”字时,是这样处理的:把一些铅笔倒在桌上,对学生说:“请你拣一支你喜欢的。”然后又指着一支白色的铅笔说:“请你把这支铅笔捡起来。”接着问学生:“这两个动作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前一个要挑选一下,后一个不需挑选。”我接着说:“对,‘拣’字含有挑选的意思,而‘捡’没这种含义。请大家分别用这两个字说个句子。”学生通过动作就能够很快地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并能够能很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了。如果光凭老师的解说,我想效果不会这么好,学生也不能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
总之,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互相交融,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语文,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畅游不已,“鸟到树林”自由飞翔!
【关键词】挖掘教材 创设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 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8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和基础,语文又是生活的提炼与彰显,二者应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学习完全凭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硬灌,由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怕学”和“拒学”,然而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语文的信心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要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语文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语文课堂,使语文教材变得生动、直观,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把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变“厌学”为“乐学”。那么,究竟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活化的气息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重视在生活中学习母语,是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趋势。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立足教材内容,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教学时善加利用,使课堂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比如: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学习的重点,针对教材识字量大这一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仍停留在过去的填鸭式硬灌,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识字: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如认校牌、班牌、黑板报等;认同学的姓名,鼓励学生帮老师收发作业本;借助生活环境中的实物、图片、电视媒体等识字;利用广告牌、宣传画、商标等识字鼓励阅读课外读物,提高识字量等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
二、创设情境要注意生活化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教学就要抓好导入环节,在生活经验支持下,在实际情境下进行语文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所学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语文有一种亲近感,感到语文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给语文找到生活的原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如:在教学《云房子》中,在导入时创设情境:小朋友见过云吗?在你的印象中,云朵是什么样的呢?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看见的,这样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贴于生活化
新《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语文活动中去”。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能力和文学的理解能力不强,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知识不能完全脱离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因而只能在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完成抽象,形成概念。这样,如果我们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学,轻松地理解课文。例如:我在教学《云房子》将要结束时,运用多媒体显示天空中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白云,引导学生观察,领略白云的姿态,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再次启发想象:“看了这么美丽的白云,小朋友肯定也有小鸟的想法,也想造云房子了”,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白云还有什么形状,再让学生用笔画出来。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展开想象,既符合了情理,又有许多有意夸张的造型,培养了学生爱观察,爱思考、爱想象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主要依赖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越是丰富,对文字的理解越透彻。书本上的许多知识,我们教师光凭自己的解说,往往效果不会好,如果能够恰当地与生活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把书本知识还原成生活情景,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拣”与“捡”字时,是这样处理的:把一些铅笔倒在桌上,对学生说:“请你拣一支你喜欢的。”然后又指着一支白色的铅笔说:“请你把这支铅笔捡起来。”接着问学生:“这两个动作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前一个要挑选一下,后一个不需挑选。”我接着说:“对,‘拣’字含有挑选的意思,而‘捡’没这种含义。请大家分别用这两个字说个句子。”学生通过动作就能够很快地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并能够能很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了。如果光凭老师的解说,我想效果不会这么好,学生也不能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
总之,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互相交融,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语文,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畅游不已,“鸟到树林”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