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dgfhd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苯酚》一课为例,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努力渗透科学素养,探索历史观、结构观、转化观、实验观在课堂上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师生积极互动,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品质。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学科素养、学科观念作为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注重化学思维方法,关注知识建构基点。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苯酚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八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得到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需要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桥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一是化学观念,通过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原理、观念、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能量观、化学史观、物质转化观、物质变化观等;二是化学思维和方法,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决定性质、物质变化守恒等,形成分析、判断、综合、抽象和推理等化学学科思维形式;三是实践创新,该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形成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科学精神,这方面的核心素養表现为具有学习化学科学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现以《苯酚》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苯酚》安排在苏教版选修5专题四第二单元第2课时,与已学且具有相同官能团的《醇》安排在同一节,为结构、性质的对比学习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凸显“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化学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认识醇和酚的异同点;了解酚的命名及物理性质;掌握酚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含酚废水的污染情况及含酚废水的处理;通过对乙醇与苯酚以及苯与苯酚化学性质存在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感悟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苯酚的危害性及处理策略。
  四、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对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基团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从能力层面看,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分析简单实验、预测性质、知识迁移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醇类的结构和性质。而酚类与醇具有相同的官能团,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理解苯酚可能具有的性质。根据苯环的结构对酚羟基的影响,羟基氢变得活泼而具有酸性,同时酚羟基对苯环也会产生影响,使苯环上的氢变得活泼而容易被取代。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步骤分为“创设情境探究实验——理论指导——反思应用”等。同时根据知识内容也可采用问题驱动、讲授、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组织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2017年版新课标的颁布以及新高考策略的实施,对以往的化学教学形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PBL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新课标与新高考的相互衔接,创设适合开展教学的问题情境,以便有效应对新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新高考;PBL教学;SO2和SO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是一次大的变革,它涤荡着师生的思想,解读着师生的疑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应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把课堂这个舞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初中数学;真课堂;角色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要]学生在解答一道考题时错误多多,因此从理解题目的信息障碍、分析题目的推理障碍及解答题目的运算障碍对学生解答考题时的错误进行深度剖析,对学生考题的错误进行深度剖析,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考题,错误,教学,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11-0001-02  在一次考试中,学生在解答
[摘要]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生命教育素材,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尊重“生命先行”这一理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生命意识及生物素养,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素养;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2-0092-0
中国的煤都和铁都  地理教过,中国产煤最多的地方是辽宁省抚顺,产铁最多的地方是辽宁省鞍山,所以抚顺被称为中国的“煤都”、鞍山被称为中国的“铁都”。某次月考试题:中国的煤都是( ),中国的铁都是( )。张建是这样回答的:中国的煤都是(黑的),中国的铁都是(硬的)。他考完还说:这次老师怎么出那么简单的题目。  地图上的牛奶  天气炎热,妈妈让王辉把牛奶放进冰箱,王辉却从书桌里找出一张世界地图,把
有着樱花般笑靥的和服少女,木屐碾过石子路的踢踏声,安静得只剩下鸟鸣的古老寺庙……所有的,我可以想见的,有关东瀛的优美与诗意,都可以在京都找到最完美的诠释。我不敢为京都的美下定义,毕竟我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在古老的街巷中穿梭,在细碎的关东腔中迷离,在温柔的雨季中沉醉的过客罢了。但我不得不说那种美,美得深邃而沉郁,美得庄重而优雅。    一    不知道高度发达的日本道路是怎样延伸到京都的,从某一刻起,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以及免疫力降低,进而导致机体肠道菌群的稳定状态失衡,比如双歧杆菌等优势菌的数量减少,甚至出现无法检出的情况。重症细菌性肺炎为临床较为常见,而对于查不出细菌情况,可以采用抗生素换着服用,能显著降低同种药物长期服用导致的副作用。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细菌发生耐药性后,会对抗菌药物作用产生抵抗,使药物治疗作用显著降低,而早期进行微生物检验,能预防细菌耐药性,从而保障
[摘要]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是学生更高层次的能力表现。通过高考力学实验复习,培养学生的纵向、横向迁移能力,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减少知识的负迁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力学实验复习;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9)35-00
[摘要]《溶液》是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涉及的化学概念较多,若采用传统教法传授概念知识,是很难让学生理解不同概念与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更无法体现概念之间所隐含的各种逻辑关系。而在教学中采用图表教学法,可有效突破概念教学的难点。文章以《溶液》单元的概念教学为例,对图表的具体应用进行展示。  [关键词]溶液;概念教学;图表;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让人们自身的健康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而脑卒中,更是当前各类疾病之中,对人们生命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带来的影响也十分恶劣。我国属于脑卒中疾病的高发地区,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们因脑卒中而卧床不起,甚至会直接产生死亡现象。所幸的是,大部分脑卒中疾病都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