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慧眼裁云锦 各领风骚显匠心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3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帮助引导学生达到课标要求所借助的工具,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所使用的中介媒体。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委、著名教学专家高林生在他的讲座中说“课标是天,学生是地,中间是教材”。
  听过许多堂课以及自己上课的切身体会,发现教师上不好课的大部分原因并非在驾驭课堂方面,而是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得当。教师们备课时往往面面俱到,把教参提供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生怕有一点遗漏。以至于一节课下来,事倍功半,不一定能使学生训练到位。对比一些成功的课例,发现:一堂成功的好课与教材处理得当是分不开的。
  教材的“材料”性质决定了处理教材的极大灵活性。这是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教学的根本区别。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同一种教材,有着千差万别的处理方式,课堂效果也相应的迥然有别。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敢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文体、内容等特点出发去处理教材,更不要说实事求是、因生制宜地去大胆裁汰教材,有选择地为己所用了。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念,不能将语文教学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是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这样,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就变传授而为引导学生操作,从根本上杜绝满堂灌,这是创造性处理教材的前提条件。“并不是语文教材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我们还必须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出选择与定位。只有通过这一环节,语文教材才真正进入了教学程序”。如何用好教材,找准落实点,是摆在21世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犹如瓶颈,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不能处理好教材,不能用好教材,教学就犹如一张网、一团麻,很难做到纲举目张。
  对教材的调控引导、裁剪安排不仅是一种个性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独具慧眼的艺术,它需要灵活应用和大胆创新。“语文教材应‘原始文本化’,编者不要把自己的理解置于课本中,这样有利于给师生留有较大的理解空间。”教材是原版的、静止的,而教师对它的处理则是灵活的,不应该却步在教材编者的理解门槛里。这就如在一块美丽的布料上剪裁式样,风格应是多样化的;又如同样一条鱼可以有不同风味的烹调加工。对教材的处理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讲增补、拓展、取舍、替换四种基本方法。
  
  一、增补
  
  增补指的是从课外精选,增补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的文章或段落;或是增补更能体现训练点的某篇文章或精彩片段;或是增补一些能扩大学生知识面(如相关作家、相关作品)的文章。其实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可以增补配读文章,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可以配读郑振铎的《海燕》来比较联系。都是描写燕子,却各有侧重,前者歌颂海燕的坚强勇敢,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不朽的形象和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后者描写燕子的可爱,借此抒发了游子思念祖国故乡的浓浓深情。侧重点不同,写法就有所区别。前者淋漓豪放,气势磅礴;后者笔法细腻,意境优美。若将两文放在一起,更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增补配读诸如此类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懂得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为写作内容服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增补也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补切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音像资料,补充视听效果,营造实地情境。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如《云南的歌会》一课,考虑到学生觉得课文所描述的云南民歌疏远而隔膜、枯燥而无趣,可播放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展示其丰富独特的魅力,为学生深层感悟文本做好情感铺垫,使学生更直接亲近地感受独特的云南民歌风情。《木兰诗》一课可结合观看美国迪斯尼著名动画电影《花木兰》,它将古老的中国故事改编成美国动画,既保留了浓郁的东方情调,又糅合了西方人自己的理解,使故事的情节更丰富、更生动,深受学生喜爱。通过比较原诗和电影,比较东西方人眼中不同的花木兰,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木兰替父从军、坚毅勇敢、淳厚质朴、不慕富贵、热爱家人的人物形象。
  
  二、拓展
  
  拓展指的是对教材重点予以扩展或充实,如对课文或课文的某个局部进行仿写、改写、想象或补充等,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古代诗歌教学,发现学生背诵默写不过关,或是记不住,或是出现错别字,都源于对诗歌内容主题的不理解。把诗歌改写为叙事散文,既有助于理解记诵诗歌,又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创造,可谓“一举两得”。对所改诗歌的再创造,原文的主题思想不能改变,原作的材料务必要用到叙事散文中,原文的主要人物不能改动。
  拓展也指根据课文内容或主题的特点,向教材中的其他课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教师事先有目的、有意识地从教材中精心选择、设计可供比较的材料(句、段、篇章;人物、景物等等),特别是那些有着明显比较性的课文,然后引导学生从比较中获得质的发现。《桃花源记》一文可以结合《大道之行也》教学,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大同社会”。《孙权劝学》一文可以和《伤仲永》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设置几个角度如人物的不同学习态度,两篇课文的主题异同,两文写作上的特色等等,进行比较探究、发现论证。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取舍
  
  取舍既指对某一篇教材的删略不教,又指对某篇教材中的某一情节、人物、细节等局部的删略处理。对某些偏难或无须精读或不符合能力训练要求的课文应大胆取舍。前者基于对整个单元教材的统筹安排和教学设想,囿于课时的限制,精选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删难从易。后者旨在通过删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知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构思上的特色,以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或人物形象。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荒岛余生》、《丑小鸭》等课文可作为写作的素材(如读后感、缩写、改写)不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竹影》等偏难的课文也可以略去不教;《真正的英雄》、《马》这样的课文可以放在综合性学习中连带解决。
  教《社戏》一文,可引导学生删去文中社戏以外的内容,如“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归航偷豆”等,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小说题为《社 戏》,情在戏之外,它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眷恋江南水乡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再如《邓稼先》中有关奥本海默这个人物的叙写内容、《夸父逐日》中结尾的“化为邓林”,都可以引导学生从取舍的角度去把握、理解教材。
  当然,取舍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问、讨论,比较、认同,如删减后结构有无变化?表达效果如何?人物的情感、态度是否改变?只有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互动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教活了。
  
  四、替换
  
  替换指的是对教材的换位思考,或是把课文中有关内容换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如人称的变换、结构顺序的变换、标题的变换、细节的更换等等。以标题变换为例:如《散步》、《再塑生命》,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主要人物、人物性格、思想意义、中心事件等角度改换标题。从学生设计的题目来看,《散步》一文有《三代人》、《责任》、《背起整个世界》等等,《再塑生命》一文也有《难忘师恩》、《我的老师》、《为我打开一扇窗》等等。
  除了换标题,还有换人称,如《变色龙》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可以让学生用第一人称进行改写。又如《风筝》,是从兄长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写的,可以引导学生换着从小兄弟的角度,也以第一人称写。再如《山中访友》,是以第二人称的呼告形式来抒情的,可以改换为人与自然的对话形式。
  此外,还有改换顺序,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改插叙为顺叙、改换写法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教材可由教师确定处理,而具体的操作则要以学生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推理、归纳、认同,使作者、教者、学者形成三相交流,从而呈现动态的教学格局。换一句话说,就是要以教材作为源头,以增补、拓展、取舍、替换等作为手段来加快、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增强文章的生命力,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独具慧眼裁云锦,各领风骚显匠心。当然,对教材的处理远不止这些,只要用熟了,都可以随时发现,随机应变。“只有教师脚踏实地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学生的感悟才会大放异彩。”只要教师从课标要求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地处理教材,就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原作的魅力,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师生在课堂上就能撞击出灵感的火花,浇灌出璀璨的花蕾。
其他文献
一、推敲词句,读懂大意    推敲词句、读懂大意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调整词序、语序;2.补出省略的内容;3.弄清典故的意义;4.明辨诗句的修辞意义;5.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二、抓住意象,感悟情态    唐诗宋词中的一些常见意象及含义:  1.树木类:①竹:气节、积极向上;②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③杨柳:伤别情怀;④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⑤松柏:坚挺、傲
期刊
巾 古代平民用以裹头的头巾,秦朝时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绡头 古代平民的头巾,以一幅布从后向前在额上打结,再环绕髻后。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纶巾 古代冠名,又称诸葛巾,一般为军师所戴。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裳 又作常,古指下衣。《说文》:“裙,下裳也。”古代
期刊
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会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这不但是因为福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分占30分左右,每年必考,而且也是我们这些语文课任老师怀揣着一个美好的初衷,让学生拥有终生受益的语文阅读素养。  可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在讲台上马不停蹄地讲解而得到的却是学生冷漠的眼神。老师心里会感觉到,我花了最多时间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可是学生们在考试中得分率却很低,学
期刊
她,给予我们力量,带给我们幸福,她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面对灾难,她微笑着,我从她微笑着的眼神里得到了勇气和力量。一句“多难兴邦”,她让绝望中的儿女们重新点燃希望的灯塔;一句“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付出百分的努力”,给伤心欲绝的儿女们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支持。人们在遭遇了如此惨痛而又不堪回首的天灾之后,读懂了真情,看到了希望,重建自己的家园。看着那曾摇晃过的大地上重新焕发出的顽强的生命力,她依然微笑
期刊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迄今已有多种外文译本,有的直译成《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有的意译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在所有译作中,翻译得最准确、最为精彩也是最有影响的,还当数它的第一个英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英译本便出自赛珍珠的笔下。  赛珍珠精通汉语,对中国小说有极高的评价。她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致词便是以《中国小说》为题的,她说:中国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有
期刊
清晨,薄雾蒙蒙。  起了个大早,送一位忘年交去外地治老年病,从机场返城后,发现时间尚早,突然萌生去南后街吃一碗肉燕的念头,掐指一算,有十来年没去南后街了。  从吉庇路一侧步入南后街的后门,眼前不禁一亮,街面整洁,行人甚少,一些家长正骑车送小朋友往宫巷里去,想必那里面有一所幼儿园吧;两侧的店面是整洁的,可大部分都是铁将军把门,只有“同利肉燕”和“永和鱼丸”两家已早早开张。  坐下要一碗肉燕。皮还是那
期刊
清晨,晨曦把大地染成了朦胧的金色,草尖上的露珠像珍珠般落下,眨眼之间没了踪影。就在这美好的时刻我捡起一片绿叶。它布满了尘土但是仍然掩盖不住那盎然的绿意。  也许这片绿叶来自城市路边的一棵树吧。看,它默默与我对视,绽开了灿烂的笑容。“你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还能笑得如此灿烂?”我傻傻地问它。路边的行道树只用沙沙的声音回答我。  夜里,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行道树。当黑夜降临的时候,刺骨的寒风抽打着我的躯体
期刊
如果有一天,母亲老了。喜欢拉着你的手讲你小时候的故事,而你却在一旁惊讶地赞叹母亲的记忆,请不要怀疑,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爱,不是奇迹。——题记  1995年,我出生在福州。我从小喜欢靠在妈妈的臂弯里,看她灿烂的脸庞,听她银铃般的笑声。小时候,我也喜欢拉着妈妈的手,在庭院里闻着茉莉飘香,印象中我小时候的妈妈喜欢穿飘逸的白裙子,旋转起来像白茉莉悄然绽放。妈妈如茉莉般淡雅。  大了的孩子总有些调皮,喜欢在
期刊
作者简介:刘玉,宁德一中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福建省高考命题专家成员、福建省语文新课改核心组成员、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师大文学院兼职副教授、宁德市名教师、宁德市杰出人民教师,三次被评为宁德市管拔尖人才,当选为宁德市一届、二届政协委员。《福建教育》2005年第7期“人物”栏目对她作了专门报道,为《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4期封面人物。    随着课改
期刊
三坊七巷是福州文化沉淀最深的一片古老街区,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有一位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三坊七巷”并非单纯的文物建筑遗迹,而是一个沉淀着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文化符号。它是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之一,是现在和将来福州城市文化竞争力、乃至整个城市总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  的确,三坊七巷的历史太厚重了,不是我们叙事的淡墨所能承载。  这里,仅谈它的过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