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0年云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大理白族自治州总人口345.6万。回眸漫长的历史,二千年以来,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地区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远古就有人类活动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这些遗址遗物的发掘,证明远在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的祖先居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史前文明。
据人口学家估计,秦始皇灭六国之初,秦朝的人口约有4000万左右。秦朝的疆域远没有包括今天中国的全部领土,但秦朝以外的区域当时大都人口稀少,目前尚未发现有价值的人口史料,无法进行估计。所以,在汉朝以前,大理地区的人口难以考证。
汉朝约有20万人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四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
东汉设置正式行政区的人口有6000万人。根据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1卷记载,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永昌郡8县的人口密度为6.87人/平方公里,按这个数据,以现大理白族自治州行政区划面积29460平方千米估算,大理地区总人口20.2万人,人口十分稀少。
隋唐宋元明时期缓慢增长
隋代,大理地区属昆州,地区总人口没有什么变化。
西洱河(洱海)周围是一个中心地区,这里居住着被称为河蛮的农业部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公元66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8世纪30年代,洱海地区“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公元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建立了南诏国。南诏是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亡。公元609年——公元775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以此回溯估算,公元738年,皮罗阁建立南诏国时,大理地区总人口23万人。
公元927年,大理地区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的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公元755年——公元1210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6‰,以此估算,公元937年,大理地区总人口31.6万人。大理国社会经济较南诏国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大理地区总人口达48.9万人。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政权,建立云南行省。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统一体,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元代,云南政治中心东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公元1274年,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公元1210年——公元1341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3.6‰,以此估算,公元1341年,大理地区总人口30.4万人。
明代后期,中国人口接近2亿,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口数。明代末年,在战争、瘟疫和灾荒的打击下人口锐减。明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公元1344年——公元1630年,云南人口保持在240万人没有变化,以此推测,大理地区总人口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清代中期约有124万人
清代前期,长时期的和平使中国人口从明代末年的1.53亿增加至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4.36亿,学术界称之为“爆炸式”增长。清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清代的户口调查并不完备。直到清代中期,仍有许多地区的人口呈空白状。《嘉庆一统志》的解释是:“向因蛮民杂处,未经编丁。”大批少数民族人口此时仍是中原王朝的编外人口。基于此,清代中期大理地区人口仍无准确的数据。据载,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大理府人口74.8万,人口密度47.7人/平方公里,依据1955年大理地区人口密度适当修正后估算,大理地区人口123.7万人。
清代后期人口锐减
公元1856年,大理地区总人口已达160万人,达到了一个高峰值。清代后期大理地区人口锐减,主要的原因一是鼠疫大流行,二是爆发各民族反清战争。
18~19世纪云南鼠疫流行,以大理地区为例,乾隆后期,大理府因鼠疫流行死亡人口达14.8万人。据《邓川州志》载:“乾隆五十二年丁末……大疫,死者以万计,野无人烟”。咸丰、同治年间,大理府爆发新一轮的鼠疫流行,疫死15.1万人,蒙化厅疫死4万人。这一时期,以大理府为中心,杜文秀领导各族民众反清起义,大理政权成立后,起义军先后攻陷云南53座城池,占全省的大半。公元1872年十一月,清军围攻大理,杜文秀服毒就义,大理沦陷。次年五月,大理政权灭亡。据笔者研究,公元1856年——公元1873年,各民族反清起义战争期间,大理地区人口损失30.5万人。其中,鼠疫导致约20万人丧生,战争、饥荒、难民外流等导致10.5万人口损失。公元1873年,大理地区人口锐减为129万人。
民国初年有121万人

各族民众反清战争结束后,鼠疫向周边扩散,构成全省范围内的一次大灾难。民国《大理县志稿》载:“郡城(大理)克服后,大疫迭兴,兵革甫息,疫病频仍,死亡狼藉,惨于血刃。”
清宣统年间,国民政府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清查。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云南将全省人口汇列表册咨送民政部。据有关资料,公元1910年,大理府总人口72.9万,以此估算,大理地区总人口为120.6万人。
民国初年,大理地区的城镇已初具规模。据民国初年的调查统计,太和县总人口数为99822人,太和县城区(今大理古城)男女人口总计19225人。公元1895年时,法国奥尔良王子在云南探险游历,对大理城有些了解,他在日记中写到“大理约两万人”。这与民国初年的调查统计基本吻合。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城市发展和进行研究提供了可信依据。
公元1913年,大理地区属滇西道。公元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20世纪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总体上,民国年间,大理地区人口增长较快。
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160万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
1955年,大理地委筹备建州。根据《大理地委关于建立大理白族彝族自治州的初步意见》,1955年,大理地区总人口为160万人,其中,白族521461人、彝族207058人、回族26028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3.4%、13%、1.6%。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州府。1956年—1980年,随着卫生工作的进步和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自治州人口高速增长,1980年全州总人口达266万。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才逐步实现了人口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作者简介】马诚,1972年生,男,回族,云南漾濞人,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大理州政协。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性著作:《杜文秀传》。
责任编辑 彭琼瑶
远古就有人类活动
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泛分布在以洱海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围。这些遗址遗物的发掘,证明远在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的祖先居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的史前文明。
据人口学家估计,秦始皇灭六国之初,秦朝的人口约有4000万左右。秦朝的疆域远没有包括今天中国的全部领土,但秦朝以外的区域当时大都人口稀少,目前尚未发现有价值的人口史料,无法进行估计。所以,在汉朝以前,大理地区的人口难以考证。
汉朝约有20万人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四县,属益州郡管辖,从此大理地区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版图。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属永昌郡,蜀汉时期分属永昌、云南2郡;晋朝时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
东汉设置正式行政区的人口有6000万人。根据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1卷记载,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永昌郡8县的人口密度为6.87人/平方公里,按这个数据,以现大理白族自治州行政区划面积29460平方千米估算,大理地区总人口20.2万人,人口十分稀少。
隋唐宋元明时期缓慢增长
隋代,大理地区属昆州,地区总人口没有什么变化。
西洱河(洱海)周围是一个中心地区,这里居住着被称为河蛮的农业部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公元664年,改属姚州都督府。8世纪30年代,洱海地区“六诏”中的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公元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建立了南诏国。南诏是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建立了大长和国,南诏亡。公元609年——公元775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以此回溯估算,公元738年,皮罗阁建立南诏国时,大理地区总人口23万人。
公元927年,大理地区又先后建立了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的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公元755年——公元1210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6‰,以此估算,公元937年,大理地区总人口31.6万人。大理国社会经济较南诏国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大理地区总人口达48.9万人。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灭大理国政权,建立云南行省。南诏、大理国历唐、宋两朝,达500余年,使云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统一体,奠定了祖国的西南边疆,推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元代,云南政治中心东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区设立了上下二万户府。公元1274年,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公元1210年——公元1341年,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3.6‰,以此估算,公元1341年,大理地区总人口30.4万人。
明代后期,中国人口接近2亿,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口数。明代末年,在战争、瘟疫和灾荒的打击下人口锐减。明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公元1344年——公元1630年,云南人口保持在240万人没有变化,以此推测,大理地区总人口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清代中期约有124万人
清代前期,长时期的和平使中国人口从明代末年的1.53亿增加至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4.36亿,学术界称之为“爆炸式”增长。清代,大理地区分属大理府、丽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隶厅。清代的户口调查并不完备。直到清代中期,仍有许多地区的人口呈空白状。《嘉庆一统志》的解释是:“向因蛮民杂处,未经编丁。”大批少数民族人口此时仍是中原王朝的编外人口。基于此,清代中期大理地区人口仍无准确的数据。据载,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大理府人口74.8万,人口密度47.7人/平方公里,依据1955年大理地区人口密度适当修正后估算,大理地区人口123.7万人。
清代后期人口锐减
公元1856年,大理地区总人口已达160万人,达到了一个高峰值。清代后期大理地区人口锐减,主要的原因一是鼠疫大流行,二是爆发各民族反清战争。
18~19世纪云南鼠疫流行,以大理地区为例,乾隆后期,大理府因鼠疫流行死亡人口达14.8万人。据《邓川州志》载:“乾隆五十二年丁末……大疫,死者以万计,野无人烟”。咸丰、同治年间,大理府爆发新一轮的鼠疫流行,疫死15.1万人,蒙化厅疫死4万人。这一时期,以大理府为中心,杜文秀领导各族民众反清起义,大理政权成立后,起义军先后攻陷云南53座城池,占全省的大半。公元1872年十一月,清军围攻大理,杜文秀服毒就义,大理沦陷。次年五月,大理政权灭亡。据笔者研究,公元1856年——公元1873年,各民族反清起义战争期间,大理地区人口损失30.5万人。其中,鼠疫导致约20万人丧生,战争、饥荒、难民外流等导致10.5万人口损失。公元1873年,大理地区人口锐减为129万人。
民国初年有121万人

各族民众反清战争结束后,鼠疫向周边扩散,构成全省范围内的一次大灾难。民国《大理县志稿》载:“郡城(大理)克服后,大疫迭兴,兵革甫息,疫病频仍,死亡狼藉,惨于血刃。”
清宣统年间,国民政府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清查。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云南将全省人口汇列表册咨送民政部。据有关资料,公元1910年,大理府总人口72.9万,以此估算,大理地区总人口为120.6万人。
民国初年,大理地区的城镇已初具规模。据民国初年的调查统计,太和县总人口数为99822人,太和县城区(今大理古城)男女人口总计19225人。公元1895年时,法国奥尔良王子在云南探险游历,对大理城有些了解,他在日记中写到“大理约两万人”。这与民国初年的调查统计基本吻合。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城市发展和进行研究提供了可信依据。
公元1913年,大理地区属滇西道。公元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大理地区设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20世纪40年代后期,云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鹤庆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总体上,民国年间,大理地区人口增长较快。
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160万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2月1日,大理专员公署建立,辖下关、大理、凤仪、邓川、宾川、祥云、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凤庆)、永平、漾濞、云龙、洱源15县市。
1955年,大理地委筹备建州。根据《大理地委关于建立大理白族彝族自治州的初步意见》,1955年,大理地区总人口为160万人,其中,白族521461人、彝族207058人、回族26028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3.4%、13%、1.6%。1956年,云县、缅宁、顺宁3县划归临沧专区,丽江专区的鹤庆、剑川2县划归大理专区。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定为自治州州府。1956年—1980年,随着卫生工作的进步和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自治州人口高速增长,1980年全州总人口达266万。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才逐步实现了人口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作者简介】马诚,1972年生,男,回族,云南漾濞人,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大理州政协。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性著作:《杜文秀传》。
责任编辑 彭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