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宜兴紫砂陶是中国工艺美术园的一枝奇葩。紫砂壶造型从形态设计到制作,及其个人风格可谓是“圆非一式,方不一相”,万变不离其宗,而紫砂艺术方圆造型是紫砂艺人共同传承、相互影响的创作法则,是紫砂艺术形态的审美主流。紫砂圆器壶体造型的完美,主要反映在圆器壶体造型的完美形式上。
关键词:紫砂陶;艺术造型;传统工艺;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05-1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也正是一批爱好紫砂艺术的文人雅士与热衷文化艺术的紫砂艺人共同创造了紫砂今天的繁荣。紫砂壶融茶道、诗词、书画、金石等艺术于一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千年文化的积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茶文化与陶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宜兴紫砂更多的东方魅力与世界色彩 。
紫砂艺术造型的“方”与“圆”,绝非仅是表示形体的概念,它体现着紫砂艺术的风骨和精粹,代表着文人的思想意识与艺术审美指向。方圆之间包容大地万物、亘世乾坤,聚合着中华民族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精神。上好的紫砂圆器茗壶,无论是整体、半圆、椭圆等形式,均需要追求壶体的协调统一,赏心悦目,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韵律、对比等等,通过形式来体现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理论美感。所以在泱泱茗壶世界中,简练的几何形圆器乃上乘之作,经得起众人的挑剔,实非易事。前辈艺人在创作作品时主要用眼光,凭经验,直观形象地确立壶形的轮廓线形,达到紫砂术语上俗话所说的“登样、称势”的感觉。
紫砂圆器是以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体塑造的一种器皿,主要由各种圆曲线、抛物线和曲线等组成。造型圆润、饱满浑朴、玉质感强。紫砂圆器造型要求达到“圆、稳、匀、正”,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圆要求有变化,要求在肩、腹、足、盖、底、嘴、把等过渡处见骨,见肉,骨肉均匀,整体达到“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稳,要求顾及视觉安定外,更注重实用性。匀,要求壶整体要与盖、肩、腹、底、嘴、把、足以及附饰物各部分过渡处要匀称协调、和谐自然、浑然一体。正,求制作工艺严谨、规范、挺拔、端正。
宜兴紫砂圆器造型为紫砂茗壶造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与紫砂方器、紫砂筋纹器并存于世,相互辉映,不断演变、调整、发展,蕴育了漫长的紫砂发展史。人们用“形、神、气、态”四大要素来衡量一把上好的紫砂圆器茗壶,四大要素之中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形。形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余三要素的内在因素,或端庄稳重、粗朴大方,或灵秀端丽,或巧而玲珑。大凡这类型的造势无非是紫砂艺人通过弧形曲线过渡组合构成来充分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形成各种独立体的体形表达追求完美的理念。各种曲线的有机结合,在紫砂圆器壶体造型设计的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含有丰富的美学原则。只是设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壶体造型将它进一步提炼、浓缩,给予理论性的升华,总结为规范标准的法则。增强紫砂圆器壶体造型突出个性的形象意识,主要是理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点是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的一种透视。亦即只有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所造成的视面。在壶体造型组合中,壶体的面统一于一个焦点,呈现出对着壶体正中观看物象的实景,反映出不同壶体,各自具有的外部体形特征,即在视觉上能得到壶体所体现的厚重、轻薄、笨拙、灵巧、大小、多少等各种变化的体积和直线有“上升、严肃、端正之分”,使人有敬礼之感;曲线一般有“温和、缓慢、丰满、柔软之感”;抛物线有“流动速度”之感;双曲线有“对称美”之感;水平线有“稳定、庄重、静止”之感等等。紫砂圆器壶体造型主要运用“点”的排列,“线”的运动,“面”的组合,大小及方向的变化,以及通过各种不同体特征的调整,构成一件茗壶作品中局部的判别与和谐,及彼此间的呼应,使之创意设计,工艺制作达到相对的统一。最有说服力的紫砂完整茗壶当属南京博物馆收藏的《吴径墓紫砂提梁壶》。这件紫砂壶是1966年在江苏南京市华门外大定坊油坊桥明司礼太监吴径墓出土的。提梁圆壶质地“近似缸胎,但较缸胎为细”,呈赤褐色。由于胎泥铁质不匀,氧化气氛不同,壶表呈现深浅不同的颜色。又因与缸器陶货同窑烧成,壶肩处粘附黑红色的釉滴。壶表面涩手,壶身为球形,壶颈是先做好一个圆圈再接壶身的,手工捏制而成,不同于后来的打身筒成型法。这件紫砂圆器茶壶可以说是紫砂圆器中有证可考的最早的圆器茗壶之一。紫砂圆器茗壶发展到明代中叶时已十分成熟,圆器茗壶的造型款式越来越丰富,泥料的配制越来越讲究,成型技巧方面,由于改进了“手捏法”和“斫木为模”的制法,创造了“打身筒成型法”,将紫砂圆器造壶艺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紫砂圆器茗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调整、演变、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经典代表作品涌现,每个时期都会出现名工巧匠,大师名家。在泱泱茗壶世界中,紫砂圆器茗壶作为几何形简练造型的代表和紫砂方器茗壶、紫砂筋纹器茗壶一样,共同谱写着紫砂发展史,谱写着紫砂创作史,同时亦谱写着紫砂文化史。
参考文献:
[1]紫砂壶书[M].
[2]徐秀棠,山谷.宜兴紫砂五百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
关键词:紫砂陶;艺术造型;传统工艺;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05-1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也正是一批爱好紫砂艺术的文人雅士与热衷文化艺术的紫砂艺人共同创造了紫砂今天的繁荣。紫砂壶融茶道、诗词、书画、金石等艺术于一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千年文化的积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茶文化与陶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宜兴紫砂更多的东方魅力与世界色彩 。
紫砂艺术造型的“方”与“圆”,绝非仅是表示形体的概念,它体现着紫砂艺术的风骨和精粹,代表着文人的思想意识与艺术审美指向。方圆之间包容大地万物、亘世乾坤,聚合着中华民族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精神。上好的紫砂圆器茗壶,无论是整体、半圆、椭圆等形式,均需要追求壶体的协调统一,赏心悦目,视觉和触觉上的平衡、和谐、韵律、对比等等,通过形式来体现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理论美感。所以在泱泱茗壶世界中,简练的几何形圆器乃上乘之作,经得起众人的挑剔,实非易事。前辈艺人在创作作品时主要用眼光,凭经验,直观形象地确立壶形的轮廓线形,达到紫砂术语上俗话所说的“登样、称势”的感觉。
紫砂圆器是以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形体塑造的一种器皿,主要由各种圆曲线、抛物线和曲线等组成。造型圆润、饱满浑朴、玉质感强。紫砂圆器造型要求达到“圆、稳、匀、正”,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圆要求有变化,要求在肩、腹、足、盖、底、嘴、把等过渡处见骨,见肉,骨肉均匀,整体达到“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稳,要求顾及视觉安定外,更注重实用性。匀,要求壶整体要与盖、肩、腹、底、嘴、把、足以及附饰物各部分过渡处要匀称协调、和谐自然、浑然一体。正,求制作工艺严谨、规范、挺拔、端正。
宜兴紫砂圆器造型为紫砂茗壶造型体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与紫砂方器、紫砂筋纹器并存于世,相互辉映,不断演变、调整、发展,蕴育了漫长的紫砂发展史。人们用“形、神、气、态”四大要素来衡量一把上好的紫砂圆器茗壶,四大要素之中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形。形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余三要素的内在因素,或端庄稳重、粗朴大方,或灵秀端丽,或巧而玲珑。大凡这类型的造势无非是紫砂艺人通过弧形曲线过渡组合构成来充分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形成各种独立体的体形表达追求完美的理念。各种曲线的有机结合,在紫砂圆器壶体造型设计的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含有丰富的美学原则。只是设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壶体造型将它进一步提炼、浓缩,给予理论性的升华,总结为规范标准的法则。增强紫砂圆器壶体造型突出个性的形象意识,主要是理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点是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的一种透视。亦即只有一个视点、视向和视域所造成的视面。在壶体造型组合中,壶体的面统一于一个焦点,呈现出对着壶体正中观看物象的实景,反映出不同壶体,各自具有的外部体形特征,即在视觉上能得到壶体所体现的厚重、轻薄、笨拙、灵巧、大小、多少等各种变化的体积和直线有“上升、严肃、端正之分”,使人有敬礼之感;曲线一般有“温和、缓慢、丰满、柔软之感”;抛物线有“流动速度”之感;双曲线有“对称美”之感;水平线有“稳定、庄重、静止”之感等等。紫砂圆器壶体造型主要运用“点”的排列,“线”的运动,“面”的组合,大小及方向的变化,以及通过各种不同体特征的调整,构成一件茗壶作品中局部的判别与和谐,及彼此间的呼应,使之创意设计,工艺制作达到相对的统一。最有说服力的紫砂完整茗壶当属南京博物馆收藏的《吴径墓紫砂提梁壶》。这件紫砂壶是1966年在江苏南京市华门外大定坊油坊桥明司礼太监吴径墓出土的。提梁圆壶质地“近似缸胎,但较缸胎为细”,呈赤褐色。由于胎泥铁质不匀,氧化气氛不同,壶表呈现深浅不同的颜色。又因与缸器陶货同窑烧成,壶肩处粘附黑红色的釉滴。壶表面涩手,壶身为球形,壶颈是先做好一个圆圈再接壶身的,手工捏制而成,不同于后来的打身筒成型法。这件紫砂圆器茶壶可以说是紫砂圆器中有证可考的最早的圆器茗壶之一。紫砂圆器茗壶发展到明代中叶时已十分成熟,圆器茗壶的造型款式越来越丰富,泥料的配制越来越讲究,成型技巧方面,由于改进了“手捏法”和“斫木为模”的制法,创造了“打身筒成型法”,将紫砂圆器造壶艺术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紫砂圆器茗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调整、演变、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经典代表作品涌现,每个时期都会出现名工巧匠,大师名家。在泱泱茗壶世界中,紫砂圆器茗壶作为几何形简练造型的代表和紫砂方器茗壶、紫砂筋纹器茗壶一样,共同谱写着紫砂发展史,谱写着紫砂创作史,同时亦谱写着紫砂文化史。
参考文献:
[1]紫砂壶书[M].
[2]徐秀棠,山谷.宜兴紫砂五百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