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性状热感指数相关分子标记的鉴定及分析

来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耐热性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通过关联耐热性状获得耐热分子标记,利用该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可提高育种的准确性,加快小麦耐热育种进程.本研究对187份小麦品种(系)的千粒重、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表面积和籽粒周长5个籽粒相关性状的热感指数进行关联分析,鉴定出2个耐热相关分子标记Xwmc622、Xwmc707.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Xwmc622、Xwmc707各自具有Ⅰ、Ⅱ、Ⅲ3个等位变异类型.Xwmc622的Ⅰ型等位位点与千粒重热感指数、籽粒宽度热感指数和籽粒周长热感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Ⅰ型等位位点与籽粒长度热感指数和籽粒表面积热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Ⅰ型小麦品种(系)的热感指数平均值小于1;Ⅱ型等位位点与千粒重热感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籽粒长度热感指数、籽粒表面积热感指数、籽粒周长热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Ⅱ型等位变异小麦品种(系)的热感指数平均值大于1;Ⅲ型等位变异与小麦籽粒性状热感指数相关性不显著.Xwmc707的Ⅰ型等位变异与小麦籽粒性状热感指数相关性不显著;Ⅱ型等位位点与千粒重热感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Ⅱ型小麦品种(系)的热感指数平均值小于1;类型Ⅲ与小麦材料的千粒重热感指数、籽粒长度热感指数、籽粒周长热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Ⅲ型等位位点小麦品种(系)的热感指数平均值大于1.研究结果表明:Xwmc622的Ⅰ型等位位点为耐热优良等位变异;Xwmc707的Ⅱ型等位位点为优良等位变异.这为小麦耐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信息.
其他文献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来源,干旱是限制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对干旱胁迫的反应,综合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筛选抗旱优异种质,本研究在大豆芽期、苗期和全生育期分别采用改进后的抗旱性鉴定方法对253份种质资源进行鉴定,测定根长、株高、百粒重等形态指标,计算发芽率、反复干旱存活率、加权抗旱系数等评价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筛选抗旱性评价指标,进行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干旱胁迫后,测量指标值降低幅度较大(10.27%~96.62%),与正常灌水处理呈极显
The Species Catalogue of China:Volume 1:Plants (SCCP) is a new,comprehensive,hardcopy inventory of Chinese higher plants that combines several datasets and references to recent taxonomic treatments.The database,with all attach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is
CUC(CUP-SHAPED COTYLEDON)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属于NAC(NAM/ATAF/CUC)超家族的一个亚族.该家族成员在植物器官边界分离、茎尖分生组织形成、叶片形态和花器官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CUC亚家族基因的起源、进化、结构、分类、生物学功能及其参与的分子代谢通路、激素通路、表观遗传修饰调节过程进行综述性介绍,并对近年来对该基因家族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深入研究该转录因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在不同物种中的功能提供参考和帮助.
植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植物病原细菌,分布广泛,对世界上1 000多种植物都会造成影响.植原体主要是通过刺吸式口器昆虫如飞蝉等的唾液腺传播,而植原体膜蛋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会直接作用于宿主.目前尚不清楚免疫膜蛋白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本文综述了植原体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基因组分类,尤其是植原体膜蛋白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植原体膜蛋白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目前甘薯食用品质评价多采用传统的蒸煮品尝式感官评价法,评分标准与分析方法不够科学严谨,本研究通过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模糊数学的甘薯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模型,可为鲜食型甘薯新品种选育的数据化管理提供分析算法.该模型首先选取目前甘薯食味评分中最常用的色泽、香度、甜度、黏(面)度和纤维感5项指标作为因素集;采用5分制将评语集分设成5个等级,对各指标的各等级进行详细描述,并组织评价小组对各参评品种的各指标进行评分;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行业内专家就各指标成对比较打分,构建权重集;以各参评品种的各指标专家
MYB是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调控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从茶树中成功克隆了一条CsMYB-like转录因子,CDS序列全长为1 113 bp,编码37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与蓝果树(Nyssa sinensis)、葡萄(Vitis vinifera)等MYB-like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sMYB-like基因编码的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MYB-like基因在不同的茶树品种中表达量不同,并且在不同浓
UDP-糖基转移酶在植物中通常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在进行植物糖基化研究时,常常难以克隆到所需的目的基因.本研究对甜橙子房、花后20d及40 d幼果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了 36个高表达CsUGT基因.36个CsUGT基因的编码蛋白在motif组成上高度相似,其中,36个CsUGT的C端普遍含有motif 1和motif 2,24个CsUGT的N端含有motif 3.它们的氨基酸数介于345~780 aa之间,分子量介于38.52~87.55 kDa之间,等电点介于4.76~7.93之间.亚细胞定位预测显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木本能源树种,目前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即雌雄比例低,产量不理想.解决雄能花的雌蕊败育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其产量.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文冠果雌蕊败育的研究进展,包括雌蕊败育的发生时期与形态特征以及雌蕊败育的原因、克服办法,并展望了针对文冠果雌蕊败育机理的研究方向.
体胚发生是指植物组织在外源刺激的推动下,由体细胞经历脱分化,获得胚性后继续增殖分化,最终形成完整胚胎的过程.体胚发生是植物离体再生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植物无性快繁、遗传转化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将体胚发生过程分为诱导、增殖、体胚发育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对体胚发生过程中特别是诱导阶段的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在诱导阶段,体细胞经历脱分化过程重新获得全能性,通过LEC1、LEC2、WOXs、BBM等胚性标记基因的表达转变为胚性细胞.随后,胚性细胞在高浓度外源生长素的条件下保持增殖,当去除外源激素后
自噬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的一种进化高度保守的细胞代谢途径.从酵母细胞到哺乳动物都依赖自噬来降解体内受损器官、组织等进行养分循环以维持细胞稳态以及适应环境变化.近年来,自噬在调控果蔬作物胁迫响应及衰老中的作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阐述了自噬(主要是巨自噬)的形成及检测方法,概括总结了自噬在果蔬作物响应外界环境胁迫及衰老中的作用及自噬的调控因子,以期为自噬调控果蔬作物胁迫响应及衰老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