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样一个如火如荼的改革年代,在这样一种由“加快、促进、增效、率先、跨越”等等关键符号构成的文化氛围里,提倡“慢下来”,好像有点不合时宜。
但是,对于“慢”的诱惑与魅力,我们是有直感的。前两天,一位在合资汽车企业里工作的朋友就跟我说起过,他们用两三个月“集中攻关”完成的一个技改方案,比如对转向装置的小小改进,拿到德国的合作公司进行论证、试验、审批,往往要用一年多的时间。我的朋友一方面抱怨这样的节奏远远不能适应咱们国内的发展速度,一方面也感叹:大概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不急不躁的严谨过程,老外企业里推出的每一项技术,总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这样的直感在教学领域同样有所表露,比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谈论“慢课堂”的话题,不少专家学者也开始加入进来了。据说,“慢课堂”已经成为一种“理念”。
课堂应该“快”还是“慢”,那是一个操作方式问题。操作方式不具有普遍性。不论你主张课堂快一点还是慢一点,都可能有道理,都可能是你“想”的结果。如果你想都不想,就跟着大家一起把课堂弄得快起来或者慢下来了,那就真正出了问题。所以,隐含在操作方法背后的思想问题才是一个首先需要关注的普遍问题。
让思想的步子慢下来,当然不是说凡事都懒得去想,或者慢慢去想。而是说,只有慢下来或者停下来,我们才有可能回头看一看自己正在想什么。回头看就是反思。所以,让思想的步子慢下来,真实的要求其实在于“想并且回想”、“思并且反思”。对思想进行反思,不是在减少思想,而是在增加思想的密度,提高思想的质量。有一句大家已经烂熟的禅语,“不要走得太快,否则灵魂会跟不上的”,它的意思也是在点化我们,不能任由自己的思想一路狂奔,要慢下来,停下来,回头看一看。
可能会有老师说:我们没有思想,如何思想那是思想家的事情,是老子庄子康德黑格尔们的事情。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思想不等于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只是思想世界里极小的部分。每个人都在生活,都在做事,这一点本身就表明我们在不断地思想,因为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其实取决于我们怎样思想。
让思想的步子慢下来,这一点对于教学生活的改善来说,同样很重要。不断有想法是改善教学生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改善教学生活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思并且反思。没有反思,我们的教学生活仍然可能是流畅的(比如,日子天天在过),但未必是更好的。过一种更好的教学生活,需要反思,需要对我们的每一种思想进行仔细地判断和筛选。想出一个意见马上就拍板,或者听到一种时兴的说法马上就跟着做,这样的生活很热闹。但是,热闹的生活十分可疑,充满困惑的生活反而可能是健康的,因为热闹的生活表征着反思的缺失。赵汀阳说“所有观念上的困难都来自反思,只要不反思,就没有困难”,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有思想而没有对自己思想的基本管束,信马由缰,结果当然就是:我们做了很多事,但不知道自己的灵魂落在哪里。
“慢下来并且回头看一看”其实并不困难,通常只要动用一点常识水平的判断就可以。比如有这样一个材料:“国外一项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相比,学业成就、就业率和经济收入更高。”用这个材料证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似乎是很雄辩的。但是,如果能“回头看一看”,就可以发现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比如,假定所有儿童都接受了学前教育,那么谁的学业成就、就业率和经济收入会“更”高?举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要去怀疑学前教育,而是要表明,只要增加一点逻辑常识,我们的思想就会更加充分,更加深入。
最后再罗嗦一句。现在流行的“教后反思”似乎已经被严重地操作化了,所以其中实际上很少能见到“反思”的影子。
(董洪亮,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副主任,210013)
但是,对于“慢”的诱惑与魅力,我们是有直感的。前两天,一位在合资汽车企业里工作的朋友就跟我说起过,他们用两三个月“集中攻关”完成的一个技改方案,比如对转向装置的小小改进,拿到德国的合作公司进行论证、试验、审批,往往要用一年多的时间。我的朋友一方面抱怨这样的节奏远远不能适应咱们国内的发展速度,一方面也感叹:大概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不急不躁的严谨过程,老外企业里推出的每一项技术,总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这样的直感在教学领域同样有所表露,比如,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谈论“慢课堂”的话题,不少专家学者也开始加入进来了。据说,“慢课堂”已经成为一种“理念”。
课堂应该“快”还是“慢”,那是一个操作方式问题。操作方式不具有普遍性。不论你主张课堂快一点还是慢一点,都可能有道理,都可能是你“想”的结果。如果你想都不想,就跟着大家一起把课堂弄得快起来或者慢下来了,那就真正出了问题。所以,隐含在操作方法背后的思想问题才是一个首先需要关注的普遍问题。
让思想的步子慢下来,当然不是说凡事都懒得去想,或者慢慢去想。而是说,只有慢下来或者停下来,我们才有可能回头看一看自己正在想什么。回头看就是反思。所以,让思想的步子慢下来,真实的要求其实在于“想并且回想”、“思并且反思”。对思想进行反思,不是在减少思想,而是在增加思想的密度,提高思想的质量。有一句大家已经烂熟的禅语,“不要走得太快,否则灵魂会跟不上的”,它的意思也是在点化我们,不能任由自己的思想一路狂奔,要慢下来,停下来,回头看一看。
可能会有老师说:我们没有思想,如何思想那是思想家的事情,是老子庄子康德黑格尔们的事情。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思想不等于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只是思想世界里极小的部分。每个人都在生活,都在做事,这一点本身就表明我们在不断地思想,因为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其实取决于我们怎样思想。
让思想的步子慢下来,这一点对于教学生活的改善来说,同样很重要。不断有想法是改善教学生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改善教学生活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思并且反思。没有反思,我们的教学生活仍然可能是流畅的(比如,日子天天在过),但未必是更好的。过一种更好的教学生活,需要反思,需要对我们的每一种思想进行仔细地判断和筛选。想出一个意见马上就拍板,或者听到一种时兴的说法马上就跟着做,这样的生活很热闹。但是,热闹的生活十分可疑,充满困惑的生活反而可能是健康的,因为热闹的生活表征着反思的缺失。赵汀阳说“所有观念上的困难都来自反思,只要不反思,就没有困难”,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有思想而没有对自己思想的基本管束,信马由缰,结果当然就是:我们做了很多事,但不知道自己的灵魂落在哪里。
“慢下来并且回头看一看”其实并不困难,通常只要动用一点常识水平的判断就可以。比如有这样一个材料:“国外一项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相比,学业成就、就业率和经济收入更高。”用这个材料证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似乎是很雄辩的。但是,如果能“回头看一看”,就可以发现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比如,假定所有儿童都接受了学前教育,那么谁的学业成就、就业率和经济收入会“更”高?举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要去怀疑学前教育,而是要表明,只要增加一点逻辑常识,我们的思想就会更加充分,更加深入。
最后再罗嗦一句。现在流行的“教后反思”似乎已经被严重地操作化了,所以其中实际上很少能见到“反思”的影子。
(董洪亮,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主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副主任,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