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融合法律复合人才已成为稀缺资源。本文撰写的目的是为高校教学中英语融合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训框架,真正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英汉法律语言能力实训平台 四面定位 十方衡量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226-01一、英汉法律语言能力实训平台构建的意义
本实训平台以英汉法律翻译和法律实训课程为依托,为实施“四面定位式”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并最终实现英语融合法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而做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是方针,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方式与方法创新设计是关键。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我院构建了“四面定位式”英语融合法律应用型复合人才的课程设计方案。
方案中所谓的“复合”并不是英语和另一门专业知识的简单相加,它还有“多学科交叉且协同”的意思。四面定位指的是从教学目标设定、教材选定和编写、案例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及教学队伍培养和建设这四个方面入手,搭建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实训平台。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从而避免现阶段各高校法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系统性与随意性弊端。
二、法律英语复合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国内各高校在英语 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训方面做出了一些宝贵的探索,但总体上说,仍采用的是英语和法律的简单拼凑模式,使我国法律英语教学实践离现实的需要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英语 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训目标和人才培养实效评估标准不明确。
第二,教材不系统,缺乏针对性。
第三,实训方法缺乏创新,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第四,教学队伍不够强大,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本实训平台“法律翻译与模拟法庭交互融合的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就是针对上述几点问题而做出的积极探索。
三、英汉法律语言能力实训平台改革的内容
本实训平台以案例教学法为指引,以纠问式大陆法系庭审流程与对抗式英美法系庭审流程为依托,构建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训平台,力求让学生在实训平台中将法律和英语融合成一体,并最终具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英汉法律语言能力,让授课教师在实训平台中进一步充实、改进、调整和完善授课计划及实训教学内容,并为推动法律语言能力实训教材的编写做准备。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打造以ESP理论为支撑的能动实训平台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缩写,它是英语语言教学(ELT)领域中新崛起的一门分支学科。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与一般英语教学不同,ESP的学习者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的,即进行ESP训练后,能够使用自己专业、行业的英语,即专门化的英语。基于这一理论,本实训平台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为原则,搭建能动的实训平台,在培养既懂英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积极大胆的尝试。
(二)课堂实训教学内容创新
制定以“四面定位式”英语融合法律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理念。培养应用型英汉法律语言人才不再沿袭传统的课程体系,而强化其“应用”功能。其中,案例式教学以附加各种涉外因素的大陆法系庭审、附加各种涉及本国人利益的英美法系庭审和无本国人涉案的英美法系庭审的三个层次为框架设计多案例结合型授课计划和实训内容。实行“以英汉法律翻译能力为切入点的法律语言能力实训平台”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法域中运用法律语言解决各类纠纷的能力。
(三)课外实训教学方式创新,建立“三位一体式”模拟实训基地
三位一体是指模拟涉外律师事务所、外企法律事务部和法律翻译事务所三个层级一体化的体系,以真实案例为素材,模拟从委托代理合同的签订到裁判执行各环节,培养学生的解决实体和程序上法律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实训平台,以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课内课外实训教学评估标准创新,构建一套“十方衡量式”实训教学评估体系
十方衡量是指课题提出、关键点强调、针对对象、环境要素、优劣势分析、训练原则、展开步骤、运用的创新方法、预计时间和目标实现十个方面。“十方衡量”实训教学评估体系是指以这十个方面为要素而组成的链状评价机制,有效避免了传统评估标准存在的模糊性、可操作性弱和片面性等缺陷。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英汉法律语言能力实训平台 四面定位 十方衡量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226-01一、英汉法律语言能力实训平台构建的意义
本实训平台以英汉法律翻译和法律实训课程为依托,为实施“四面定位式”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并最终实现英语融合法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而做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是方针,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方式与方法创新设计是关键。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我院构建了“四面定位式”英语融合法律应用型复合人才的课程设计方案。
方案中所谓的“复合”并不是英语和另一门专业知识的简单相加,它还有“多学科交叉且协同”的意思。四面定位指的是从教学目标设定、教材选定和编写、案例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及教学队伍培养和建设这四个方面入手,搭建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实训平台。通过向学生提问,不断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从而避免现阶段各高校法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系统性与随意性弊端。
二、法律英语复合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国内各高校在英语 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训方面做出了一些宝贵的探索,但总体上说,仍采用的是英语和法律的简单拼凑模式,使我国法律英语教学实践离现实的需要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英语 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训目标和人才培养实效评估标准不明确。
第二,教材不系统,缺乏针对性。
第三,实训方法缺乏创新,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第四,教学队伍不够强大,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本实训平台“法律翻译与模拟法庭交互融合的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就是针对上述几点问题而做出的积极探索。
三、英汉法律语言能力实训平台改革的内容
本实训平台以案例教学法为指引,以纠问式大陆法系庭审流程与对抗式英美法系庭审流程为依托,构建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训平台,力求让学生在实训平台中将法律和英语融合成一体,并最终具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英汉法律语言能力,让授课教师在实训平台中进一步充实、改进、调整和完善授课计划及实训教学内容,并为推动法律语言能力实训教材的编写做准备。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打造以ESP理论为支撑的能动实训平台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缩写,它是英语语言教学(ELT)领域中新崛起的一门分支学科。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与一般英语教学不同,ESP的学习者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的,即进行ESP训练后,能够使用自己专业、行业的英语,即专门化的英语。基于这一理论,本实训平台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为原则,搭建能动的实训平台,在培养既懂英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积极大胆的尝试。
(二)课堂实训教学内容创新
制定以“四面定位式”英语融合法律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理念。培养应用型英汉法律语言人才不再沿袭传统的课程体系,而强化其“应用”功能。其中,案例式教学以附加各种涉外因素的大陆法系庭审、附加各种涉及本国人利益的英美法系庭审和无本国人涉案的英美法系庭审的三个层次为框架设计多案例结合型授课计划和实训内容。实行“以英汉法律翻译能力为切入点的法律语言能力实训平台”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法域中运用法律语言解决各类纠纷的能力。
(三)课外实训教学方式创新,建立“三位一体式”模拟实训基地
三位一体是指模拟涉外律师事务所、外企法律事务部和法律翻译事务所三个层级一体化的体系,以真实案例为素材,模拟从委托代理合同的签订到裁判执行各环节,培养学生的解决实体和程序上法律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实训平台,以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课内课外实训教学评估标准创新,构建一套“十方衡量式”实训教学评估体系
十方衡量是指课题提出、关键点强调、针对对象、环境要素、优劣势分析、训练原则、展开步骤、运用的创新方法、预计时间和目标实现十个方面。“十方衡量”实训教学评估体系是指以这十个方面为要素而组成的链状评价机制,有效避免了传统评估标准存在的模糊性、可操作性弱和片面性等缺陷。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