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抒情:论马华作家李永平的小说创作——以《大河尽头》为中心

来源 :百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居台湾的马华作家李永平的近作《大河尽头》在简单的故事叙述中蕴藏着丰沛的抒情力量,他把对婆罗洲大地、雨林以及原乡、母亲的思恋之情置换成对卡布雅斯河的深情书写;在与他自称的"缪斯"——朱鸰的对话中,同样寄托着对家乡古晋的无尽思念。正是因为原乡和亲情的遥不可及,在这些书写和思念的表层下,包藏着李永平内心无法抚平的深深的哀伤。
其他文献
巴人因"巴"而得名,"巴"最早是一种动物名(五步蛇),后来逐渐演变为地名(有五步蛇的地域)和族称(在巴域生活的族群)。甲骨文 (巴)字正是契合了巴人的这一特征,巧妙地将人与蛇的形体融合在一
晚清时壮族文人"八景"诗多以组诗的面目出现,如蒙泉镜《百色八景》。这些壮族诗人世居壮族地区,由于身处荒陬,科举未成,大半生都以教书为业,诗名难以显扬,但又以汉文化的代表自
职业素质本位教育是适应经济形势改变和社会职业需求变化的产物,也对高等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高校课程体系以理论学习为主,人才培养模式的精英化特征比较明显,
"器以载道"是传统造物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器合一,造化天成。配饰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表现客家人的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宗教信仰、
文章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V也/都V(P)"格式做了多角度考察。"V也V(P)"是一个正在虚化的构式,它具有双重语义关系:一是表"动作结果的类同",二是表"强调"。只有表强调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