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涤荡着传统的观念、习惯势力和人们的心理,同时也撞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则更为重大,导致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幅上升,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就是以价值空间缺失为切入点来分析它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价值观 价值空间缺失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在社会转型期都会出现旧的价值体系崩溃,应运而生的就是一种新价值体系的形成,在新价值体系产生和旧价值体系崩溃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价值真空的阶段,本文喻之为价值空间的缺失。处于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体——人,因为价值空间的缺失而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极易因价值空间缺失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价值观的特性以及与人的行为的关系
(一)价值观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说:“‘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对待满足他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由此可见,“价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一个社会其基本的价值观应该是一元的,在秩序上它具有导向性,多元则体现在层次性上,在层次性上个体可以自我选择、自我设定。因此,当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都会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威力,大则影响社会发展趋势,小则影响个人成长。让我们对中外社会发展进程作一下简要的剖析,就会从中发现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和佛教思想为补充,即所谓儒、释、道的统一。在近现代,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几次强烈的挑战:一是鸦片战争失败后,导致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价值体系也同时被帝国主义的大炮彻底击溃了。随之人们进入了一段价值空间缺失期,有人听天由命,有人随波逐流,更有人不屈从于帝国主义的欺凌而满怀“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的报国之志,人们的价值观经过一段时期矛盾、冲突之后,最终汇聚了主流价值观,即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以反封建反传统,提倡科学和民主为号角。“五四”后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流的思想运动,传统价值观被不断边缘化。人们的价值观从最初的封建残存思想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种遵循科学和民主的信仰马列主义的主流社会。时至今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今天,人们由于价值空间的缺失而形成的价值观、信仰五花八门。从信马列、信雷锋、信奉献到信西方、信金钱、信及时行乐、信土地山神的欧洲在中世纪神学崩溃以后,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以前,人们的价值体系全部受到了震荡,甚至连海明威这样的大作家早期也曾因价值观的迷惘而不知所措,犯了许多低级的错误。一战二战后,人们的价值体系再次发生变化,随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垄断资本的出现,人们缺少了理想中的自由和民主,随之出现了嬉皮士、朋克这样颓废的一代。这些就是人们价值空间缺失的有效例证。
(二)价值观与人的行为的关系。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心目中对事物价值的观点或看法,它决定着人们评判是非、美丑、爱憎等的标准和价值取向,指导着人的行动,是决定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心理机制。由此可见,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价值的论述,认为价值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既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又取决于客体的属性。主体不需要的东西就不能成为价值客体。由于主体的需要多种多样,比如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而客体及其属性也具有多样化、无限性,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形态的价值,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审美价值、人生价值等。而对这些价值的不同看法,就构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知识价值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等。这些不同形式价值观相互整合,就构成了人们的价值观体系,所以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尽相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本体作出的反应密不可分,对行为具有统率、主导的作用。
另外,价值观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受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可以简单地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社会关系发生矛盾和冲突也就造成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导致行为的失衡,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价值空间缺失对不同群体行为的影响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浪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的今天,人们由于旧的价值体系被击溃,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形成,也就是处于本文开篇所说的价值空间缺失阶段,一些违背常理、匪夷所思的价值观就会充斥到他们的头脑之中,由此产生了许多越轨的行为。由于社会群体的不同,在这里,我们姑且将其分为成年人与青少年两类来剖析一下价值观对他们越轨行为的影响。
(一)对成年人的影响。
处于价值空间缺失阶段的成年人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填补自己的这项空白,与青少年相比,多年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使成年人对待这个问题更加慎重与理性,尽管这种社会环境与他们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抵牾,甚至格格不入,但传统的价值观理念早已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有许多困惑和茫然。他们在思索,为何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与他们的思想相距甚远,他们有时也会在口头上发泄一子自己心中的困惑和不满,有时也会作出一些轻微的越轨的行为,但由于他们头脑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本身的阅历与经验,因而不会作出太大的危及社会的行为。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对价值空间缺失所作出的反应更多以犯罪的形式来体现。这个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因为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后背力量,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根基所在。但有一点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看到,近些年来,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之多样,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虽然青少年犯罪原因很多,但本文认为这种价值空间缺失起着内在的、根源的作用。这也是本文主要讨论和考察的问题。
(二)对青少年的影响。
如果说成年人对待价值空间缺失是以困惑和茫然以及些许的越轨行为来填充的话,那么青少年用肆意践踏社会行为规范来形容则更为贴切。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青少年步入社会时间较短,阅历和经验较为肤浅,心理的承受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刚刚接受了一些传统价值观的熏陶,在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的时候,处于社会转型期,有许多东西与他们刚刚建立一些的价值观念有太多的不一样,所以青少年迷失了自我,他们要找到自己,张扬个性,于是他们会走向极端,走上一个令他们能够痛快发泄的道路。
弗洛伊德曾有这样的理论,人的个性分三个部分:一是本我,二是自我,三是超我。本我(它)与生俱来,是一个人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包括性的要求,对食物和其他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品需求,这些需要遵循追求快乐的原则;自我(我)是一个人的个性中有意识的理智的部分,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使其生理上的自然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之间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平衡;超我(高于我)的发展是一个人接受了父母社区以及周围其他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的结果,是一个人的个性中内在化以后的社会文化。
人的个性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形成,如果这两者间有一个比重过大,这个人的个性就不正常,如果本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他就可能不惜犯法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如果超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而本我的要求受到过分压抑,那么这个人就会精神焦虑,会出现不正常的行为。因此,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价值观是不稳定的、善变的、承受能力是脆弱的,当他们处于价值空间缺失时,他们就不会像成年人那样用理性和慎重来对待,他们会不惜一切去填补、去发泄、去张扬个性。在他们心目中,道德、法律早已荡然无存,况且青少年自我控制意识较为淡薄,极容易在这种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产生过激行为,直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其实这种趋势从青少年第思想、言行之中就会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黎明[微软用户1].中国的危机.改革出版社,1998,6.
[2]刘少杰.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
[3]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宋素敏.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价值观的思考.邢台市专学报(综合版),1995,2:12-15。
[5]张鹏.试论当代青少年的失范现象.中国政治学院学报,1994,4,(79).
[6]刘博.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1999.
关键词价值观 价值空间缺失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在社会转型期都会出现旧的价值体系崩溃,应运而生的就是一种新价值体系的形成,在新价值体系产生和旧价值体系崩溃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价值真空的阶段,本文喻之为价值空间的缺失。处于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体——人,因为价值空间的缺失而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极易因价值空间缺失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价值观的特性以及与人的行为的关系
(一)价值观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说:“‘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对待满足他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由此可见,“价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一个社会其基本的价值观应该是一元的,在秩序上它具有导向性,多元则体现在层次性上,在层次性上个体可以自我选择、自我设定。因此,当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都会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威力,大则影响社会发展趋势,小则影响个人成长。让我们对中外社会发展进程作一下简要的剖析,就会从中发现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和佛教思想为补充,即所谓儒、释、道的统一。在近现代,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几次强烈的挑战:一是鸦片战争失败后,导致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价值体系也同时被帝国主义的大炮彻底击溃了。随之人们进入了一段价值空间缺失期,有人听天由命,有人随波逐流,更有人不屈从于帝国主义的欺凌而满怀“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的报国之志,人们的价值观经过一段时期矛盾、冲突之后,最终汇聚了主流价值观,即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以反封建反传统,提倡科学和民主为号角。“五四”后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流的思想运动,传统价值观被不断边缘化。人们的价值观从最初的封建残存思想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种遵循科学和民主的信仰马列主义的主流社会。时至今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今天,人们由于价值空间的缺失而形成的价值观、信仰五花八门。从信马列、信雷锋、信奉献到信西方、信金钱、信及时行乐、信土地山神的欧洲在中世纪神学崩溃以后,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以前,人们的价值体系全部受到了震荡,甚至连海明威这样的大作家早期也曾因价值观的迷惘而不知所措,犯了许多低级的错误。一战二战后,人们的价值体系再次发生变化,随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垄断资本的出现,人们缺少了理想中的自由和民主,随之出现了嬉皮士、朋克这样颓废的一代。这些就是人们价值空间缺失的有效例证。
(二)价值观与人的行为的关系。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心目中对事物价值的观点或看法,它决定着人们评判是非、美丑、爱憎等的标准和价值取向,指导着人的行动,是决定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心理机制。由此可见,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价值的论述,认为价值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既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又取决于客体的属性。主体不需要的东西就不能成为价值客体。由于主体的需要多种多样,比如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而客体及其属性也具有多样化、无限性,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形态的价值,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审美价值、人生价值等。而对这些价值的不同看法,就构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知识价值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等。这些不同形式价值观相互整合,就构成了人们的价值观体系,所以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尽相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本体作出的反应密不可分,对行为具有统率、主导的作用。
另外,价值观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受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可以简单地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社会关系发生矛盾和冲突也就造成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导致行为的失衡,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价值空间缺失对不同群体行为的影响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浪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的今天,人们由于旧的价值体系被击溃,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形成,也就是处于本文开篇所说的价值空间缺失阶段,一些违背常理、匪夷所思的价值观就会充斥到他们的头脑之中,由此产生了许多越轨的行为。由于社会群体的不同,在这里,我们姑且将其分为成年人与青少年两类来剖析一下价值观对他们越轨行为的影响。
(一)对成年人的影响。
处于价值空间缺失阶段的成年人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填补自己的这项空白,与青少年相比,多年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使成年人对待这个问题更加慎重与理性,尽管这种社会环境与他们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抵牾,甚至格格不入,但传统的价值观理念早已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有许多困惑和茫然。他们在思索,为何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与他们的思想相距甚远,他们有时也会在口头上发泄一子自己心中的困惑和不满,有时也会作出一些轻微的越轨的行为,但由于他们头脑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本身的阅历与经验,因而不会作出太大的危及社会的行为。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对价值空间缺失所作出的反应更多以犯罪的形式来体现。这个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因为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后背力量,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根基所在。但有一点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看到,近些年来,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之多样,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虽然青少年犯罪原因很多,但本文认为这种价值空间缺失起着内在的、根源的作用。这也是本文主要讨论和考察的问题。
(二)对青少年的影响。
如果说成年人对待价值空间缺失是以困惑和茫然以及些许的越轨行为来填充的话,那么青少年用肆意践踏社会行为规范来形容则更为贴切。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青少年步入社会时间较短,阅历和经验较为肤浅,心理的承受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他们刚刚接受了一些传统价值观的熏陶,在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的时候,处于社会转型期,有许多东西与他们刚刚建立一些的价值观念有太多的不一样,所以青少年迷失了自我,他们要找到自己,张扬个性,于是他们会走向极端,走上一个令他们能够痛快发泄的道路。
弗洛伊德曾有这样的理论,人的个性分三个部分:一是本我,二是自我,三是超我。本我(它)与生俱来,是一个人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包括性的要求,对食物和其他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品需求,这些需要遵循追求快乐的原则;自我(我)是一个人的个性中有意识的理智的部分,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使其生理上的自然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之间形成一种有意识的平衡;超我(高于我)的发展是一个人接受了父母社区以及周围其他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准的结果,是一个人的个性中内在化以后的社会文化。
人的个性在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形成,如果这两者间有一个比重过大,这个人的个性就不正常,如果本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他就可能不惜犯法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如果超我在一个人的个性中占了主导地位,而本我的要求受到过分压抑,那么这个人就会精神焦虑,会出现不正常的行为。因此,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价值观是不稳定的、善变的、承受能力是脆弱的,当他们处于价值空间缺失时,他们就不会像成年人那样用理性和慎重来对待,他们会不惜一切去填补、去发泄、去张扬个性。在他们心目中,道德、法律早已荡然无存,况且青少年自我控制意识较为淡薄,极容易在这种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中产生过激行为,直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其实这种趋势从青少年第思想、言行之中就会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黎明[微软用户1].中国的危机.改革出版社,1998,6.
[2]刘少杰.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
[3]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宋素敏.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价值观的思考.邢台市专学报(综合版),1995,2:12-15。
[5]张鹏.试论当代青少年的失范现象.中国政治学院学报,1994,4,(79).
[6]刘博.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