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挫伤了他的工作积极性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那是今年的暑期放假之前,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学校领导宣布了各位教师的人员定位:贾老师又留在了高三,担任一个重点班的班主任,同时担任两个班的英语课。对于这一点,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因为,凭着贾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年的带班经验,在他所在的这所省级示范学校里,是一名实实在在的教学骨干。再加上他平时喜爱撰写一些教学文章,省部级以及国家级刊物,甚至一些核心期刊上也有他的多篇文章刊出,所以,他在学校里有一定的知名度。学生们喜欢听他的课,和他接触过的家长也都说他是一位优秀老师。学校对他也是信任有加。前年还把一个全校有名的差班级交给了他:这个班级的学生打架、喝酒、谈恋爱,班风相当差。学习成绩也是居年级十一个班级的倒数第一。学校担心,家长也有意见。最后学校决定把这个班级交给贾老师。当时领导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是一个重担子,交给别人我们都不放心。希望能通过你的努力,改变这个班级的一些不良的习惯。尽管当时心里不是太情愿。但是贾老师还是认真的接受了。最后经过他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班级的风气大为好转。学生们也都喜欢上了这位老师。师生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一直到这批学生最后毕业的时候,班里再也没有发生一起让学校担心的事件。而在当年的高考中,班级还顺利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升学指标。就是现在,这个班级的学生已经毕业几年。可是,每到放假,总会有几个学生到学校看望贾老师。
  后来,贾老师又连续多年担任了高三年级的几个重点班的教学任务。因为学校人手较少,再加上领导对年轻人不太放心,贾老师就按照学校的安排,连续四年担任了三个高三毕业班的授课任务,一周的课时安排,就有近三十节。几年下来,贾老师好像已经真的成了学校的一块砖了。很多的时候,他既是班主任,又是教研组长,还带着三个班的英语课,课程有的是应届班的,也有复读班的,甚至有时还要跨年级。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教出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北大、清华等全国的著名高校都有了他的学生,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一提起这些,贾老师就觉得自己没有白干,自己还是好歹做出了一点成绩嘛。别人都说贾老师能干,但是,这其中的苦和累,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他不爱说这些,也不爱和领导提条件。然而,就在这次学校宣布了人员的定位之后。贾老师却出人意料的提出自己不愿意接受这个安排,并提出自己不再愿意担任重点班的班主任,也不想再接重点班的课。甚至还说不再担任什么教研组长之类的话。这大出学校领导的意外,他们不明白,这个一直能够很好地听从学校安排的贾老师,今天到底是怎么了?最后经过一番认真的谈话,才明白贾老师之所以不愿意接受这些任务,其实是思想上想不通。原来在学校这几年的先进、优秀人才,还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各种评定中,贾老师一直没有一次能够评选上。这让贾老师有了看法,原来学校只会让自己干活,而一到各种评优的时候,就没有了自己的份。所以,想来想去,他觉得自己教学再优秀,成绩再好,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自己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那又何必这样累死累活,反正领导在评定先进的时候不会考虑自己,还不如轻轻松松地教一个普通班更有利于自己呢!说不定还可以写出更多的文章,更好地充实一下自己呢!
  最终的结果是,在学校领导的反复劝说下,贾老师还是接受了学校的安排。但是,他的内心却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兴奋。有的只是挥之不去的郁闷和伤感。
  这个让人高兴不起来的故事虽然在我的笔下暂时结束了,但是,我知道同样的故事还会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甚至我们还不能肯定这样的故事到什么时侯才会结束。
  这个故事虽然看似一个小小的个案,其实触及了学校管理中评先、晋级的机制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关于评先和晋级往往存在着以下两种情形:
  1.领导一言堂。这种情况极为普遍,很多时候都是领导觉得某个先进或是称号该给谁了,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诸如先进教师、骨干教师、模范教师等称号直接划入某人名下。而最为不幸的是,一般情况下,领导考虑的恰恰是他的关系,其他人基本上不得而知。再如名额极少而荣誉较高的省级模范、国家级优秀等,如果不在领导的圈内,根本就别有什么奢望之想。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家长制政策。其结果不但不能使“先进”这一典型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挫伤其他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是最可悲的一种做法。
  2.公众选举。这就是一些学校采取的所谓“民主”的方式。面对某一次人选的时候,学校会召集有关的人员前来“公开”投票,然后根据投票结果宣布入选的人员。这种情况,领导号称“我们是最民主的”。其实,如果仔细看一下所有的具有投票权的人员组成,你就会发现这里面绝大多数由领导组成,次一点的也得是中层或基层干部。并且每次投票之前,领导还会“谆谆教诲”,所以每次入选的人员也基本上在领导所希望的圈子之内。这往往是一个借“民主”之名行个人之实方式,只不过是给它罩上了一个美丽的面纱而已。而且这种方式的最大的弊端是人们投票时考虑过多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工作的业绩成就。所以也才会出现一到晋级评职称时就会有请客送礼的现象产生。这种方式同样产生不了真正的先进,而只会使这些本应该起到积极作用的先进之评定演变成人际关系的恶劣竞争。
  面对这种在学校管理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是否真正地思考过如何使之更为科学,更为合理一些。我想到魏书生老师以前说过的量化的方法。如果我们能把每一项考核指标都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具体的切分,条目越细越具体越好。张之墙壁,向老师公示,然后让大家讨论改进,最终定稿。例如从德能勤绩等几个方面加以切分,然后再给每一项拟定一个具体的量化分数。那么,每次遇到职评、评先的时候,只需要将每个符合条件的人员的分数累计相加,根据名额的多少,从高到低依次入选即可。这种做法,能让“先进”真正的体现出应有的意义和作用,能够促使老师们更多的考虑到自己的教学业绩、教学效果,促进老师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领导们也不必再为这些事情“心为形役”了。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非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系统的一部分,在人际交往尤其是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文化的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有着不同的含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