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丹·布朗系列小说的开山之作《天使与魔鬼》并非作者最成功的作品,但是作者融合众家之所长,在叙事中把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和背景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用蒙太奇的手法营造出紧张非凡的悬疑气氛,使知识悬疑小说自成一派,为之后系列小说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叙事艺术;时间;空间;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52-02
随着《达芬奇密码》的全球性成功,《天使与魔鬼》、《失落的秘符》相继出版,热销并红遍全球,知识悬疑小说自成一派,作者丹·布朗成了炙手可热的“悬疑小说之王”。他的作品是商业小说和艺术的微妙平衡,他清楚一部作品只有具备精妙的故事构思、完美的发展主线和其他一切足以吸引大众眼球的要素时,才可以成功。下面将以《天使与魔鬼》为基础从叙事的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和背景环境要素分析丹·布朗写作的叙事艺术。
一、不断倒数的时间和插叙
丹·布朗认为张力制造的三要素分别是时间、磨炼和期待。从小说第二页作者第一次记录准确的时间“清晨,5点18分”开始,故事就好像一个开启了的定时炸弹一样通过不停地倒数时间,带着读者进入一处又一处让人眼花缭乱的场景,一步一步逼近令人匪夷所思的谜团真相。整个故事被设置在一天之中,故事的高潮是午夜十二点。故事越接近高潮,时间越紧迫,八点,九点,十点,十一点,只剩半个小时了,离午夜只有不到二十五分钟了,晚间11点42分,晚间11点51分,晚间11点56分,还剩两分钟。耳边的滴答声在不断地敲打着书中角色和读者的神经,让人窒息的压迫感似乎把人带入了时间的魔窟,直到最后一刻反物质在空中爆炸,教皇内侍从天而降,故事进入尾声。如果只是一味倒叙读者很快就会感到枯燥,插叙是作者处理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在顺序推进的叙事过程中,片断插入发生在过去时空的少量场景或情节段落。其特征是片断性,即所插入的场景和段落尽量可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但并不构成独立成形的情节线索。”不时插入的回忆和叙述打破了时间的连贯性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渲染了悬疑气氛。小说中对光照派、瑞士侍卫队、教皇登基、“火气水土”的双元式图案的叙述,以及对万神殿、四河喷泉等文化景观的描绘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二、虚实交叠的空间
作者通过使用平行式的处理,将处于不同时空场景或同一时空场景下不同人物的行为清晰地表现出来。小说一开始采用了惊心动魄的凶杀场面作为小说的楔子,而很快视线就转到了主角罗布特兰登身上。在来往交错的时空中,各种场景交错重叠,串联出整个故事的框架。而在主线进行的同时,为了让故事变得更加动人心魄、扑朔迷离,随着场景不断变化,黑煞星、科勒、教皇内侍、红衣主教、记者、瑞士侍卫对等各路人马穿插其中,在各种神秘场景中一幕幕展开故事。杨仁敬曾指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不再是作家个人想象和虚构的产物,而是事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第一个重要地点是欧核中心(CERN)全称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作者用魔术师的手编织了一个夸张的反物质实验室,引人遐想。反物质实际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作者却把反物质夸张成可以炸毁整个梵蒂冈城的恐怖武器,在真实的空间中虚构了一个令人战栗的世界。
罗马和梵蒂冈城是《天使与魔鬼》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两座城市地理和历史上都是密不可分的。作者声称书中涉及的艺术作品、墓地、地道和罗马建筑均确凿无误,但是作者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描述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神秘莫测。书中出现的场景如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波波洛圣母堂、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都是热门的旅游胜地,但是因为作者引人入胜的背景设定,这些真实地点与虚幻而神秘的光照派构成了一个如假似真的空间,大大渲染了故事的悬疑气氛。
为制造亦真亦幻、虚实难辨的气氛,作者把故事的副线设置在了西斯廷教堂和圣彼得广场。罗马教廷秘密会议本身就充满神秘感,书中与“光照派”对立的罗马教廷正在西斯廷教堂中举行选举新教皇的秘密会议。在这个丝毫不受外界干扰的、烛光摇曳的大厅里,神秘而压抑的空间中,故事更增添了紧张气氛变得更加惊心动魄。
三、蒙太奇的创作手法
大量运用电影拍摄的方式是作者创作的另一重要手段。作者放弃经典的叙事手法,用自己的实践实现了最佳的戏剧效果。小说第一章,作者对杀手用刀子剜出科学家莱昂那多维特拉眼珠的含糊描写令人毛骨悚然,而这种给人造成强烈感官冲击的描写均成功地达到了作者想吸引读者尽快入戏的预期目的。在一般情况下,多条主线与副线的运用容易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混乱,然而丹·布朗精心安排,娴熟地运用了灵活转换情节线的方式,即将某条副线上发生的事情隔开,并散布于相隔较远的几个段落中,同时辅以悬念片中惯用的手法,如抛弃全知视角、改变叙事角度、故意忽略或者歪曲某些重要线索,从而达到延缓化解某些分悬念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悬置效应。
借用电影技术中闪回技巧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推进分悬念和总悬念的设置,并最终协助主人公揭开谜底的真相。悬念有助于贯穿故事线索,引导读者出没于故事的峰回路转之中,并让读者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在小说中,当教皇内侍作为黑煞星幕后的主脑的身份被曝光后,他的脑海中闪现了前任教皇遇害后他如何掩盖教皇被害的真相及他命人绑架并杀害四位候选主教的情境。这些闪回片断填补了故事中关键部分的空白,有助于读者理解并消化这部并未将所有故事情节都列在书中的小說。
四、结论
对于科学与宗教的论战,丹·布朗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宗教与科学在认识世界这一问题上是殊途同归。”后现代社会表现为一种“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对一切对象都一视同仁,它把所有东西都当成相同的消费类别,包括意义、真理和知识。它以生产影像和时尚为己任,以此来取代现代叙事赋予事物以意义的任务。科学成了一种游戏,宗教也成为了一个包装完好的消费。作者谨慎又玄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真假难辨的奇妙时空,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处理二者关系的平衡点。
丹·布朗为他的小说融合了经典小说与通俗小说二者的特点,并注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他没有简单地被任何写作的理论束缚,他的成功并不在于独特的写作技法、惊心动魄的情节设置或离奇耸人听闻的故事背景,而是在于他巧妙地结合了所有的要素,以魔术师般的叙事手法,微妙地平衡了所有矛盾,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时至今日丹·布朗的这个系列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天使与魔鬼》也许不是丹·布朗最好的作品,但分析它的写作特点会使我们更直接地理解丹·布朗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丽萨·罗格克.丹·布朗传[M].朱振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朱振武.解密丹·布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杨仁敬.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新模式和新话语[J].外国文学研究,2003,(2):51.
[4]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高尔聪.丹·布朗悬疑小说的叙事与后现代技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
[6]付慧.论丹·布朗的小说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7]刘建周.论《天使与魔鬼》创作技法的独特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7).
作者简介:卢颖(1978-),四川自贡人,江西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学士,科技英语翻译,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英美文学。
关键词:叙事艺术;时间;空间;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52-02
随着《达芬奇密码》的全球性成功,《天使与魔鬼》、《失落的秘符》相继出版,热销并红遍全球,知识悬疑小说自成一派,作者丹·布朗成了炙手可热的“悬疑小说之王”。他的作品是商业小说和艺术的微妙平衡,他清楚一部作品只有具备精妙的故事构思、完美的发展主线和其他一切足以吸引大众眼球的要素时,才可以成功。下面将以《天使与魔鬼》为基础从叙事的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和背景环境要素分析丹·布朗写作的叙事艺术。
一、不断倒数的时间和插叙
丹·布朗认为张力制造的三要素分别是时间、磨炼和期待。从小说第二页作者第一次记录准确的时间“清晨,5点18分”开始,故事就好像一个开启了的定时炸弹一样通过不停地倒数时间,带着读者进入一处又一处让人眼花缭乱的场景,一步一步逼近令人匪夷所思的谜团真相。整个故事被设置在一天之中,故事的高潮是午夜十二点。故事越接近高潮,时间越紧迫,八点,九点,十点,十一点,只剩半个小时了,离午夜只有不到二十五分钟了,晚间11点42分,晚间11点51分,晚间11点56分,还剩两分钟。耳边的滴答声在不断地敲打着书中角色和读者的神经,让人窒息的压迫感似乎把人带入了时间的魔窟,直到最后一刻反物质在空中爆炸,教皇内侍从天而降,故事进入尾声。如果只是一味倒叙读者很快就会感到枯燥,插叙是作者处理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在顺序推进的叙事过程中,片断插入发生在过去时空的少量场景或情节段落。其特征是片断性,即所插入的场景和段落尽量可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但并不构成独立成形的情节线索。”不时插入的回忆和叙述打破了时间的连贯性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渲染了悬疑气氛。小说中对光照派、瑞士侍卫队、教皇登基、“火气水土”的双元式图案的叙述,以及对万神殿、四河喷泉等文化景观的描绘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二、虚实交叠的空间
作者通过使用平行式的处理,将处于不同时空场景或同一时空场景下不同人物的行为清晰地表现出来。小说一开始采用了惊心动魄的凶杀场面作为小说的楔子,而很快视线就转到了主角罗布特兰登身上。在来往交错的时空中,各种场景交错重叠,串联出整个故事的框架。而在主线进行的同时,为了让故事变得更加动人心魄、扑朔迷离,随着场景不断变化,黑煞星、科勒、教皇内侍、红衣主教、记者、瑞士侍卫对等各路人马穿插其中,在各种神秘场景中一幕幕展开故事。杨仁敬曾指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不再是作家个人想象和虚构的产物,而是事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第一个重要地点是欧核中心(CERN)全称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作者用魔术师的手编织了一个夸张的反物质实验室,引人遐想。反物质实际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作者却把反物质夸张成可以炸毁整个梵蒂冈城的恐怖武器,在真实的空间中虚构了一个令人战栗的世界。
罗马和梵蒂冈城是《天使与魔鬼》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两座城市地理和历史上都是密不可分的。作者声称书中涉及的艺术作品、墓地、地道和罗马建筑均确凿无误,但是作者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描述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神秘莫测。书中出现的场景如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波波洛圣母堂、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都是热门的旅游胜地,但是因为作者引人入胜的背景设定,这些真实地点与虚幻而神秘的光照派构成了一个如假似真的空间,大大渲染了故事的悬疑气氛。
为制造亦真亦幻、虚实难辨的气氛,作者把故事的副线设置在了西斯廷教堂和圣彼得广场。罗马教廷秘密会议本身就充满神秘感,书中与“光照派”对立的罗马教廷正在西斯廷教堂中举行选举新教皇的秘密会议。在这个丝毫不受外界干扰的、烛光摇曳的大厅里,神秘而压抑的空间中,故事更增添了紧张气氛变得更加惊心动魄。
三、蒙太奇的创作手法
大量运用电影拍摄的方式是作者创作的另一重要手段。作者放弃经典的叙事手法,用自己的实践实现了最佳的戏剧效果。小说第一章,作者对杀手用刀子剜出科学家莱昂那多维特拉眼珠的含糊描写令人毛骨悚然,而这种给人造成强烈感官冲击的描写均成功地达到了作者想吸引读者尽快入戏的预期目的。在一般情况下,多条主线与副线的运用容易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混乱,然而丹·布朗精心安排,娴熟地运用了灵活转换情节线的方式,即将某条副线上发生的事情隔开,并散布于相隔较远的几个段落中,同时辅以悬念片中惯用的手法,如抛弃全知视角、改变叙事角度、故意忽略或者歪曲某些重要线索,从而达到延缓化解某些分悬念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悬置效应。
借用电影技术中闪回技巧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推进分悬念和总悬念的设置,并最终协助主人公揭开谜底的真相。悬念有助于贯穿故事线索,引导读者出没于故事的峰回路转之中,并让读者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在小说中,当教皇内侍作为黑煞星幕后的主脑的身份被曝光后,他的脑海中闪现了前任教皇遇害后他如何掩盖教皇被害的真相及他命人绑架并杀害四位候选主教的情境。这些闪回片断填补了故事中关键部分的空白,有助于读者理解并消化这部并未将所有故事情节都列在书中的小說。
四、结论
对于科学与宗教的论战,丹·布朗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宗教与科学在认识世界这一问题上是殊途同归。”后现代社会表现为一种“消费社会”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对一切对象都一视同仁,它把所有东西都当成相同的消费类别,包括意义、真理和知识。它以生产影像和时尚为己任,以此来取代现代叙事赋予事物以意义的任务。科学成了一种游戏,宗教也成为了一个包装完好的消费。作者谨慎又玄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真假难辨的奇妙时空,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处理二者关系的平衡点。
丹·布朗为他的小说融合了经典小说与通俗小说二者的特点,并注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他没有简单地被任何写作的理论束缚,他的成功并不在于独特的写作技法、惊心动魄的情节设置或离奇耸人听闻的故事背景,而是在于他巧妙地结合了所有的要素,以魔术师般的叙事手法,微妙地平衡了所有矛盾,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时至今日丹·布朗的这个系列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天使与魔鬼》也许不是丹·布朗最好的作品,但分析它的写作特点会使我们更直接地理解丹·布朗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丽萨·罗格克.丹·布朗传[M].朱振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朱振武.解密丹·布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杨仁敬.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新模式和新话语[J].外国文学研究,2003,(2):51.
[4]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高尔聪.丹·布朗悬疑小说的叙事与后现代技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
[6]付慧.论丹·布朗的小说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7]刘建周.论《天使与魔鬼》创作技法的独特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7).
作者简介:卢颖(1978-),四川自贡人,江西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学士,科技英语翻译,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