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旅行社印发的《旅行杂志》民国38年第23卷7月号(1949年第7期)刊文介绍,老上海在未辟商埠以前,本属水乡泽国,黄浦环抱,吴淞洄,所以昔日的沪上风光,除了一浦烟雨,便是江上帆影,吴淞江内舟楫相闻,黄浦江中舳舻衔接。那时常看到的船只,是往来闽浙广鲁的沙船,后有轮船出现,道光卅年,大英轮船公司首辟上海香港间航线。甲午战后,日轮公司纷起设立。美、法、荷、德、意诸国邮船公司,接踵来沪设置分号,中国又自设宁绍、大达、三北等公司,上海船况乃愈形热烈,更成为世界商船的一个集台处所。一战之前,上海有外轮公司50余家,中国自营轮船公司62家,每天轮船、邮船出入港口,络绎昼夜,不绝于途。抗日战争后,招商局接收大批敌伪船只,又自美国购得不少剩余巨轮,以拥有船舶25万吨之强大姿态,重新出现于上海。其经常出海之船只达100艘,除南北洋及长江航线外,先后以上海为出发点,开辟各外洋航线。
上海市内交通,除沟通东西两浦的轮渡,早年有舢船、其后有渡船、再后则有市轮渡外,在宽阔的马路未筑成以前。只有大街小巷、浅浜低桥时,代步的工具就是独轮羊角车和高贵一点的轿子。
轿子
轿子按人的地位与等级分作很多种,例如官场所坐的是八抬八扛的绿呢金顶大轿或四人抬的红漆朱顶蓝昵轿;缙绅闺秀所坐的是顶垂缨络、旁嵌玻璃的“撑阳轿”;普通人和医生坐蓝小轿,新娘坐花轿——“四明彩轿”;妓女出门坐绿呢官轿;犯人坐无顶小轮;码头、车站则停着快轿,专门兜揽顾客。
“当头赫被轿班呼”,轿子在老上海是威风过的。当年, “上海雇轿,随处皆有轿行脚”。价很贵,雇一整天非千文莫办。到人力车盛行,轿子则大为减色。价钱落到六、七百文。葛元煦《沪游杂记》道:“轿夫以苏州、无锡人为佳,上身不动,坐者安稳。其次是扬州人,不过脚步稍缓。若本地人抬轿,则一路颠簸。轿中人浑如醉汉。”
马车
轿子受人力车的影响,渐渐在上海被淘汰。但起而代之者却是马车。“帐影鞭丝趁晚睛,暗尘随马钿车轻”,正可表示马车在那时候的一种姿态。也就是,光宣之间。马车实是代步兜风最华贵、舒适的工具。“华人设税车厂,驰驱半日,价约银洋两饼。贾客倡家往往税坐游行。近则沿黄浦绕马路,远则至徐家汇静安寺。”其时游园看花,访客宴会,均以乘一辆马车为最得体的事。
“马车仿外国式样,与旧有骡车大同小异。车有双轮、四轮之别,马有单马、双马之分。式样有轿车、篷车。各不相同;还有非轿、非篷,车后竖着铁柱,上张车盖的。”
当时官家眷属,大都爱坐轿车;洋人、贵胄、妓女则爱坐篷车。“相携同坐七香车,彼美西方艳若花,似怕街头人看煞,方巾遮面拥青纱。”谁说马车不曾有过像现在汽车一般的风光。尤其是坐了橡皮钢丝轿的“亨士美”。上驾名马。自己扣缰,在道路间驰骤纵横,最称摩登。但也有取价极贱的野鸡马车,连车夫只准乘坐五人,如由十六铺到带钩桥,每人仅花铜元三枚而已。
人力车
时代的风气又把马车淘汰了。到抗战前,据上海市政当局的正式报告,上海只剩了八匹马和八辆车。战后也只是零零碎碎看见一些,即在火车站与大世界一带的兜客马车。
人力车来自日本,故起初名东洋车。民国2年,后身改漆黄色,故又名黄包车。这种车最早出现在上海是在同治十三年,系由一个名叫米拉的法国人输入的。他呈准了前两租界当局,备车三百辆之多。得到在界内营业的许可。自此。人力车在上海一天一天的风行起来,乘者曰多。到抗战前夕。全上海市区域统计数达八万余辆之多。
最初车辆,两轮高大,与马车后轮极为相似。轮为术制,围以铁圈,行时辘辘有声,震的人发昏,同时也把道路辗坏。车身又大。可坐两人,后经取缔,把车身改小,只容一人乘坐。清耒,前租界当局鉴于人力车铁轮损害路面太甚,令改用橡皮圈之木轮,不久以后,又令仿脚踏车,换装钢丝打气橡皮轮。
人力车毕竟不是合乎人道的交通工具,盛行了70余年,终于也到了它没落的时期。民国35年11月1日,上海市按照定期逐渐抽禁办法,举行首次淘谢自签,中签者是牌照宋字为四字的车子,结果被淘汰的约达2000余辆。从那时以来,经逐渐淘汰,上海人力车一天天减少,代替它的是在沦陷时期兴起的三轮车。
汽车
至于上海的汽车,最早在光绪廿七年,始有匈牙利人列恩时,运汽车两辆至沪,行驶于前公共租界的中区。其时工部局捐务处不知把它归入何类为好,最后将汽车姑列为马车之列,从轻微税。到宣统二年。这种“向为西医所用”的汽车,开始逐渐为中外人士所购置,后来日渐发达,购乘者日益众多。待到民国初年,顿成车中“骄子”,数年间竟扩增至1400辆之多。嗣后,汽车越发满街驰驱,有客车、货车,再加上民国初年开始流行的机器脚踏车,终日犹如长蛇,挤塞于途,其数量止于抗战前夕,总计达2.5万辆之多。
考证上海历年所用汽车的牌子,约可归纳为八种:
(1)别克:战前最时髦之车型;
(2)福特:以耐用著称;
(3)雪佛兰:最为普通;
(4)顺风:以富丽称之;
(5)威利:多为吉普车;
(6)奥斯汀:以小轿车居多:
(7)麻力斯:小型车多:
(8)道奇:最初多人坐轿车,后来多货车,往往出品年份不同而称之新式,名称牌子依旧。
据民国24年《上海市年鉴》载称:“上海之有公众交通工具,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故上海市公安局长徐佩璜说:自同治十三年,人力车始于其时在上海出现,至光绪三十四年,仅为发展个人之交通器具时期;自光绪三十四年起,始有公众乘物也。这种公众乘物,除公共汽车外,第一就是有轨电车。”该书在“有轨电车”项下载称:“法租界之有电车,自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始。公共租界行驶电车,自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三始。沪南区行驶电车,自民国2年8月11日始。”第二是无轨电车,该市年鉴在“无轨电车”项下记称:“公共租界开行无轨电车,自民国3年11月始;法租界开行无轨电车,自民国15年8月1日始。”
电车
电车在创办之初是一件大事和奇事。“华人绝对拒绝。谓乘者易触电伤死。”这就是为什么“电车议案,经公共租界纳税西人于工部局开会之时提出,反复讨论,积数年之久,始克决议,招商承办”的缘故。
等到行驶电车已经成为事实,反对派还纷纷开会,各业相约伙友不搭电车,甚且立惩罚章程。以开通电车最早的上海,尚有此怪现象,自然成为一桩笑话。更可笑的是,当法租界二路电车起初行驶至徐家汇地段问,因为那一带比较荒凉,常有抢劫的事发生,弄得电车公司当局没有办 法应付。
然而,上海当初走向真正繁华,是与电车的创办和行驶有着很大关系的。但经过八年的抗战,上海电车的数量却减少了。战前有452辆,战后则只有391辆,总计减少了61辆。而沪南华商电车之两条轨线“一自小东门至西门;一自西门至高昌庙”,约3268米长,被日军拆除,战后恢复无期,尤令人痛惜。
公共汽车
民国9年3月,由中国汽车公司拟议行驶自洋泾浜起经西藏路、海宁路至吴淞路一线公共汽车,惟因不能适合工部局提出的条件,以致未能实现。民国11年,董汉生拟自静安寺路圣乔治饭店起,沿愚园路至兆丰公园行驶能容30人之公共汽车两辆,绘具图说,函请工部局核准。于当年2月开车,是为上海行驶公共汽车的第一声。由于该公司财力不充,设备有限,到大规模的公共汽车正式开驶,即告停止。
此项大规模的公共汽车,在前公共租界区,系由中国公共汽车公司经营,于民国13年10月9日开始;其后又在前法租界区增设双层公共汽车,系由法商电车公司经营,于民国16年2月1日开始;沪南区系由公用局汽车管理处经营,于民国17年10月10日开驶;闸北区等系由华商公共汽车公司经营,于民国17年11月18日开始。除沪南区系由市营外,其余均属特许商营。
民国26年,日军寇沪,战火四起。沪南、闸北各区公共汽车同时停顿,前公共租界区尚能维持原状。待至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公共汽车公司便为敌伪所攫,强并吞于所谓“E海都市交通公司”之内。始终勉强保全的,只有前法租界的一部分公共汽车。
抗战胜利以后,上海市公用局于民国34年9月19El派员接收伪“上海都市交通公司”,可是车辆设备毁失已达极点,商营公司无力复业。故除法商电车公司继续特许经营外,其余一律改为市办,由上海市公用局于同年11月1日,组织上海市公共汽车公司筹备委员会,通盘策划并改进公共汽车的整个设施。民国35年11月1日,经市政会议通过,将电车公司筹备处与该委员会合并为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筹备委员会,以便划一统筹。市办公共汽车部分在两年半努力经营之后,辟有路线十五条。法商公共汽车有20、21、22、23等四条线。
对干上海市郊交通,市府当局以奖励民营为主,规定郊区路线,在正式专营公司未行车以前,暂准领有本市行基执照之汽车行。或运输行行驶临时长途营业客车,核定行车者有淞沪、番禺、北江、中诸、漂市、曹大、东高、徐吴、沪漕等九线。长途汽车有沪太、沪锡、沪青、沪闵、东南、上松等六线。
上海市内交通,除沟通东西两浦的轮渡,早年有舢船、其后有渡船、再后则有市轮渡外,在宽阔的马路未筑成以前。只有大街小巷、浅浜低桥时,代步的工具就是独轮羊角车和高贵一点的轿子。
轿子
轿子按人的地位与等级分作很多种,例如官场所坐的是八抬八扛的绿呢金顶大轿或四人抬的红漆朱顶蓝昵轿;缙绅闺秀所坐的是顶垂缨络、旁嵌玻璃的“撑阳轿”;普通人和医生坐蓝小轿,新娘坐花轿——“四明彩轿”;妓女出门坐绿呢官轿;犯人坐无顶小轮;码头、车站则停着快轿,专门兜揽顾客。
“当头赫被轿班呼”,轿子在老上海是威风过的。当年, “上海雇轿,随处皆有轿行脚”。价很贵,雇一整天非千文莫办。到人力车盛行,轿子则大为减色。价钱落到六、七百文。葛元煦《沪游杂记》道:“轿夫以苏州、无锡人为佳,上身不动,坐者安稳。其次是扬州人,不过脚步稍缓。若本地人抬轿,则一路颠簸。轿中人浑如醉汉。”
马车
轿子受人力车的影响,渐渐在上海被淘汰。但起而代之者却是马车。“帐影鞭丝趁晚睛,暗尘随马钿车轻”,正可表示马车在那时候的一种姿态。也就是,光宣之间。马车实是代步兜风最华贵、舒适的工具。“华人设税车厂,驰驱半日,价约银洋两饼。贾客倡家往往税坐游行。近则沿黄浦绕马路,远则至徐家汇静安寺。”其时游园看花,访客宴会,均以乘一辆马车为最得体的事。
“马车仿外国式样,与旧有骡车大同小异。车有双轮、四轮之别,马有单马、双马之分。式样有轿车、篷车。各不相同;还有非轿、非篷,车后竖着铁柱,上张车盖的。”
当时官家眷属,大都爱坐轿车;洋人、贵胄、妓女则爱坐篷车。“相携同坐七香车,彼美西方艳若花,似怕街头人看煞,方巾遮面拥青纱。”谁说马车不曾有过像现在汽车一般的风光。尤其是坐了橡皮钢丝轿的“亨士美”。上驾名马。自己扣缰,在道路间驰骤纵横,最称摩登。但也有取价极贱的野鸡马车,连车夫只准乘坐五人,如由十六铺到带钩桥,每人仅花铜元三枚而已。
人力车
时代的风气又把马车淘汰了。到抗战前,据上海市政当局的正式报告,上海只剩了八匹马和八辆车。战后也只是零零碎碎看见一些,即在火车站与大世界一带的兜客马车。
人力车来自日本,故起初名东洋车。民国2年,后身改漆黄色,故又名黄包车。这种车最早出现在上海是在同治十三年,系由一个名叫米拉的法国人输入的。他呈准了前两租界当局,备车三百辆之多。得到在界内营业的许可。自此。人力车在上海一天一天的风行起来,乘者曰多。到抗战前夕。全上海市区域统计数达八万余辆之多。
最初车辆,两轮高大,与马车后轮极为相似。轮为术制,围以铁圈,行时辘辘有声,震的人发昏,同时也把道路辗坏。车身又大。可坐两人,后经取缔,把车身改小,只容一人乘坐。清耒,前租界当局鉴于人力车铁轮损害路面太甚,令改用橡皮圈之木轮,不久以后,又令仿脚踏车,换装钢丝打气橡皮轮。
人力车毕竟不是合乎人道的交通工具,盛行了70余年,终于也到了它没落的时期。民国35年11月1日,上海市按照定期逐渐抽禁办法,举行首次淘谢自签,中签者是牌照宋字为四字的车子,结果被淘汰的约达2000余辆。从那时以来,经逐渐淘汰,上海人力车一天天减少,代替它的是在沦陷时期兴起的三轮车。
汽车
至于上海的汽车,最早在光绪廿七年,始有匈牙利人列恩时,运汽车两辆至沪,行驶于前公共租界的中区。其时工部局捐务处不知把它归入何类为好,最后将汽车姑列为马车之列,从轻微税。到宣统二年。这种“向为西医所用”的汽车,开始逐渐为中外人士所购置,后来日渐发达,购乘者日益众多。待到民国初年,顿成车中“骄子”,数年间竟扩增至1400辆之多。嗣后,汽车越发满街驰驱,有客车、货车,再加上民国初年开始流行的机器脚踏车,终日犹如长蛇,挤塞于途,其数量止于抗战前夕,总计达2.5万辆之多。
考证上海历年所用汽车的牌子,约可归纳为八种:
(1)别克:战前最时髦之车型;
(2)福特:以耐用著称;
(3)雪佛兰:最为普通;
(4)顺风:以富丽称之;
(5)威利:多为吉普车;
(6)奥斯汀:以小轿车居多:
(7)麻力斯:小型车多:
(8)道奇:最初多人坐轿车,后来多货车,往往出品年份不同而称之新式,名称牌子依旧。
据民国24年《上海市年鉴》载称:“上海之有公众交通工具,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故上海市公安局长徐佩璜说:自同治十三年,人力车始于其时在上海出现,至光绪三十四年,仅为发展个人之交通器具时期;自光绪三十四年起,始有公众乘物也。这种公众乘物,除公共汽车外,第一就是有轨电车。”该书在“有轨电车”项下载称:“法租界之有电车,自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始。公共租界行驶电车,自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三始。沪南区行驶电车,自民国2年8月11日始。”第二是无轨电车,该市年鉴在“无轨电车”项下记称:“公共租界开行无轨电车,自民国3年11月始;法租界开行无轨电车,自民国15年8月1日始。”
电车
电车在创办之初是一件大事和奇事。“华人绝对拒绝。谓乘者易触电伤死。”这就是为什么“电车议案,经公共租界纳税西人于工部局开会之时提出,反复讨论,积数年之久,始克决议,招商承办”的缘故。
等到行驶电车已经成为事实,反对派还纷纷开会,各业相约伙友不搭电车,甚且立惩罚章程。以开通电车最早的上海,尚有此怪现象,自然成为一桩笑话。更可笑的是,当法租界二路电车起初行驶至徐家汇地段问,因为那一带比较荒凉,常有抢劫的事发生,弄得电车公司当局没有办 法应付。
然而,上海当初走向真正繁华,是与电车的创办和行驶有着很大关系的。但经过八年的抗战,上海电车的数量却减少了。战前有452辆,战后则只有391辆,总计减少了61辆。而沪南华商电车之两条轨线“一自小东门至西门;一自西门至高昌庙”,约3268米长,被日军拆除,战后恢复无期,尤令人痛惜。
公共汽车
民国9年3月,由中国汽车公司拟议行驶自洋泾浜起经西藏路、海宁路至吴淞路一线公共汽车,惟因不能适合工部局提出的条件,以致未能实现。民国11年,董汉生拟自静安寺路圣乔治饭店起,沿愚园路至兆丰公园行驶能容30人之公共汽车两辆,绘具图说,函请工部局核准。于当年2月开车,是为上海行驶公共汽车的第一声。由于该公司财力不充,设备有限,到大规模的公共汽车正式开驶,即告停止。
此项大规模的公共汽车,在前公共租界区,系由中国公共汽车公司经营,于民国13年10月9日开始;其后又在前法租界区增设双层公共汽车,系由法商电车公司经营,于民国16年2月1日开始;沪南区系由公用局汽车管理处经营,于民国17年10月10日开驶;闸北区等系由华商公共汽车公司经营,于民国17年11月18日开始。除沪南区系由市营外,其余均属特许商营。
民国26年,日军寇沪,战火四起。沪南、闸北各区公共汽车同时停顿,前公共租界区尚能维持原状。待至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公共汽车公司便为敌伪所攫,强并吞于所谓“E海都市交通公司”之内。始终勉强保全的,只有前法租界的一部分公共汽车。
抗战胜利以后,上海市公用局于民国34年9月19El派员接收伪“上海都市交通公司”,可是车辆设备毁失已达极点,商营公司无力复业。故除法商电车公司继续特许经营外,其余一律改为市办,由上海市公用局于同年11月1日,组织上海市公共汽车公司筹备委员会,通盘策划并改进公共汽车的整个设施。民国35年11月1日,经市政会议通过,将电车公司筹备处与该委员会合并为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筹备委员会,以便划一统筹。市办公共汽车部分在两年半努力经营之后,辟有路线十五条。法商公共汽车有20、21、22、23等四条线。
对干上海市郊交通,市府当局以奖励民营为主,规定郊区路线,在正式专营公司未行车以前,暂准领有本市行基执照之汽车行。或运输行行驶临时长途营业客车,核定行车者有淞沪、番禺、北江、中诸、漂市、曹大、东高、徐吴、沪漕等九线。长途汽车有沪太、沪锡、沪青、沪闵、东南、上松等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