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本土资源 促进有效教学

来源 :中学课程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z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才能拓宽课程的教学空间,才能促进有效教学,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加精彩。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巧用本土资源,促进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本土资源 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本土资源已经成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补充资料。所谓初中思想品德课本土资源就是指支持一定地域范围内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开展,并为本地区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课教学所利用的各种条件。巧用本土资源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思品教学课程资源,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用本土资源,精心打造本土化的思品课堂,以此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本土资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意义及如何充分运用本土资源,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本土资源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仍然处于应试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学习到的只是一些教条类的知识,有时学生觉得它们和现实是互相矛盾的、枯燥无味的,从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本土资源进行教学,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消除他们对学习思品课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时,笔者利用江阴毕业生小王找工作时的选择:中国石油、江阴长江村、利港电力、利港双良集团、肯德基为线索,采取案例滚动式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2.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性质,通过思想品德课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思品课教学中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尤其是鲜活的本土资源来充实课堂内容,把智育、德育融为一体,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因为本土资源更贴近学生,更具体、更亲切,因而也就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教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课时,笔者请学生列举一些江阴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并就如何保护江阴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又促使学生承担起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3.有利于拓宽课程的教学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极为丰富,除了教材外,各个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都是极好的课程资源。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只要留心观察,用心筛选,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这些典型资源,并从课程的视角把它们设置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能拓宽课程的教学空间,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自觉承担责任”一课教学时,播放了一段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夏老师的录像资料,并请学生思考:她的事迹为什么能够感动无锡?这件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这样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本土材料设置问题,既拓宽了课程的教学空间,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充分挖掘本土资源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1.树立开发与利用本土资源的意识
  在连续担任几年的九年级思品课教学中,面对政治会考开卷考试及初中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不广的现实,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还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以江苏江阴为例,可以挖掘的本土资源有很多,比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江阴名人、民风民俗、“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取得的成就等。教师自身只有树立开发与利用本土资源的意识,才能自觉自主地将本土资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持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就会启而不发,影响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能够把书本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充满本土气息的具体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在进行“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一课教学时,笔者精心创设了在江阴上学的重庆学生以小刘一家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深层次地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扶贫济困的大业之中,树立强烈的公共责任意识。
  3.制作教学课件,拓宽教学渠道
  教学技术现代化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把本土资源制作成教学课件、文字资料、图片等形式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使用,既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要传达的理念,又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还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例如,在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笔者将江阴华西村的一系列材料、图片、视频制作成课件,运用到教学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本来抽象的材料变得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又如,在讲“科学发展观”时,本班学生将本地区长江水污染的调查结果制作成课件,呈现给大家,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
  4.走近本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通过带领学生走近本土资源,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例如,笔者经常利用本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参观江阴博物馆、徐霞客故居、刘氏故居、兴国塔、君山庙等。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江阴的历史变迁、历史典故等,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通过对本土资源的调查、研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适合中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适合中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原则,从学生已有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2.要处理好本土资源和课本的关系
  补充本土材料的目的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师的讲授更加形象生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与课本紧密配合,而不能生搬硬套,脱离课本。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酌情运用本土材料。
  总之,本土资源拉近了学生与思想品德课堂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课程的教学空间,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只有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努力使思品课堂生活化、本土化,才能让思品教学充满活力、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我们在研读高中数学教学同行的研究成果及有关数学课程专家对数学教学的论述时,发现不同表述的背后常常指向一些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数学的本质所在。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求得这些问题的解答,那我们对高中数学及其教学的理解可能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本质问题 思考  笔者从教多年以来,沉浸于日常教学的一些工作当中,为应试压力与日常任务所累,常常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思考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