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动态》复刊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123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文学动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集其各方面科研力量和多语种外国文学资料编辑而成。主编李文俊;《世界文学》杂志社出版;每期定价1.5元,自办发行,另加邮资0.20元。明年共出九期,订费共15.3元。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码:100732。
  广告
其他文献
《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一书的主旨依照作者郝大维(David Hall)和安乐哲(Roger Ames)所言,是从社群主义的立场和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为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之价值所做的辩护,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所做的一种乐观主义展望。作者认为西方那种“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这种核心传统不适合中国的国情”(11页),相应地,围绕此种价值理念形成的
为“五月光州”的全国化    在纪念“五·一八”民众抗争二十六周年和“六·一五”南北宣言六载春秋之际,南、北、海外共同举办的民族统一庆典在光州举行。虽然不管是从韩国民主化的过程中“五·一八”所占据的位置来看,还是从八十年代末期便已出现了“从五月到统一”的口号这一点来说,这样的共同活动早就应该举行了。民族共同举办的光州活动的开展,对于我这个从参与七十年代末期的教育民主化运动事件开始就跟光州和全南大学
一  很难想象,出生在贫寒家庭,从小就被卖到梆子戏班里学戏且一辈子以演戏为生的荀慧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记日记,且持续数十年而不辍。他斋名小留香馆,故日记题名为《小留香馆日记》。  从一九二五到一九六六年的四十多年里,《小留香馆日记》累积多达四十四本(一说四十五本)。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批日记历经劫难,在社会剧烈动荡和政权几度更迭的数十年里得以保持全貌。“文化大革命”中荀慧生受到冲击,包括日记在内的
来俄罗斯之前,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两年前的欧洲杯,俄罗斯人与英国足球流氓爆发了冲突。当时,很多球迷开始对俄罗斯世界杯的治安忧心忡忡。今年上半年,因为“间谍案”,俄罗斯与英国的外交关系交恶,为俄罗斯世界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整个世界杯期间俄罗斯的组织工作卓有成效,没有发生任何球迷骚乱。在决赛现场出现了4名球迷冲进场内的不和谐音符,被安保人员迅速制服,事态没有扩大。不可否认,由于外交方
世纪之交,中国与俄罗斯因其巨大的变革被联系在一起。苏联解体所造成的重大后果不需赘述,然而在中国又发生了些什么呢?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将会对中国一百年乃至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做出怎样的评述?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除了中国在近二三十年间经济不断发展之外,一定还有很多其他可谈之处,我想应有以下几点:  在二十一世纪,城市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主要聚居地。城市化进程将真正的“激素效应”带进社会
1978年,北大燕园第一次在春天迎来新学生。李克强就是其中之一。“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虽然是1978年初入学,但他们仍被称为“七七级”大学生。当时,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批重返校园的学子,在极度渴求知识的同时,更自觉地肩负起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责任。他们骑自行车到八一湖朗诵热烈赞美时代的诗歌;他们看排球比赛,为中国队的胜利激情游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他们写小说,描绘出灿烂
汪晖:感谢汾阳中学的帮助,我们《读书》杂志能够在这里召开座谈会。从看《小武》开始,就对汾阳留下了印象。我是第一次来汾阳,刚才穿过街道,走进这个校门,看到这么大一个中学,建筑保存得这么完整,难以想象这是一九○二年建设的学校。走进学校的时候,我们好像也在走进作为现代变革开端的历史。这次在汾阳看《三峡好人》,朋友们很兴奋。在各种各样的大片占据了几乎所有的电影空间的时候,贾樟柯的电影弥足珍贵。如果没有这样
当我的四肢在野草除净的田间  粗黑下去  油菜荚在五月风色里  翘振起来    千千万万的尖指甲   指向湛蓝湛蓝的  天际  一指再指,交头接耳,喧哗恣肆  几乎道破它们多子多孙的秘密    它们把我包围在田野 围得  里三层外三层,很齐声地  呼喊出田野的声音  它们要说:田间  是我们的    藏掖了苦累 这时候我笑得多么亲切  松弛!  ——这时候,只有我能命令它们:  加油!    五月
从南半球的夏天飞到北半球的冬天,穿过漫漫夜色,去年12月1日,孙杨悄然间大了一岁。26岁的男子汉要和白衣飘飘的年代说再见,不折不扣地迈入老将行列,游向更远的地方。过去这一年,不像23岁时在感慨命运的重锤,也不像24岁时训练完听队友们齐声唱生日歌,在热闹的训练房内吹灭蜡烛,更不像25岁时回忆跌宕的里约历历在目。如今,孙杨更用心地在水面上下游动。他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未来要让每一次出场都无限接近完美。
瓜是我最爱吃的一种蔬菜,这种喜爱是小时候在老家培养起来的。   一提到丝瓜,我就想到吃,确实应该羞,为什么不先想象到丝瓜的那种青翠欲滴的色泽,还有那种黄得让周围粲然一亮的花儿?我想是因为丝瓜的美味早已成为深刻的记忆,母亲种植它也是从照顾孩子们的吃上出发,并没有想着叫孩子们先欣赏丝瓜的瓜青花黄,结果家里出现不少贪吃的小孩,而没有出来一个诗人或画家。   种丝瓜非常省事,母亲往往会“放权”让我们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