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思维,会使教学更有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完《湖心亭看雪》,我知道有个令我纠结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在关注课上学生的思维这方面,我做的不够好,可以说是放过一次极好的使教学更有效的机会。这些天我一直在找为这个事实找个理论支撑,结果就找到了如下一段话:
  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结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维,新创意。
  ——布鲁姆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他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这篇山水小品中,所以我不但把品味雪后的奇景作为教学目标,同时还把体会作者的情感放在了目标之中。
  对于雪后奇景的赏析,学生显得志得意满,很有把握,手举得像小树林似的,那神色似乎也在说:简单!于是,就有了以下的过程:
  师:本文写了西湖雪后的奇景。请分析景色“奇”在何处?
  生1:奇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以看出天地都被大雪覆盖,浑然一体,都是白色的。
  师: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就会有一种感觉,那是……
  生2:是一种苍茫的感觉
  生3:水上能划船,说明这水还没有冻上,可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以看出水上还能是白的,我觉得这个挺奇怪的。
  师:是奇怪还是奇特?
  生3:奇特。
  生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这种浑然一体的状态下,作者用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量词,都是非常小的量词,在这个情景下,景物都变得非常渺小了,天地又是那么的广阔,这个景色很奇妙。
  师:好的,她注意到的是量词,天地苍茫是从大处着眼,各个景物则可以看作是从小处入手。
  生5:我也想说这句,让人觉得那么大一片湖,就这么一些非常渺小的东西,让人觉得非常安静,非常有诗意。
  生6:景色是幽静深渊,洁白广阔的,宛如仙境一般。
  从这6个同学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其实他们是说出了有关“奇”字的三种理解:奇怪的;奇妙的;奇特的。学生3所说的奇怪的,其实只是奇怪于在水上能划船这件事,而非是雪后这个景。当时我虽然是用“奇特”一词去扭转他的答案,但也只仅仅限于以词换词,却并没有关注他的思维的错误点。事后想想,这的确是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接着在体会作者的情感的过程中,仍然有不关注学生的思维的问题存在。唉,现在想想,我真的是太不敏感了。
  师:从全文来看,作者传达出了他怎样的感情?
  生1:第一段中对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的描述“独往湖心亭看雪”,他并不是一个人去的,但是从一个“独”字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的孤独也非常地清高,虽然舟子也去了,但是舟子却没有他那样的心境,没有他那样的高度去欣赏雪景,所以他非常清高,自己觉得心里非常孤独。
  师:她抓住了一个“独”字,很棒啊!是啊,还有舟子呢,怎么能说“独往”呢?
  生2:只有作者一个人是去看雪,而舟子是载他去看雪,目的不一样。
  师:作者认为舟子跟他不是一路人,不是他的知音啊。
  生:可以看出他是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明朝灭亡了,他不去当官
  师:不为谁当官呢
  生:清朝
  师:那是不是用刚才那个同学的“清高”一词更恰当一些呢?
  我边说边写上了板书:清高孤傲。
  课下想想这段,还真是有些汗颜啊!学生分明是偷换了话题,把体会情感变成了分析人物,我却丝毫没有发现,而且还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了。“清高”是对人的特点的描述,而非情感的表述,虽然板书时调整了一下,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角度出了问题,我却没有关注到。其实,在课上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这一课的难点所在,这也恰恰是学生能力的薄弱点,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同时,在指导学生如何解题上也能更加有效。因为在平时的做题中经常会发生答非所问的现象,也经常会发生偷换话题的现象,比如,2010年中考试题第13题: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第一个表格是听《黄河大合唱》时的印象,就有学生回答“气魄伟大”,而读过文本就不难发现,“伟大的气魄”实际上是指演奏的气魄而非冼星海这个人。可见,这堂课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实际上应该是我们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再把速度放慢一点,再仔细琢磨一下学生的回答,也许就不会留有这样的遗憾。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与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掩卷沉思,我暗下决心:今后的课上教学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关注学生的思维正确与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摘要:怎样使刚升入三年级开始学习作文的学生对学写作文感兴趣,打消怕学作文,写不好作文的思想顾虑,这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难题,才有可能提高作文水平。三年级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安排文章結构能力的重点,要使学生"言之有序",首先必须"言之有物",素描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对象,可以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就解决了"段"的训练的内容问题。  关键词:启蒙 作文教学
摘要:《新课标》对于低段学生阅读的要求,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会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就能增强他们的阅读意识,提高阅读能力。除兴趣外,则完全在于阅读时有良好的习惯,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从小培养起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阅读兴趣 阅读习
【摘要】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应该把健康作为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为这一论断提供了理论依据。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途径与策略有:结合多种形式,定位落实健康教育宣传;整合教育资源,加速凝聚健康教育合力;推动实践活动,拓宽校园健康教育发展空间。  【关键词】健康德育教育多种形式结合整合实践活动推动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健康
【摘要】: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重视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人文精神 教育价值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注重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
【摘要】口语教学历来是聋校各科教学的重点之一。聋校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加强口语训练是聋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新一轮的聋校课程改革把口语训练作为“沟通与交往”课程的一项主要内容,并强调:口语法仍然是我国聋童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从新教材的特点看,也把口语教学与训练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训练形式、内容更加具体化。这些都给聋校口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聋校日渐重视聋生的口语,许多聋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还是以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为目标,以“满堂灌”和“大运动量训练”为基本方法,这与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是相悖的。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我们必须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我一直在尝试和思考: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关键词】有效预习预习指导预习效果评价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
【摘要】童话故事里,生命神奇,语言生动,人物鲜活,为了更好地组织童话题材文本的教学,通过《巨人的花园》磨课经历,笔者认为应该用童话的方式教学童话,童话教学应该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神奇,留下幸福。  【关键词】童话教学神奇  【几段剪辑】  剪辑一:品一品,体味语言的精妙  师:面对如此美丽、欢乐的情景,巨人是怎么做的呢?请你来读一读。  生: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
【摘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领域的主要趋势,本文将通过实例研究与分析,设计开发基于WEB网络多媒体课件评价系统,建立一个能进行课件评比、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拟实现多媒体课件评比、课件制作经验交流等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合理有效地丰富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推动海南省远程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研究背景  随着Internet技术向宽带、高速、多媒体
【摘要】古诗文的释义,不能单纯地从字面理解,而需要放在诗文意境当中理解,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意境因为不同的赏析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意境释义古诗文  随着教改,以古诗文为代表的古文化知识越来越多地编入在课本中,而且比重大大提高。学习古诗文既是对古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古文化的一种欣赏与借鉴。对此,本人谈谈古诗文教学中有关释义的疏浅看法。  古诗文的释义,必须置身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