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震云的现实系列小说写出了小人物在庸常的现实生活中无奈挣扎的人生悲剧,表现了他们生存境况的窘迫以及在为改变这种境况而努力的过程中人性的沉沦。在此过程中,作家也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意向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刘震云;现实系列小说;小人物;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6-0145-02
刘震云,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一篇《塔铺》开始为人所熟知。这部作品以悲悯的情怀展现了一群乡村少年的人生奋斗之路。其后,他又创作了《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人》《新闻》等现实系列小说,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从乡村少年到农村兵,再到机关单位的下层干部和公务人员,乃至辗转于仕途的大小官员,刘震云笔下的人物大都处在窘迫的生存境况中欲挣脱而不得,他对这些人物的行事作为和道德品质虽然不无褒贬,但对他们的境遇大都抱以深切的同情。也许正是这种深切的同情,才使他不得不连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陷入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
评论者大多把刘震云的现实系列小说划入“新写实小说”范畴,刘震云也被视为“新写实小说”的中坚人物。而且,论者认为这类作品往往“中止价值判断”,摒弃了作家的主观倾向。笔者对这种观点不敢苟同。如上所说,刘震云在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一、生存境况的窘迫
刘震云的小说虽然把主要笔墨倾注到平凡人身上,表现了普通人生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状态,但并非是生活流水账般地客观展示,而是浸润了作家的主观意向和情感体验。刘震云在谈到《新兵连》时说:“《新兵连》当时出来以后,有人说能看出里面的悲愤。我觉得悲愤的东西不多,主要的成分还是忧伤。”〔1〕由此可见,无论是悲愤还是忧伤,作家创作时都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刘震云的现实系列作品,始终关注着小人物的命运,通过对世俗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处于各种生活困境中的人们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体验,展示出一道道低调人生的景观。《塔铺》中那个高考补习班里,“我”、王全、“磨桌”和“耗子”,虽然苦衷不同,但都为了改变焦苦人生这个相同目的而奋力挣扎。比如,“磨桌”说到为何来复习时说:“只是不想割麦子,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把人整个贱死!”〔2〕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以及想要改变它的朴实而强烈的愿望。《新兵连》里,“老肥”“元首”和王滴,为了争当“骨干”,为了能在训练结束后分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相互使绊子,为求个人进步而踩踏别人。李上进则更为可悲,本意是积极要求进步,希望能在复员前入党,最终却由一个渴望上进的老兵沦为阶下囚。
相比之下,《一地鸡毛》中的小林从农村考进城市的大学,毕业后又留在城市工作,摆脱了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的生活,境遇好了许多,似乎应该感到满足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在与别人合住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时,想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小一些也好。房子问题解决以后,又产生了新的烦恼:住处离老婆单位太远,又没有班车;孩子大了,想上一个好一些的幼儿园,却又求人无门。一连串的家庭琐事纠缠着他,困扰着他,使他不得安宁,不能喘息。低劣的物质生活条件似乎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烦恼。那么如果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再匮乏,他们就没有烦恼了吗?可能也不尽然。《官人》中的八位局长,已经有了宽敞的住房和高级轿车,生活非常优裕,但他们一样有烦恼,一样为生活所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痛。
烦恼的根源究竟在哪儿?方方在《<黑洞>信口谈》中曾说:“心情恶劣,家庭的纠纷常常都归结到一点上:生存环境太差。”〔3〕但是,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震云笔下人物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逐步改善,而烦恼却没有尽头。可见,贫困的物质生活只是引发人生烦恼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造成烦恼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心中那永不休止的欲望,而满足欲望的自身能力和外部条件,又永远赶不上自身欲望膨胀的速度,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永远存在着一段不可企及的距离。烦恼和痛苦来源于不满足,要想减少烦恼,就要压抑和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弃绝各种非分之想。但向往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人的天性,对人的各种欲望的压抑和克制,就意味着对生命活力的扼杀。退一步说,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又有几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心理上的幻想,一种自欺欺人、逃避现实的托辞。可见,作品的思想内蕴已经超出了对生存窘境的表象描写,开始触摸到人类自身生存困扰的脉搏,而这其中也浸入了作家自己的生命情感体验。
二、人性的沉沦
刘震云小说中的人物倍感生活之累,总是烦恼缠身,这说明他们对现实有着敏锐的感受,还有着改善现实处境的愿望。但在为改变自己的生存境况而努力的过程中,他们的人性也在逐渐地沉沦。作品强调人性自身的因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把审视的焦点移向那阴暗的灵魂,让人们看到了善与恶、高尚与卑鄙的扭结,显示出人性的深度。
刘震云在谈到他的小说《塔铺》时曾说过:“《塔铺》是我的早期作品,里面还有些温情。这不能说明别的,主要说明我对故乡还停留在浅层认识上。到了《新兵连》、《头人》,认识就加深一些。”〔4〕但即便是在这部作者认为“还有些温情”的作品中,也展现了人性中丑的一面。如“磨桌”,他有世界地理书,但却对其他同学封锁资料。后来他面对放弃考试的王全时良心发现,哭着说:“我对不住他,当时我有世界地理也没让他看。”〔5〕这虽然是良心发现后的忏悔,但人的自私自利的天性,正通过这一忏悔表现出来,它并不能表明“磨桌”从此就会高尚起来,反倒揭示了人的自私天性,只要一有时机,便会展露出来。《新兵连》更是将人性的阴暗放大。那些新兵们没有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钩心斗角,谄媚告密,相互提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和敌视。
刘震云的小说对人性恶的揭示主要集中在对权钱欲的表现和描写上。《官人》里某部某局的八个局长,本来分为三个派系,调整班子的消息传来,使八个人变成了五派。有传闻说不留老袁,其他人心中暗喜,老袁闹起情绪。又传说留老袁了,老袁的对头老张便联合了老方整治老袁,老袁的盟友老刘、老丰掉转枪口,并拉拢中间派老赵对付老袁,秘密制造和递交倒袁材料。腹背受敌的老袁不甘示弱,先笼络住老赵,又把老丰、老刘、老李、老方拉拢过来,瓦解了反对派联盟。谁知一纸命令下来,只留了老李、老王,其他人调的调,退的退。小说的结尾颇具讽刺意味,并暗示新调整的领导班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斗。而《新闻》中,身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丢弃了真实、客观地进行新闻报道的职业操守,纷纷撰写虚假失实的有偿新闻。例如记者“中年鱼翅”收到了反映市委书记弄虚作假行为的匿名信,便以此为筹码,向“大头”要好处。其间某市招待这一记者团的规格的高低,也展示出该市领导之间的权力角逐。
当然,作品在袒露一个个阴暗的灵魂的时候,也关注到并表现出恶行之外某些合乎人性的正当要求。如《官人》中老袁为自己无过受贬而感到委屈,老赵还有一个女儿没有安排工作,所以要千方百计地保住职位。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无奈,在他们身上,卑鄙的行为和正当的要求扭结、纠缠在一起。这也引发了我们的反思。刘震云说:“下级不易,领导也不易,这才叫辨证唯物主义。”〔6〕是的,所有的人都不易,想要超越这些不易则更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反思我们所置身的文化氛围中的某些落后方面,更要反省我们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的弱点。刘震云不厌其烦、不避其重复地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被名利欲望所驱使,工于心计、费心劳力、违心地顺从和逢迎的情状,对他们的浅薄、势利、庸俗、无聊的描写既蕴含了作家的嘲讽和调侃,又是其优化精神品格、拯救沉沦人性的呼唤。
三、“几乎无事的悲剧”
鲁迅在谈到《死魂灵》时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7〕刘震云的小说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没有粉饰,也没有修补现实中的缺憾,而是从那些人们司空见惯但极少察觉的生活琐事中发掘出悲剧的内涵,写出了信仰、理想、追求、激情等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在庸常繁琐的日常生活销蚀下的丧失和毁灭,展示出一幕幕“几乎无事的悲剧”。《单位》和《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小李夫妇都是大学生,都曾有过事业心,然而正像小说中说的:“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8〕小李从一个眉清目秀的文静姑娘,变成了一个为一斤馊豆腐大动肝火、学会夜里偷水的庸俗的家庭妇女。小林刚到单位时,不拘小节,对什么都不在乎,老乔劝他入党时,他竟然说:“目前我对贵党还不感兴趣。”〔9〕随着家庭琐事的增多,日常开支的加大,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也愈加迫切,而这一切都要靠小林在单位混得好才行。为此,小林积极要求进步,在单位主动提水,打扫卫生,八面玲珑地讨好每一个人,夹着尾巴做人,在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中力求保持平衡,甚至帮老张搬家时,卑微地替老张家刷马桶。这么做连他自己都感到窝囊。
当然,小林和小李夫妇的自尊心并未完全泯灭。当得知小李坐上了班车是沾了厂长小姨子的光,他们感到沮丧,觉得受了侮辱;当得知女儿入托是为别人家的孩子当陪读,“小林心里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10〕。虽然小林马上自我安慰——有班车总比挤公交车强,女儿在好的幼儿园当陪读也比在差幼儿园混强,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阴影总是难以抹去。当夜,老婆孩子入睡以后,小林流下了屈辱的眼泪,还了自己一个耳光,“但他的声音不大,怕把老婆弄醒”〔11〕。在这貌似幽默实则暗讽的话语里,包含着巨大的辛酸、屈辱和无奈。既然张扬个性和维护自尊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寸步难行,既然人的个性和尊严被现实生存环境挤压得没有任何位置,那么还要它干什么。要想生存,只能顺应现实,把自身投入到外在环境的机器中,带着疲惫的心灵,消极被动地运转,这是唯一的选择而别无他途。这些几乎无事的悲剧,虽然不像英雄悲剧那样有着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但却有着促人深思的哲理蕴涵。它让我们看到了理想、激情、正直、清白这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在凡庸的日常生活中的毁灭,揭示了现实环境的缺憾以及这种环境对人的美好天性的腐蚀力。
刘震云的现实系列小说,敢于正视和表现不合理的外在环境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价值的扼杀,这是它的贡献。但是,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义是否只能或应该依附于世俗现实,从不甘于依附世俗,到最后还是要依附世俗,是否就是合理的,作家没有肯定地回答。这一点也许作家本人也有所认识,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他开始了由写实向写史的文学试验。
[参考文献]
〔1〕姜广平.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冷幽默——与刘震云对话〔J〕.莽原,2003,(3):176—177.
〔2〕〔5〕刘震云.塔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18.
〔3〕方方.《黑洞》信口谈〔J〕.中篇小说选刊,1989,(1):144.
〔4〕刘震云.整体的故乡与故乡的具体〔J〕.文艺争鸣,1992,(1): 73.
〔6〕刘震云.诉说衷肠〔J〕.中篇小说选刊,1991,(4): 94.
〔7〕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C〕//鲁迅全集 (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65.
〔8〕〔10〕〔11〕刘震云.一地鸡毛〔M〕//刘震云自选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79,111,111.
〔9〕刘震云.单位〔M〕//刘震云自选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7.
〔责任编辑:张振华〕
[关键词]刘震云;现实系列小说;小人物;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6-0145-02
刘震云,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一篇《塔铺》开始为人所熟知。这部作品以悲悯的情怀展现了一群乡村少年的人生奋斗之路。其后,他又创作了《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人》《新闻》等现实系列小说,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从乡村少年到农村兵,再到机关单位的下层干部和公务人员,乃至辗转于仕途的大小官员,刘震云笔下的人物大都处在窘迫的生存境况中欲挣脱而不得,他对这些人物的行事作为和道德品质虽然不无褒贬,但对他们的境遇大都抱以深切的同情。也许正是这种深切的同情,才使他不得不连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陷入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
评论者大多把刘震云的现实系列小说划入“新写实小说”范畴,刘震云也被视为“新写实小说”的中坚人物。而且,论者认为这类作品往往“中止价值判断”,摒弃了作家的主观倾向。笔者对这种观点不敢苟同。如上所说,刘震云在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一、生存境况的窘迫
刘震云的小说虽然把主要笔墨倾注到平凡人身上,表现了普通人生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状态,但并非是生活流水账般地客观展示,而是浸润了作家的主观意向和情感体验。刘震云在谈到《新兵连》时说:“《新兵连》当时出来以后,有人说能看出里面的悲愤。我觉得悲愤的东西不多,主要的成分还是忧伤。”〔1〕由此可见,无论是悲愤还是忧伤,作家创作时都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刘震云的现实系列作品,始终关注着小人物的命运,通过对世俗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处于各种生活困境中的人们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体验,展示出一道道低调人生的景观。《塔铺》中那个高考补习班里,“我”、王全、“磨桌”和“耗子”,虽然苦衷不同,但都为了改变焦苦人生这个相同目的而奋力挣扎。比如,“磨桌”说到为何来复习时说:“只是不想割麦子,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把人整个贱死!”〔2〕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以及想要改变它的朴实而强烈的愿望。《新兵连》里,“老肥”“元首”和王滴,为了争当“骨干”,为了能在训练结束后分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相互使绊子,为求个人进步而踩踏别人。李上进则更为可悲,本意是积极要求进步,希望能在复员前入党,最终却由一个渴望上进的老兵沦为阶下囚。
相比之下,《一地鸡毛》中的小林从农村考进城市的大学,毕业后又留在城市工作,摆脱了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的生活,境遇好了许多,似乎应该感到满足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在与别人合住一套两居室的房子时,想要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小一些也好。房子问题解决以后,又产生了新的烦恼:住处离老婆单位太远,又没有班车;孩子大了,想上一个好一些的幼儿园,却又求人无门。一连串的家庭琐事纠缠着他,困扰着他,使他不得安宁,不能喘息。低劣的物质生活条件似乎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烦恼。那么如果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再匮乏,他们就没有烦恼了吗?可能也不尽然。《官人》中的八位局长,已经有了宽敞的住房和高级轿车,生活非常优裕,但他们一样有烦恼,一样为生活所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痛。
烦恼的根源究竟在哪儿?方方在《<黑洞>信口谈》中曾说:“心情恶劣,家庭的纠纷常常都归结到一点上:生存环境太差。”〔3〕但是,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震云笔下人物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逐步改善,而烦恼却没有尽头。可见,贫困的物质生活只是引发人生烦恼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造成烦恼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心中那永不休止的欲望,而满足欲望的自身能力和外部条件,又永远赶不上自身欲望膨胀的速度,在欲望和满足之间永远存在着一段不可企及的距离。烦恼和痛苦来源于不满足,要想减少烦恼,就要压抑和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弃绝各种非分之想。但向往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人的天性,对人的各种欲望的压抑和克制,就意味着对生命活力的扼杀。退一步说,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又有几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心理上的幻想,一种自欺欺人、逃避现实的托辞。可见,作品的思想内蕴已经超出了对生存窘境的表象描写,开始触摸到人类自身生存困扰的脉搏,而这其中也浸入了作家自己的生命情感体验。
二、人性的沉沦
刘震云小说中的人物倍感生活之累,总是烦恼缠身,这说明他们对现实有着敏锐的感受,还有着改善现实处境的愿望。但在为改变自己的生存境况而努力的过程中,他们的人性也在逐渐地沉沦。作品强调人性自身的因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把审视的焦点移向那阴暗的灵魂,让人们看到了善与恶、高尚与卑鄙的扭结,显示出人性的深度。
刘震云在谈到他的小说《塔铺》时曾说过:“《塔铺》是我的早期作品,里面还有些温情。这不能说明别的,主要说明我对故乡还停留在浅层认识上。到了《新兵连》、《头人》,认识就加深一些。”〔4〕但即便是在这部作者认为“还有些温情”的作品中,也展现了人性中丑的一面。如“磨桌”,他有世界地理书,但却对其他同学封锁资料。后来他面对放弃考试的王全时良心发现,哭着说:“我对不住他,当时我有世界地理也没让他看。”〔5〕这虽然是良心发现后的忏悔,但人的自私自利的天性,正通过这一忏悔表现出来,它并不能表明“磨桌”从此就会高尚起来,反倒揭示了人的自私天性,只要一有时机,便会展露出来。《新兵连》更是将人性的阴暗放大。那些新兵们没有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钩心斗角,谄媚告密,相互提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和敌视。
刘震云的小说对人性恶的揭示主要集中在对权钱欲的表现和描写上。《官人》里某部某局的八个局长,本来分为三个派系,调整班子的消息传来,使八个人变成了五派。有传闻说不留老袁,其他人心中暗喜,老袁闹起情绪。又传说留老袁了,老袁的对头老张便联合了老方整治老袁,老袁的盟友老刘、老丰掉转枪口,并拉拢中间派老赵对付老袁,秘密制造和递交倒袁材料。腹背受敌的老袁不甘示弱,先笼络住老赵,又把老丰、老刘、老李、老方拉拢过来,瓦解了反对派联盟。谁知一纸命令下来,只留了老李、老王,其他人调的调,退的退。小说的结尾颇具讽刺意味,并暗示新调整的领导班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斗。而《新闻》中,身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丢弃了真实、客观地进行新闻报道的职业操守,纷纷撰写虚假失实的有偿新闻。例如记者“中年鱼翅”收到了反映市委书记弄虚作假行为的匿名信,便以此为筹码,向“大头”要好处。其间某市招待这一记者团的规格的高低,也展示出该市领导之间的权力角逐。
当然,作品在袒露一个个阴暗的灵魂的时候,也关注到并表现出恶行之外某些合乎人性的正当要求。如《官人》中老袁为自己无过受贬而感到委屈,老赵还有一个女儿没有安排工作,所以要千方百计地保住职位。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无奈,在他们身上,卑鄙的行为和正当的要求扭结、纠缠在一起。这也引发了我们的反思。刘震云说:“下级不易,领导也不易,这才叫辨证唯物主义。”〔6〕是的,所有的人都不易,想要超越这些不易则更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反思我们所置身的文化氛围中的某些落后方面,更要反省我们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的弱点。刘震云不厌其烦、不避其重复地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被名利欲望所驱使,工于心计、费心劳力、违心地顺从和逢迎的情状,对他们的浅薄、势利、庸俗、无聊的描写既蕴含了作家的嘲讽和调侃,又是其优化精神品格、拯救沉沦人性的呼唤。
三、“几乎无事的悲剧”
鲁迅在谈到《死魂灵》时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7〕刘震云的小说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没有粉饰,也没有修补现实中的缺憾,而是从那些人们司空见惯但极少察觉的生活琐事中发掘出悲剧的内涵,写出了信仰、理想、追求、激情等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在庸常繁琐的日常生活销蚀下的丧失和毁灭,展示出一幕幕“几乎无事的悲剧”。《单位》和《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小李夫妇都是大学生,都曾有过事业心,然而正像小说中说的:“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8〕小李从一个眉清目秀的文静姑娘,变成了一个为一斤馊豆腐大动肝火、学会夜里偷水的庸俗的家庭妇女。小林刚到单位时,不拘小节,对什么都不在乎,老乔劝他入党时,他竟然说:“目前我对贵党还不感兴趣。”〔9〕随着家庭琐事的增多,日常开支的加大,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也愈加迫切,而这一切都要靠小林在单位混得好才行。为此,小林积极要求进步,在单位主动提水,打扫卫生,八面玲珑地讨好每一个人,夹着尾巴做人,在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中力求保持平衡,甚至帮老张搬家时,卑微地替老张家刷马桶。这么做连他自己都感到窝囊。
当然,小林和小李夫妇的自尊心并未完全泯灭。当得知小李坐上了班车是沾了厂长小姨子的光,他们感到沮丧,觉得受了侮辱;当得知女儿入托是为别人家的孩子当陪读,“小林心里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10〕。虽然小林马上自我安慰——有班车总比挤公交车强,女儿在好的幼儿园当陪读也比在差幼儿园混强,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阴影总是难以抹去。当夜,老婆孩子入睡以后,小林流下了屈辱的眼泪,还了自己一个耳光,“但他的声音不大,怕把老婆弄醒”〔11〕。在这貌似幽默实则暗讽的话语里,包含着巨大的辛酸、屈辱和无奈。既然张扬个性和维护自尊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寸步难行,既然人的个性和尊严被现实生存环境挤压得没有任何位置,那么还要它干什么。要想生存,只能顺应现实,把自身投入到外在环境的机器中,带着疲惫的心灵,消极被动地运转,这是唯一的选择而别无他途。这些几乎无事的悲剧,虽然不像英雄悲剧那样有着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但却有着促人深思的哲理蕴涵。它让我们看到了理想、激情、正直、清白这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在凡庸的日常生活中的毁灭,揭示了现实环境的缺憾以及这种环境对人的美好天性的腐蚀力。
刘震云的现实系列小说,敢于正视和表现不合理的外在环境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价值的扼杀,这是它的贡献。但是,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义是否只能或应该依附于世俗现实,从不甘于依附世俗,到最后还是要依附世俗,是否就是合理的,作家没有肯定地回答。这一点也许作家本人也有所认识,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他开始了由写实向写史的文学试验。
[参考文献]
〔1〕姜广平.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冷幽默——与刘震云对话〔J〕.莽原,2003,(3):176—177.
〔2〕〔5〕刘震云.塔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18.
〔3〕方方.《黑洞》信口谈〔J〕.中篇小说选刊,1989,(1):144.
〔4〕刘震云.整体的故乡与故乡的具体〔J〕.文艺争鸣,1992,(1): 73.
〔6〕刘震云.诉说衷肠〔J〕.中篇小说选刊,1991,(4): 94.
〔7〕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C〕//鲁迅全集 (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65.
〔8〕〔10〕〔11〕刘震云.一地鸡毛〔M〕//刘震云自选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79,111,111.
〔9〕刘震云.单位〔M〕//刘震云自选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7.
〔责任编辑:张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