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沉移物中氨氮( NH4+-N)的释放与氧化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本文通过室内模拟,构建饱和(BH)、好氧(HY)、缺氧(QY)和厌氧(YY)等四种上覆水溶氧(DO
【机 构】
: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移物中氨氮( NH4+-N)的释放与氧化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本文通过室内模拟,构建饱和(BH)、好氧(HY)、缺氧(QY)和厌氧(YY)等四种上覆水溶氧(DO)条件,研究九龙江口湿地两种沉积物(红树林、光滩)中NH4+-N在沉积物-水界面的释放与氧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溶氧条件下,两种沉积物氨氮的释放、氧化存在显著差异.首先,红树林沉积物上覆水NH4+-N的累积释放量是光滩沉积物的1.9~4.5倍,其中红树林沉积物上覆水NH4+-N释放量分别达到1.64 mg( BH)、2.07 mg (HY)、3.47 mg( QY)和3.20 mg (YY),而光滩沉积物则分别为0.85mg (BH)、1.00 mg( HY)、0.77 mg( QY)和1.27 mg( YY).在较高DO条件下两种沉积物NH4+-N均呈低释放状态,而在较低DO条件下则呈高释放状态.另外,四种溶氧条件下红树林沉积物NH4+-N的释放速率(N 43.73~78.51 mg.m2.d-1)和氧化速率(N 26.19~40.68 mg.m-2.d-1)均高于光滩(分别为N 14.50~19.22 mg·m-2·d-1和N 8.89~22.53 mg.m-2.d-1),原因可能是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种类丰富,群落多样性更高,矿化和硝化作用强烈.本文明晰了不同溶氧条件下河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NH4+-N的迁移转化过程,可促进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以及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的控制.
其他文献
采用有机镀膜的方法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了具有功能特性的有机薄膜。通过对循环伏安特性曲线的分析,研究了镁合金表面有机膜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有机膜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形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replication complex in eukaryote.As a processive factor of DNA polymerase delta, PCNA coordin
文章借助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邻二苯酚(CAT)在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CNTs/GCE)表面的电催化氧化行为.试验结果表明:CNTs/GCE对邻二苯酚的氧化过程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其响
运用RAPD和ISSR技术分析水稻化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态性.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RAPD引物12条,ISSR引物7条.RAPD引物共扩增到85条清晰的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9.4﹪.ISSR引
水扎蛋白能介导水分的跨膜运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RWC3启动子-GUS转基因水稻的组织化学染色表明,水稻(Oryza sativa L.)水孔蛋白RWC3可能在包括营养和生殖
采用活性炭/超滤膜(PAC/UF)组合工艺去除饮用水中的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考察了EE2初始浓度、过滤速率、PAC投加量、水体中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及有机物等因素对PAC/UF组合工艺去除水体中EE2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UF对EE2的截留效果极差,截留率约为5%;PAC/UF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EE2,且去除率随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会降低
采集了处于营养生长向生殖行长转化期(6~8月)的红玉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茎顶,构建了其cDNA文库,并从中分离得到了一个具有锌指结构的EST序列,又通过5`RACE的方法,从
以中国普通野生稻初级核心种质中广西普通野生稻部分中的223分野生稻为材料,以平均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4对SSR引物和中国稻种资源目录中的表型性状分析广西普通野生稻S
为进一步提高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染物的生化降解效率,自行设计制作铁氧体粉末膜生物反应器(PF-MBR),并用之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结果表明,随着DO浓度的增加,系统对COD及NH4+-N的去除率逐渐增大;当HRT>6 h时,其对COD及NH4+-N去除率的影响不大;随着铁氧体粉末投加量的增加,系统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均明显增大,表明增加铁氧体粉末投加量有利于系统对COD和NH4+-N的去除;随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serve to carry out basic molecular activity in the cell. Detecting the modular structures from th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