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看了一遍《地道战》。特意关注了下高老钟牺牲时的那挂钟的老槐树。《地道战》是在保定清苑区冉庄村拍的,拍摄时那两棵老槐树还枝繁叶茂。它们本身就是个传奇。专家反复研究推断,那老槐是唐代老槐,抗日战争时挖地道被伤到老根,却一直坚挺地活着,直到《地道战》拍摄完成。仿佛它们的坚挺就是为等待这部出世便家喻户晓的电影,告诉代代后世人,我们也为抗战做出过贡献,我们和英勇的抗日军民一样,把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请记住我们生命绽放华彩时的容貌!

1地道战博物馆雕塑。

2冉庄村公所。
冉庄离保定市区仅30公里,它是历史文化名村,是英雄村。当年,《地道战》选择这里做外景地不是偶然的,它是《地道战》高家庄的原型,从1938年开始挖地道,构筑了近16公里长的地下长城,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歼敌2100余人,谱写了一代人的英雄史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地道战遗址相继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中心、德育教育基地……
3在冉庄,挂指挥部牌子的老院。

4文物。
到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公路宽阔平展,冀中平原的庄稼地是辽阔的,路两旁的建筑无论高矮,是厂房、商街、公寓楼密布的社区,都有一种新崭崭的味道,是浩瀚苍穹下的生活兴盛貌。我不免有些担心:冉庄,这个电影中的“高家庄”,原生态环境是否已被破坏了?当眼前出现一片我熟悉的冀中平原素有的老房子时,心里立即踏实下来。我知道,冉庄到了!
5冉庄街道。

1像不像抗日时期的老干部?

2土炕上就有地道口。
我浓浓的乡情是离不开房子的。我奶奶娘家那个村就属保定,不过是一河之隔,同属冀中平原,离保定市区也就百十来里地,说话的口音、生活习俗、老房子的模式几乎是一样的。冉庄村的老房子唤来亲切感,那种以立面砌为主的青砖平顶房让我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和小姑姑小姐姐们抓拐、砸红花泥的时代。这种砌墙方法我只在老家看到过,我估摸原因是为了既显气派又省砖,它是包砌,砖里层是土坯,是俺们冀中人的一种小聪明,这种既讲面子又能省下钱的砌墙方法还多属大户人家,姥爷家族是给王爷当过六品马夫的才趁这种墙的房和院。冉庄是明显经过改造的,土腥味儿的旧式繁华,我从《地道战》里看到的多是土坯房。冉庄的街道当然也是我熟悉的那种街道,那样的形貌和气氛在我眼前至少已消失几十年了。冉庄村的村街村貌是种刻意性的保留式翻新改造,对照电影就是这么种感觉。我挺感谢它,它刺激出我的怀旧感。
3吕正操将军收编联庄会旧址。
想不到游客会这样多,逢集似的,成群结伙熙熙攘攘鱼贯穿梭或拥围,不过都是现今城里人的装扮。手机是不离手的,拍照都用手机。别以为来红色教育基地的就是单位组织来的,有成队的小学生,但大多数是散客,一家人、几个哥们姐妹的为多,显出这里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应该都觉得是穿越了,穿越回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满街的抗日标语:全民抗战,一致对外!团结对敌!减租减息!坚持持久战!誓死不当亡国奴……街上的地堡、碾盘、烧饼炉之类一看就是工事,看抗日电视连续剧看多了,这些对谁都不再是秘密,它们不是道具,是实景,真有射击孔瞭望孔并连通着地道。有老乡邀请进屋钻地道,告诉你这屋是老民兵的故居,屋里有架着“烧火棍”“三八大盖”步枪、大刀、红缨枪的架子,衣架子上挂满八路军军装、当年农村妇女穿的花褂子,还有老瓷瓶老陶罐老纺车老笸箩老自行车之类的老物件,还有火炕、灶台、风箱之类,样子、气色既土又陈旧,几十年的岁月风尘抹都抹不去。跃跃欲试穿八路军军服、穿花衣留影的游客不少,自拍5元钱,由他们的摄影师拍,现拍现取照片10元钱。换上装城里人立即就变成村姑村妇,衬着环境,您就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走来的。换上八路军军服的,男的立即威风凛凛,女的立即英姿飒爽,神了。
4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再现当年真实场景。

5老土炕。

6老井就是地道出入口。
有个院子,迎门影壁上浮雕“中国冉庄地道战发源地”字样,一“老汉”坐在影壁前的黑木椅上,头顶裹白毛巾,上身披浅灰色粗布大褂,内穿白色对襟双排扣衬衣,下穿黑色裤子,脚着黑色绣花布鞋,手握长管儿旱烟袋,烟管儿上吊着烟荷包,棕黑的面庞一脸沧桑,典型的老农形象,我儿时的老辈儿们就这模样。他是我理想中完美的地道战模范村老民兵形象,就打过招呼拍他。他很配合,不断调整身姿神态,有时还挥舞手势,像村干部做指示。他也高兴啊!为从我这儿看到了对他的赞赏和尊重。别瞧他苍老,我比他至少大十几岁呢,这他看得出来。进了他家院子,我惊叹真是緣分,就和我儿时的舅家没什么差别,发黑的立面砖墙,屋门前小礓礤儿,院里驮着粮食口袋的独轮小车,磨盘,牲口槽,架在房檐上的梯子……我成年后舅家的那种房还在,晚上爬梯子上房顶睡觉,平顶如硬板床,小风吹着,凉快。进“老汉”屋,小土炕,苇编炕席、蒲团、小炕桌、大茶壶、煤油灯、小纺车……这里的展物与我舅家的类同但绝不同,舅家抗战时也闹鬼子,但物件没有机关,这里的挪开一个物件,或掀开炕席就可能是地道口。“老汉”家被称为抗战民俗大院,简介上对民居是这样介绍的:青砖发碹门口,房屋平顶四角齐样式,青砖打斗土坯备里(就是我说的横竖立面砖包土坯),檩木棚顶结构,至今近百年历史,虽经战争创伤,但仍保存完好。对地道是这样介绍的:抗日战争时期该院按照对敌开展地道斗争的要求,屋内屋外挖有地道,巧妙地设有锅台、炕面、水井、碾台、磨台,地道口、井与全村地道相通,户户地道相通。具备了既能打又能藏的双向功能,有利保护自己,消灭敌人,是全民开展村自为战、户自为战、人自为战的缩影。
院通着另外一院,那院里有破旧的三轮军用摩托,旁边架着发锈的重机枪,还塑了一个鬼子两个伪军,塑工粗糙,如晒褪色“绿皮鬼”似的。另一院,墙上写着“高家庄,高!实在是高!”这是《地道战》中刘江扮演的伪军汤司令的口头语。我记忆中的刘江是老人,再看《地道战》,发现他饰演汤司令时还那么年轻。他令人印象深刻地突出了汤司令。
1还原军民同抗战场景。
再次来到了十字街口的老槐树下,枯干得已成标本的老槐树上还吊着那口大钟。看到大钟我便回想起电影中发现鬼子偷袭进村时高老钟拼命奔向老槐要拉钟给村民报信的脚步,板胡高亢激越急促的伴奏旋律也在耳边响起,那是河北梆子紧打慢唱的曲调吧,高老忠拉起钟绳被敌射杀而不倒的英勇形象在我脑海中定格。
饸饹我是非吃不可了,色相好,棕红,一看就是荞面的;面和得好,由床子轧出来,粗细均匀,透着筋道,拌上卤,再搁上些蒜泥,错不了。要在自家吃,我还会浇上点花椒油的,这是俺们冀中人的吃法,菜码、作料香味把面香味调出来,人间美味。价格还比我想象的便宜。火烧夹肉也不能少,保定的火烧夹肉,独一味儿,以前在城区吃过一回,至今难忘。它夹驴肉,也夹酱肘子肉,看你怎么选,更好哪一口。
2革命文物展。

3兵工厂。

4地道战纪念馆展品。

5地道里的照明工具。
冉庄主街上,风味小吃店多,不少都打着老区的名义,酸辣粉儿、焖饼、凉皮、核桃酥、驴肉火烧、手工水饺。没在小吃店吃,进的是家餐馆,有炒菜。逛到中午了(家乡话叫晌伙),还是正经地吃顿饭,但也不能饶了当地的特色小吃。
打老区的名号,打高家庄的名号,都可以理解。看到一家抗战模范王霞旧居的招牌,有点犯蒙。是不是搞错了?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地道战》都有一个女英雄,叫林霞,林霞有知名度,尽管是虚拟的。王霞是谁?冉庄村的实人实名儿实英模吗?艺术人物林霞的原型? 饭后去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展厅建筑的外墙上有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字样。我最先以为纪念馆和展厅都在同一建筑区范围内,后来才明白,纪念馆的范围要大得多,至少包括了向中外游客开放的三部分:展厅、地道、遗址保护区。
冉莊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落成时隶属于冉庄村,2004年,有了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文保管理委员会,主任是县委书记,馆长由下设的办公室主任担任了,为县委直属事业单位。1996年,省、市、县投资对地道战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恢复和建设,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础上又修复了旧地道400多米,同时修复、复员了地下兵工厂、地下储粮室、抗日村公所(吕正操司令员收编联庄会旧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等旧址,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新馆落成于2010年8月,总建筑面积达326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1800平方米。新馆增添了互动设备,还运用墙体电影、模拟动画等多媒体综合表现手法向游客立体再现冀中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场景。
走进展厅,“抗战奇观,地下长城”的抗战军民群像雕塑让人肃然起敬、热血沸腾。雕塑人物的表情里深凝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力量来自精神。展厅复制了冉庄十字街的部分场景,刚刚从地道战遗址保护区走来,对模拟景观觉得不过瘾了,少了现场的生动和活力,但地下兵工厂的雕塑场景却觉得是意外的收获。遗址保护区内没有开放地下兵工厂,或开放了,没有向导指引,事先又不知,失去了相见的机缘,这里让我眼界洞开。雕塑是写实的,武器弹药很简陋,就是普通的地雷、土枪土炮,而且制作方法原始,地下兵工厂像手工作坊。但正是这种粗糙,体现了一种强大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日本鬼子的装备再好,抗日军民不怕你,敢跟你斗,还要打败你,消灭你。战胜敌人,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智慧。地道战就是一种智慧,既隐藏好自己,又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最简陋的武器也能发挥出巨大威力,取得重大战果。
《地道战》是军事教科片,故事性很强,教学内容与故事情节融合得好,耐看。当年在部队的我,经常看,百看不厌。它让我们知道了智慧是怎么创造奇迹的。这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人民在战争实践过程中激发、创造、升华的智慧。它的出现是环境逼迫的,是在日军大举南侵实行的铁壁合围、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被激发出来的对敌斗争智慧。
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
开放时间:09:00-16:30(周一闭馆)
适游季节:四季皆可


冉庄!冉庄!
冉庄离保定市区仅30公里,它是历史文化名村,是英雄村。当年,《地道战》选择这里做外景地不是偶然的,它是《地道战》高家庄的原型,从1938年开始挖地道,构筑了近16公里长的地下长城,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歼敌2100余人,谱写了一代人的英雄史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地道战遗址相继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中心、德育教育基地……


到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公路宽阔平展,冀中平原的庄稼地是辽阔的,路两旁的建筑无论高矮,是厂房、商街、公寓楼密布的社区,都有一种新崭崭的味道,是浩瀚苍穹下的生活兴盛貌。我不免有些担心:冉庄,这个电影中的“高家庄”,原生态环境是否已被破坏了?当眼前出现一片我熟悉的冀中平原素有的老房子时,心里立即踏实下来。我知道,冉庄到了!



我浓浓的乡情是离不开房子的。我奶奶娘家那个村就属保定,不过是一河之隔,同属冀中平原,离保定市区也就百十来里地,说话的口音、生活习俗、老房子的模式几乎是一样的。冉庄村的老房子唤来亲切感,那种以立面砌为主的青砖平顶房让我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和小姑姑小姐姐们抓拐、砸红花泥的时代。这种砌墙方法我只在老家看到过,我估摸原因是为了既显气派又省砖,它是包砌,砖里层是土坯,是俺们冀中人的一种小聪明,这种既讲面子又能省下钱的砌墙方法还多属大户人家,姥爷家族是给王爷当过六品马夫的才趁这种墙的房和院。冉庄是明显经过改造的,土腥味儿的旧式繁华,我从《地道战》里看到的多是土坯房。冉庄的街道当然也是我熟悉的那种街道,那样的形貌和气氛在我眼前至少已消失几十年了。冉庄村的村街村貌是种刻意性的保留式翻新改造,对照电影就是这么种感觉。我挺感谢它,它刺激出我的怀旧感。

想不到游客会这样多,逢集似的,成群结伙熙熙攘攘鱼贯穿梭或拥围,不过都是现今城里人的装扮。手机是不离手的,拍照都用手机。别以为来红色教育基地的就是单位组织来的,有成队的小学生,但大多数是散客,一家人、几个哥们姐妹的为多,显出这里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应该都觉得是穿越了,穿越回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满街的抗日标语:全民抗战,一致对外!团结对敌!减租减息!坚持持久战!誓死不当亡国奴……街上的地堡、碾盘、烧饼炉之类一看就是工事,看抗日电视连续剧看多了,这些对谁都不再是秘密,它们不是道具,是实景,真有射击孔瞭望孔并连通着地道。有老乡邀请进屋钻地道,告诉你这屋是老民兵的故居,屋里有架着“烧火棍”“三八大盖”步枪、大刀、红缨枪的架子,衣架子上挂满八路军军装、当年农村妇女穿的花褂子,还有老瓷瓶老陶罐老纺车老笸箩老自行车之类的老物件,还有火炕、灶台、风箱之类,样子、气色既土又陈旧,几十年的岁月风尘抹都抹不去。跃跃欲试穿八路军军服、穿花衣留影的游客不少,自拍5元钱,由他们的摄影师拍,现拍现取照片10元钱。换上装城里人立即就变成村姑村妇,衬着环境,您就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走来的。换上八路军军服的,男的立即威风凛凛,女的立即英姿飒爽,神了。



有个院子,迎门影壁上浮雕“中国冉庄地道战发源地”字样,一“老汉”坐在影壁前的黑木椅上,头顶裹白毛巾,上身披浅灰色粗布大褂,内穿白色对襟双排扣衬衣,下穿黑色裤子,脚着黑色绣花布鞋,手握长管儿旱烟袋,烟管儿上吊着烟荷包,棕黑的面庞一脸沧桑,典型的老农形象,我儿时的老辈儿们就这模样。他是我理想中完美的地道战模范村老民兵形象,就打过招呼拍他。他很配合,不断调整身姿神态,有时还挥舞手势,像村干部做指示。他也高兴啊!为从我这儿看到了对他的赞赏和尊重。别瞧他苍老,我比他至少大十几岁呢,这他看得出来。进了他家院子,我惊叹真是緣分,就和我儿时的舅家没什么差别,发黑的立面砖墙,屋门前小礓礤儿,院里驮着粮食口袋的独轮小车,磨盘,牲口槽,架在房檐上的梯子……我成年后舅家的那种房还在,晚上爬梯子上房顶睡觉,平顶如硬板床,小风吹着,凉快。进“老汉”屋,小土炕,苇编炕席、蒲团、小炕桌、大茶壶、煤油灯、小纺车……这里的展物与我舅家的类同但绝不同,舅家抗战时也闹鬼子,但物件没有机关,这里的挪开一个物件,或掀开炕席就可能是地道口。“老汉”家被称为抗战民俗大院,简介上对民居是这样介绍的:青砖发碹门口,房屋平顶四角齐样式,青砖打斗土坯备里(就是我说的横竖立面砖包土坯),檩木棚顶结构,至今近百年历史,虽经战争创伤,但仍保存完好。对地道是这样介绍的:抗日战争时期该院按照对敌开展地道斗争的要求,屋内屋外挖有地道,巧妙地设有锅台、炕面、水井、碾台、磨台,地道口、井与全村地道相通,户户地道相通。具备了既能打又能藏的双向功能,有利保护自己,消灭敌人,是全民开展村自为战、户自为战、人自为战的缩影。
院通着另外一院,那院里有破旧的三轮军用摩托,旁边架着发锈的重机枪,还塑了一个鬼子两个伪军,塑工粗糙,如晒褪色“绿皮鬼”似的。另一院,墙上写着“高家庄,高!实在是高!”这是《地道战》中刘江扮演的伪军汤司令的口头语。我记忆中的刘江是老人,再看《地道战》,发现他饰演汤司令时还那么年轻。他令人印象深刻地突出了汤司令。

再次来到了十字街口的老槐树下,枯干得已成标本的老槐树上还吊着那口大钟。看到大钟我便回想起电影中发现鬼子偷袭进村时高老钟拼命奔向老槐要拉钟给村民报信的脚步,板胡高亢激越急促的伴奏旋律也在耳边响起,那是河北梆子紧打慢唱的曲调吧,高老忠拉起钟绳被敌射杀而不倒的英勇形象在我脑海中定格。
人民的智慧
饸饹我是非吃不可了,色相好,棕红,一看就是荞面的;面和得好,由床子轧出来,粗细均匀,透着筋道,拌上卤,再搁上些蒜泥,错不了。要在自家吃,我还会浇上点花椒油的,这是俺们冀中人的吃法,菜码、作料香味把面香味调出来,人间美味。价格还比我想象的便宜。火烧夹肉也不能少,保定的火烧夹肉,独一味儿,以前在城区吃过一回,至今难忘。它夹驴肉,也夹酱肘子肉,看你怎么选,更好哪一口。




冉庄主街上,风味小吃店多,不少都打着老区的名义,酸辣粉儿、焖饼、凉皮、核桃酥、驴肉火烧、手工水饺。没在小吃店吃,进的是家餐馆,有炒菜。逛到中午了(家乡话叫晌伙),还是正经地吃顿饭,但也不能饶了当地的特色小吃。
打老区的名号,打高家庄的名号,都可以理解。看到一家抗战模范王霞旧居的招牌,有点犯蒙。是不是搞错了?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地道战》都有一个女英雄,叫林霞,林霞有知名度,尽管是虚拟的。王霞是谁?冉庄村的实人实名儿实英模吗?艺术人物林霞的原型? 饭后去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展厅建筑的外墙上有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字样。我最先以为纪念馆和展厅都在同一建筑区范围内,后来才明白,纪念馆的范围要大得多,至少包括了向中外游客开放的三部分:展厅、地道、遗址保护区。
冉莊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落成时隶属于冉庄村,2004年,有了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文保管理委员会,主任是县委书记,馆长由下设的办公室主任担任了,为县委直属事业单位。1996年,省、市、县投资对地道战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恢复和建设,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础上又修复了旧地道400多米,同时修复、复员了地下兵工厂、地下储粮室、抗日村公所(吕正操司令员收编联庄会旧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等旧址,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新馆落成于2010年8月,总建筑面积达326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1800平方米。新馆增添了互动设备,还运用墙体电影、模拟动画等多媒体综合表现手法向游客立体再现冀中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场景。
走进展厅,“抗战奇观,地下长城”的抗战军民群像雕塑让人肃然起敬、热血沸腾。雕塑人物的表情里深凝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力量来自精神。展厅复制了冉庄十字街的部分场景,刚刚从地道战遗址保护区走来,对模拟景观觉得不过瘾了,少了现场的生动和活力,但地下兵工厂的雕塑场景却觉得是意外的收获。遗址保护区内没有开放地下兵工厂,或开放了,没有向导指引,事先又不知,失去了相见的机缘,这里让我眼界洞开。雕塑是写实的,武器弹药很简陋,就是普通的地雷、土枪土炮,而且制作方法原始,地下兵工厂像手工作坊。但正是这种粗糙,体现了一种强大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日本鬼子的装备再好,抗日军民不怕你,敢跟你斗,还要打败你,消灭你。战胜敌人,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智慧。地道战就是一种智慧,既隐藏好自己,又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最简陋的武器也能发挥出巨大威力,取得重大战果。
《地道战》是军事教科片,故事性很强,教学内容与故事情节融合得好,耐看。当年在部队的我,经常看,百看不厌。它让我们知道了智慧是怎么创造奇迹的。这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人民在战争实践过程中激发、创造、升华的智慧。它的出现是环境逼迫的,是在日军大举南侵实行的铁壁合围、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被激发出来的对敌斗争智慧。
TIPS
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
开放时间:09:00-16:30(周一闭馆)
适游季节:四季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