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ERP思想的URP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为我国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信息化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一建设思想正被众多院校广泛借鉴和使用。但高职高专院校本身规模相对较小,核心业务较为单一,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等,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在ERP和URP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高校资源计划(CRP)系统解决方案。
关键词:CRP系统 高校资源计划 数字化校园 紧松互补耦合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3-0044-03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
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控制和操纵整个学校的事务,包括教与学、科研、管理及技术服务。“数字化校园”的理论基础是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论,其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通信、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为主的现代数字技术群体。
二、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掀起了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浪潮。这也加快推动了我国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在2006、2007两年列入国家示范性建设的70所高职院校中,有近三分之二的院校,明确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项目或内容。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信息化系统和使用用户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管理、网上信息服务、网上科研管理等。以我院为例,目前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院系(部、处)两级学校网站,以及网络办公、综合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VPN、FTP、Email等系统和服务。这些都是在校园数字化进程中取得的可喜成就。然而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信息化能力比较薄弱,导致自我研发的系统有限,很大一部分需委托企业研发或直接采购;另一方面各系部处室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导致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往往是各自为政,缺乏全校性详细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这也直接使这个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规划、设计过程缺乏总体关联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标准,使得各系统建设过程中只考虑自身业务实现需要,而完全割断了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联。
(2)技术架构不统一
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以及各系统往往由不同时间段、不同人群或企业研发完成,使得各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技术架构。如网络办公系统采用ASP技术,财务管理系统采用JSP技术,教务管理系统采用.NET技术等。这种多样性的技术架构必然使得系统间无法形成统一的访问接口和相互间的集成,数据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从而形成了整体网络环境下的一个个“信息孤岛”。
(3)使用便捷性有待提高
正是由于各系统间的孤立性,从而导致缺乏统一的用户数据库。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分别登录后才能进行使用,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数字化校园整体的使用便捷性。
(4)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管理制度的完善应该和硬件、软件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多时候管理制度比技术手段和硬件水平的提高更有效。如,校园网中关于限制P2P(BT等)使用,尽管限制的技术不断完善,但同样突破限制的技术也是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合。
(5)过分注重硬件建设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往往更注重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提高。而事实上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是建立在软件层面上的。从“重硬轻软”转向“硬件是为软件建设而服务”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URP、ERP系统在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局限性分析
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根据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在吸收ERP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大学资源计划)的相关理论和建设理念。其主要思想是采用松散耦合的体系结构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即由一个基础平台、一个门户和N个应用系统构成(1 N 1)。这种体系结构有其自身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对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兼容性较好,灵活性大,比较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高职高专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任务不同: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以教学为目的,综合性大学往往是教学与科研并重。
(2)规模不同:高职高专院校规模相对较小,其规模往往不及综合性大学的一个分院。
(3)部门之间业务关系不同:正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核心任务单一,规模较小,必然使得各部门之间直接业务关系更加紧密。
(4)信息化能力不同: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能力相对较弱,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往往更多地依赖于外部力量。除计算机相关系部和网络中心外的其他各部门基本上不具备直接的建设和维护能力。
(5)现有数字化校园建设程度不同
正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规模小,信息化能力薄弱,其数字化校园建设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起步较晚,网络应用系统较少,较为简单,已经建立的信息资源库规模不大,这一切为全面的改造创造了条件。
正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这些特征,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显然与松散耦合的URP建设理念有着不同的地方。当然与企业相比,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高校的一部分,也并不具备完全企业般一体化设计,全程高度紧密耦合的ERP建设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提出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紧松互补耦合的CRP建设理念。
四、CRP系统体系结构
CRP(College Resource Planning)高校资源规划,它是一个以教学为核心的紧松互补耦合型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高校资源,从而出色地完成招生、教学、就业、办公、管理等任务。
换言之,CRP系统以角色间业务活动为核心线将高校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招生、教学、考试、学生管理、就业、教师管理、科研、财务、后勤等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知道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核心任务主要是教学。其中教学的最主要角色是学生和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这两者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均是一一对应,有教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除了教师教学,学生需要接受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而一般承担这两个功能的往往是学生处和教务处。同时教师的教学也需要教务处的管理,而人事处又负责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考核。以此类推、延伸可以建立起CRP系统的所有角色和角色之间的业务联系以及具体的功能需求。
完成详细的CRP各角色、业务联系和各角色的详细功能需求后,再对整个系统进行架构和技术设计。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CRP基础模块群
CRP基础模块群是整个CRP系统的基础,为各个应用模块研发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性服务,使得各应用模块之间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应用间的相互访问、统一的信息发布接口和用户访问接口,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各模块研发的统一标准。
(1)组织机构:实现学校组织机构在CRP系统中的一一对应;
(2)角色与权限: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各角色及其相应的权限,从而实现部门内岗位与相应权限与CRP系统中角色的一一对应;
(3)用户:将角色分配给相应的具体的用户,从而建立起CRP系统公用的标准用户库;
(4)公共信息库:主要为CRP系统各应用模块提供统一的初始化公共信息。
2.公共模块群
为各角色提供共同需要的模块群。如内部邮件、在线交谈、公告通知、新闻发布、文件共享等模块。
3.业务流程模块群
根据每个角色的业务活动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图1中初步分成了学生、教师、职能部门、系统管理员四种不同类型的角色。而这些用户角色的功能模块之间根据角色间的作用都有一定联系。如学生的网络考试模块与教师的在线批卷模块、题库出卷模块均是在同一个子系统中。业务流程模块群内部是高度的紧密耦合。
4.自定义模块群
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实现特殊化的模块群。如一些精品课题申报、示范性建设等有特殊要求的定制模块系统。
5.各角色用户界面
通过各角色用户界面层,构成整个CRP系统的访问入口点,为每个用户根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使用界面。用户进入系统后,除了可以看到公共信息外,只能浏览和操作与其身份相符的各项服务。
在整个CRP系统结构中,CRP基础模块群、公共模块群和业务流程模块群构成了CRP主要的核心应用部分。并与自定义模块群进行松散耦合,从而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各个模块根据需要可以单独或相互之间进行结合,开发出不同的CRP子系统群,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CRP系统建设思想,仅仅是根据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特点吸收ERP、URP各自思想而做的一种尝试。希望本文能在小型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索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繁之,王春梅等.数字化校园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4(1).
[2]蒋东兴,史宗恺等.大学资源计划的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3]蒋东兴,陈怀楚等.大学资源计划理论探讨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9).
[4]黄贵懿.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构建高校资源计划(URP)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5]蒋东兴.信息集成阶段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6(11).
关键词:CRP系统 高校资源计划 数字化校园 紧松互补耦合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3-0044-03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
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控制和操纵整个学校的事务,包括教与学、科研、管理及技术服务。“数字化校园”的理论基础是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论,其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通信、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技术为主的现代数字技术群体。
二、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掀起了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浪潮。这也加快推动了我国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在2006、2007两年列入国家示范性建设的70所高职院校中,有近三分之二的院校,明确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项目或内容。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信息化系统和使用用户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管理、网上信息服务、网上科研管理等。以我院为例,目前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院系(部、处)两级学校网站,以及网络办公、综合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VPN、FTP、Email等系统和服务。这些都是在校园数字化进程中取得的可喜成就。然而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信息化能力比较薄弱,导致自我研发的系统有限,很大一部分需委托企业研发或直接采购;另一方面各系部处室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导致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时往往是各自为政,缺乏全校性详细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这也直接使这个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规划、设计过程缺乏总体关联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建设标准,使得各系统建设过程中只考虑自身业务实现需要,而完全割断了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联。
(2)技术架构不统一
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以及各系统往往由不同时间段、不同人群或企业研发完成,使得各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技术架构。如网络办公系统采用ASP技术,财务管理系统采用JSP技术,教务管理系统采用.NET技术等。这种多样性的技术架构必然使得系统间无法形成统一的访问接口和相互间的集成,数据无法实现有效的共享,从而形成了整体网络环境下的一个个“信息孤岛”。
(3)使用便捷性有待提高
正是由于各系统间的孤立性,从而导致缺乏统一的用户数据库。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分别登录后才能进行使用,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数字化校园整体的使用便捷性。
(4)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管理制度的完善应该和硬件、软件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多时候管理制度比技术手段和硬件水平的提高更有效。如,校园网中关于限制P2P(BT等)使用,尽管限制的技术不断完善,但同样突破限制的技术也是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合。
(5)过分注重硬件建设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往往更注重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提高。而事实上整个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是建立在软件层面上的。从“重硬轻软”转向“硬件是为软件建设而服务”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URP、ERP系统在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局限性分析
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根据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在吸收ERP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大学资源计划)的相关理论和建设理念。其主要思想是采用松散耦合的体系结构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即由一个基础平台、一个门户和N个应用系统构成(1 N 1)。这种体系结构有其自身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对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兼容性较好,灵活性大,比较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高职高专院校与综合性大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任务不同: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以教学为目的,综合性大学往往是教学与科研并重。
(2)规模不同:高职高专院校规模相对较小,其规模往往不及综合性大学的一个分院。
(3)部门之间业务关系不同:正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核心任务单一,规模较小,必然使得各部门之间直接业务关系更加紧密。
(4)信息化能力不同: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能力相对较弱,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往往更多地依赖于外部力量。除计算机相关系部和网络中心外的其他各部门基本上不具备直接的建设和维护能力。
(5)现有数字化校园建设程度不同
正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规模小,信息化能力薄弱,其数字化校园建设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起步较晚,网络应用系统较少,较为简单,已经建立的信息资源库规模不大,这一切为全面的改造创造了条件。
正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这些特征,高职高专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显然与松散耦合的URP建设理念有着不同的地方。当然与企业相比,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高校的一部分,也并不具备完全企业般一体化设计,全程高度紧密耦合的ERP建设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提出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紧松互补耦合的CRP建设理念。
四、CRP系统体系结构
CRP(College Resource Planning)高校资源规划,它是一个以教学为核心的紧松互补耦合型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高校资源,从而出色地完成招生、教学、就业、办公、管理等任务。
换言之,CRP系统以角色间业务活动为核心线将高校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招生、教学、考试、学生管理、就业、教师管理、科研、财务、后勤等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知道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核心任务主要是教学。其中教学的最主要角色是学生和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这两者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均是一一对应,有教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除了教师教学,学生需要接受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而一般承担这两个功能的往往是学生处和教务处。同时教师的教学也需要教务处的管理,而人事处又负责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考核。以此类推、延伸可以建立起CRP系统的所有角色和角色之间的业务联系以及具体的功能需求。
完成详细的CRP各角色、业务联系和各角色的详细功能需求后,再对整个系统进行架构和技术设计。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CRP基础模块群
CRP基础模块群是整个CRP系统的基础,为各个应用模块研发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性服务,使得各应用模块之间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应用间的相互访问、统一的信息发布接口和用户访问接口,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各模块研发的统一标准。
(1)组织机构:实现学校组织机构在CRP系统中的一一对应;
(2)角色与权限: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各角色及其相应的权限,从而实现部门内岗位与相应权限与CRP系统中角色的一一对应;
(3)用户:将角色分配给相应的具体的用户,从而建立起CRP系统公用的标准用户库;
(4)公共信息库:主要为CRP系统各应用模块提供统一的初始化公共信息。
2.公共模块群
为各角色提供共同需要的模块群。如内部邮件、在线交谈、公告通知、新闻发布、文件共享等模块。
3.业务流程模块群
根据每个角色的业务活动设计相应的功能模块。图1中初步分成了学生、教师、职能部门、系统管理员四种不同类型的角色。而这些用户角色的功能模块之间根据角色间的作用都有一定联系。如学生的网络考试模块与教师的在线批卷模块、题库出卷模块均是在同一个子系统中。业务流程模块群内部是高度的紧密耦合。
4.自定义模块群
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实现特殊化的模块群。如一些精品课题申报、示范性建设等有特殊要求的定制模块系统。
5.各角色用户界面
通过各角色用户界面层,构成整个CRP系统的访问入口点,为每个用户根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使用界面。用户进入系统后,除了可以看到公共信息外,只能浏览和操作与其身份相符的各项服务。
在整个CRP系统结构中,CRP基础模块群、公共模块群和业务流程模块群构成了CRP主要的核心应用部分。并与自定义模块群进行松散耦合,从而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各个模块根据需要可以单独或相互之间进行结合,开发出不同的CRP子系统群,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CRP系统建设思想,仅仅是根据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特点吸收ERP、URP各自思想而做的一种尝试。希望本文能在小型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索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繁之,王春梅等.数字化校园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4(1).
[2]蒋东兴,史宗恺等.大学资源计划的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3]蒋东兴,陈怀楚等.大学资源计划理论探讨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9).
[4]黄贵懿.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构建高校资源计划(URP)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5]蒋东兴.信息集成阶段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