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断地创新,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是创新教育的必然产物。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赏识学生,鼓励学生。
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以前在读课文时,我们大多让一人读,其余同学听,如有缺点马上提出,读文的同学得不到鼓励,积极性得不到调动,时间久了语文课上就显得风平浪静,毫无生气,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参加新教材的培训,改变了往日的做法,在语文朗读上拿起了赏识的钥匙,不断地表扬、鼓励学生,为他们准备小奖品、智慧星、小红花等。学生从一次次成功与赞许中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正如书中说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有了自信、自爱和宽松美好的氛围,学生学习热情得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二、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指运用旧有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有时头脑里会呈现某些生活美景,有时则出现过去生活的景象,有时还会出现离奇古怪的情景,这就是想象的结果。激发学生想象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荷花》一课,在学习第四段时,我引导学生看投影画面:此时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那么,除了他们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思维的闸门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尽情发挥创造,争先恐后地回答。一只小蜜蜂飞过来对我说:荷花姐姐你真香,我闻到你的香味就飞来了。有的同学说:小燕子飞来对我说:荷花姐姐你真美,我们跳舞吧。还有的同学想象到:青蛙跳到荷叶上说:荷花姐姐你真漂亮,我给你唱首歌吧……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起舞,师生共同陶醉于梦幻般的情境之中,感到趣味无穷,学犹未尽。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科学产生于怀疑。”“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而不思者罔。”有的学生听课或读书时只是眼到口到、耳到而心不到,课上走神,听而未闻。原因是学而不思,没有可“疑”。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生字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尽办法去识记生字,学生会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编字谜等方法,很快记住生字。在学习课文时以自主探究为主,小组内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鼓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学生不明白“四海为家”,小组内也解决不了,当时我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先让学生去查词典。学生带着急切的心理赶紧去找答案,明白了意思,开心地笑了。这样做既利于学生开拓思维,也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从中尝到发现的快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
四、解放学生,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解放學生的嘴,让学生多说。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以前繁琐分析文章内容,同时也避免教师问学生答,老师牵着学生走。把时间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多说、多问,老师随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读文后,首先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读懂了什么,没懂什么,学生会在读中努力发现,个个跃跃欲试,保证了每个学习个体的充分参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灵活性。尽管有的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但毕竟是他经过思考动脑筋后说出来的。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生动活泼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将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如果不能独立解答,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在讨论与探索中学生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2.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多想、敢想。
课堂教学中过多的提问未必起到正面作用,一些零敲碎打的提问,剥夺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和阅读的权利,语言能力也得不到训练。根治其病,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自己能想。在内容矛盾处动脑,许多课文在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着力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老奶奶内心焦急却怎么又能那么耐心地等待呢?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多,如能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探索,会使学生乐于思考,激情迸发。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解放学生的手,使他们能做。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促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低年级教学很适合于绘画的表达,融美术与语文课于一体,既能把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巧妙结合,又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将生字每个写上十遍、二十遍,未必起到理想的效果,可以把学生的手从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变被动的写为有乐趣的做,让学生做出自己最喜欢的、各种形状的、各种颜色的卡片,中间写上字,念给自己听、读给同桌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在乐于动中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总之,随着教学的改革,教师创新意识的不断加深,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一、赏识学生,鼓励学生。
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以前在读课文时,我们大多让一人读,其余同学听,如有缺点马上提出,读文的同学得不到鼓励,积极性得不到调动,时间久了语文课上就显得风平浪静,毫无生气,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参加新教材的培训,改变了往日的做法,在语文朗读上拿起了赏识的钥匙,不断地表扬、鼓励学生,为他们准备小奖品、智慧星、小红花等。学生从一次次成功与赞许中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正如书中说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有了自信、自爱和宽松美好的氛围,学生学习热情得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二、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指运用旧有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有时头脑里会呈现某些生活美景,有时则出现过去生活的景象,有时还会出现离奇古怪的情景,这就是想象的结果。激发学生想象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荷花》一课,在学习第四段时,我引导学生看投影画面:此时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那么,除了他们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思维的闸门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尽情发挥创造,争先恐后地回答。一只小蜜蜂飞过来对我说:荷花姐姐你真香,我闻到你的香味就飞来了。有的同学说:小燕子飞来对我说:荷花姐姐你真美,我们跳舞吧。还有的同学想象到:青蛙跳到荷叶上说:荷花姐姐你真漂亮,我给你唱首歌吧……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起舞,师生共同陶醉于梦幻般的情境之中,感到趣味无穷,学犹未尽。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科学产生于怀疑。”“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而不思者罔。”有的学生听课或读书时只是眼到口到、耳到而心不到,课上走神,听而未闻。原因是学而不思,没有可“疑”。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生字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尽办法去识记生字,学生会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编字谜等方法,很快记住生字。在学习课文时以自主探究为主,小组内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鼓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学生不明白“四海为家”,小组内也解决不了,当时我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先让学生去查词典。学生带着急切的心理赶紧去找答案,明白了意思,开心地笑了。这样做既利于学生开拓思维,也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从中尝到发现的快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
四、解放学生,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解放學生的嘴,让学生多说。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以前繁琐分析文章内容,同时也避免教师问学生答,老师牵着学生走。把时间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多说、多问,老师随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读文后,首先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读懂了什么,没懂什么,学生会在读中努力发现,个个跃跃欲试,保证了每个学习个体的充分参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灵活性。尽管有的学生说不到点子上,但毕竟是他经过思考动脑筋后说出来的。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生动活泼的努力去获取知识,将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学生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如果不能独立解答,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在讨论与探索中学生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2.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多想、敢想。
课堂教学中过多的提问未必起到正面作用,一些零敲碎打的提问,剥夺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和阅读的权利,语言能力也得不到训练。根治其病,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自己能想。在内容矛盾处动脑,许多课文在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着力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很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老奶奶内心焦急却怎么又能那么耐心地等待呢?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多,如能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探索,会使学生乐于思考,激情迸发。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解放学生的手,使他们能做。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促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低年级教学很适合于绘画的表达,融美术与语文课于一体,既能把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巧妙结合,又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将生字每个写上十遍、二十遍,未必起到理想的效果,可以把学生的手从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变被动的写为有乐趣的做,让学生做出自己最喜欢的、各种形状的、各种颜色的卡片,中间写上字,念给自己听、读给同桌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在乐于动中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总之,随着教学的改革,教师创新意识的不断加深,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新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