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建设思考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教育的活动。而高校管理工作是从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完善教育服务、规范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活动。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工作方式虽有所不同,但目标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研究如何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协同机制。
其他文献
稳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培育一批具备良好道德修养、高尚道德情操、精湛专业技能的优质人才,对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在此背景下,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十分紧要的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政治信仰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才,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从组织领导、目标导向、运行管理等角度出发,建立长效育人机制,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为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提供助力。
打造雅趣课堂,坚持以“雅”定教、以“雅”修身,需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挥关键课程的作用。具体而言,要聚焦正向价值、培育品格之美,激发内生动力、培育发现之美,提升关键能力、培育思辨之美。
体验性目标陈述的四个基本要素为学习主体、经历境遇、行为动词、行为对象,检测标准主要依据行为动词。体验性目标的叙写要依据课程标准,包括选取课标内容、解析行为动词、设计教学活动、进行叙写评价等。叙写时还应注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逆向进行教学设计、检测标准多元化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演变始终围绕人的问题展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更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可见,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坚守的本质与初心,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还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为此,高职院校提高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视度,并逐渐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以选修课或第二课堂形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但高职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却持有被动学习的态度,仅仅是为了凑学分、完成学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仅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单一授课方法,沉闷的课堂氛围导致文化素质教育效果不佳。
初高中思政课是紧密联系、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其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基础,高中《思想政治》是深化和拓展。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一体化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课程标准缺少衔接、课程内容缺乏规划、教师一体化意识缺失等困境。我们应统筹学段衔接,加强内容规划;统筹队伍建设,锤炼教师素养;统筹校内校外,强化体验育人;统筹各类课程,做强课程思政。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0年,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教研员,自身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的引领。教学与教研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总结的话题、感悟的命题、启发的议题等都成为研究的课题,而展示课题的舞台之一就是《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优化情境创设、改进情境利用,是高中思政课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教学情境创设与利用中存在以下倾向:重知识目标、轻素养目标、重情境本身、轻学科内容,重情境收集、轻任务设计,重激发兴趣、轻激活思维。因此,需要在提高准度、温度、热度和效度上下功夫,优化情境创设;需要在“展示情境、呈现信息”“问题导向、内容定位”“活动体验、合作探究”“回归生活、拓展升华”上做文章,改进情境利用。
议题式教学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是培育学科素养的新抓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议题式教学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尝试。本文试从聚焦教育目标、借助法治情境、设计序列化活动、关注课堂评价四方面.阐述用议题式教学厚植法治意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