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2
摘 要 汉代是剑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从军事实用性逐渐过渡到生活娱乐性,汉画像石中有不少图片可以直观地反映这种现象。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汉代这一特殊时期,汉画像石中剑文化表达的现象和主要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使人们认识和了解剑文化在汉代时期的发展状况,同时对剑文化的传承以及为现代剑文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剑文化 特征
画像石简单的说就是刻在墓中的画像。“画像石可认为是刻在石材上的画。汉画像石是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还应包括墓葬封土中的祠堂)、石胭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1]”。张道一先生将汉画像石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人间社会,其中包括人物造型、世俗生活、车马出行、乐舞百戏、历史故事、生产劳动、战争狩猎、楼阁建筑、装饰纹样九个小方面;2.自然风采,其中包括禽兽虫鱼、花木山石、日月天象三个小方面;3.神仙世界,其中包括神话传说、祥禽瑞兽、人神之间三个小方面[2]。它包罗万象,将汉代人的生活场景、自然风光和鬼神图腾等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让世人更直观的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在汉画像石中,可以发现很多与剑有关的画像石,有佩剑武士图、剑舞图、击剑图和跳剑图等等。这些与剑相关的画像石丰富了汉代剑文化的内容,展现的剑文化在当时开展的状况。
一、汉画像石产生的条件
汉画像石的产生汉代历史的产物,与当时经济和政治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作用综合产生的时代结晶。
(一)经济的发展对汉画像石的促进
西汉初期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在经历过秦朝残暴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已经困苦不堪,后经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云集响应。动荡、战乱的年代使社会生产发展停滞不前,最后由汉高祖刘邦结束了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局面。中国由此进入了第二个相对完全的统一时期。西汉初期,为了使战争带来的萧条经济得以复苏,统治者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生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从“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3]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4]。国富民强的汉王朝开始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和更高精神享受,汉代人们不满足于当世的荣华富贵,渴望享有永恒的幸福,永享极乐,于是他们就把墓室改成生前享乐环境的样子,厚葬之风大炽。而且汉人信鬼神,认为人死之后在墓室中刻有升仙图,就会羽化成仙,进一步促进画像石的产生。其农业、商业、水利业、手工业的大力发展,为画像石墓的兴起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政治的变迁对汉画像石的促进
封建社会的思想家、哲学家或政治家的兴旺与衰落与统治者的需求密切相关。汉初,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安抚百姓,汉高祖采在政治上倡导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使道家学派处于优势的位置。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国富民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社会发展,汉武帝果断的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家思想。这对厚葬的风气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画像石的产生有着促进的作用。《后汉书.荀淑传》中:“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举孝廉”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为了得孝廉的名声和加官晋爵,官员或百姓想要得到升迁或者是被举孝廉,大肆修建父母的坟墓。在这种现实的利益驱动下,厚葬之风愈演愈烈。
二、汉画像石中表达汉代剑文化的现象
(一)观赏娱乐的剑文化
两汉时期剑不仅仅用于近身搏斗,剑文化慢慢走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剑舞就是剑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项庄舞剑”,可以看到剑舞的雏形,剑舞也渐渐地走进人们的视线中。但是剑舞不是两汉时期才出现的,在西汉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剑舞,只是剑舞在正式的场合出现的最早记录是在西汉。两汉时期,出现了单人和双人的剑舞表演,但剑正式作为舞具进入艺术表演领域,应当在汉武帝时代[5]。如图1,画面的右半部分刻一建鼓,二人持桴击鼓,旁边两人持剑起舞。
图1 徐州沛县出土
观赏的剑文化逐渐发展到没有套路的表演,只是其经常与杂技一起出现,称之为“乐舞百戏”。如图2:左边六案重叠,一女子倒立于上,下有一男执“狭”对待。狭的四周插有锋利的尖刀,这女子穿梭在狭中,作危险的“冲狭”表演。右边还有有一个赤膊男人,蹲一足,在跳丸剑,互为应和。
图2 四川德阳出土
(二)格斗的剑文化
格斗性的剑术是汉画像石中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需要和剑器的逐步完善而发展的。根据《庄子.论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可以看出,格斗性的击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蔚然成风,为汉代的击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汉初,上至天子下至文武百官都佩带剑。可以看出,一方面汉人对剑的偏爱;另一方面,剑术在当时开展的盛况。如司马相“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6]。这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以剑术扬名天下的高手,如雷被和东方朔等。而且对抗性的斗剑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图3:画面刻三人,左面一人屈身躲闪来剑,中间一个人正以长剑行刺左边一人,在右的一人紧随其后,右手挥剑。
图3 四川新津崖墓出土
三、汉画像石中剑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帝王权利的象征
剑是神圣的,具有灵性的兵器。中国古代帝王几乎都具有代表其身份地位的宝剑,如“干将”、“莫邪”、“越王勾践剑”等等。一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还有代表皇帝权利的“尚方宝剑”。
汉代的帝王与剑有着特殊的关系,几乎是剑成就了一代帝王。刘邦斩白蛇起义成就大业后说:“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7]。”“汉高帝入关,得秦始皇白玉玺,佩之曰‘传国玺’,与斩蛇剑俱为乘舆之宝,韨承秦制而弗孜,加之以双印佩刀[8]。”汉武帝在位时,曾铸名为“八服”的八支宝剑,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皆埋之,以代替君主镇守四方,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说君王的宝剑象征了君王的无上权威和力量。 (二)浓烈的佩剑情结
汉代的佩剑之风已然达到史上的最高潮。如《晋书》记载:“汉时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这样佩剑、爱剑的风潮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图4中两人都佩剑,亲切地交谈着。两汉时期侠士的佩剑之风经久不衰。侠士又称剑客,所谓的剑客是指佩带剑的江湖豪杰。侠士是正义,勇敢的化身,重守承诺,舍身取义。当提到侠士就会与剑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的侠士都有佩带剑的情结。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正气凛然的大侠总是使用宝剑,以此区别于使用暗器、毒药的旁门左道;负剑行侠则意味着光明正大地快意恩仇[9]。以剑喻德,赋予剑以丰富的人格特征,这也许就是汉代人偏爱剑的原因。
图4 四川新津崖墓出土
(三)社交礼仪的主要工具
西汉中后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便开拓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这使地区与地区、国与国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便利。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外邦对大汉帝国的敬佩之情日益突显,经常派使者来朝贺。大汉的帝王在对外邦进行友好礼节时,经常将宝剑作为馈赠和封赏的首要之选,“甘露三年正月,呼韩邪单于朝,赐玉具剑,注标首镡卫,尽用玉为之。”[10]并且常常把剑赐给有功之臣,“昭帝初立,益封胥万三千户,元凤中入朝,复益万客,赐钱二千万,黄金二千金,安车驷马宝剑[11]。”可以看出,汉朝帝王对剑的重视以及剑在社交礼仪上得重要性。可以说剑与西汉的重大场合是如影随形的。
四、结语
汉画像石是汉代一部鲜活的历史,其中记载着不少与剑文化相关的画像石,反映出剑文化与汉代人的密切关系。剑曾经在汉代历史上起到过无可比拟的重大作用,不论在军事或者是日常生活中。汉代的剑文化虽然不如春秋战国的剑文化那样璀璨夺目,但是其凭借内在文化底蕴、独特的魅力风格,为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空间。虽然剑在西汉末期被环手刀取代,从战场上淡出,但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剑文化的内涵化身为正气,义勇的象征,它一直影响和丰富着汉代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已经与汉代人的生活水乳交融。
参考文献
[1] 周学鹰.解读画像砖石中的汉代文化[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2] 张道一.画像石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3]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4]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5] 邢金善.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J].南方文物.2010.3.
[6]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7] 班固.前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杜佑.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9] 张骏.汉代的剑术演变与刀术兴起[J].兰台世界.2011.7.
[10] 郭子章.蠙衣生剑录[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6.
[11] 班固.前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摘 要 汉代是剑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从军事实用性逐渐过渡到生活娱乐性,汉画像石中有不少图片可以直观地反映这种现象。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汉代这一特殊时期,汉画像石中剑文化表达的现象和主要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使人们认识和了解剑文化在汉代时期的发展状况,同时对剑文化的传承以及为现代剑文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剑文化 特征
画像石简单的说就是刻在墓中的画像。“画像石可认为是刻在石材上的画。汉画像石是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还应包括墓葬封土中的祠堂)、石胭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又称汉画像石[1]”。张道一先生将汉画像石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人间社会,其中包括人物造型、世俗生活、车马出行、乐舞百戏、历史故事、生产劳动、战争狩猎、楼阁建筑、装饰纹样九个小方面;2.自然风采,其中包括禽兽虫鱼、花木山石、日月天象三个小方面;3.神仙世界,其中包括神话传说、祥禽瑞兽、人神之间三个小方面[2]。它包罗万象,将汉代人的生活场景、自然风光和鬼神图腾等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让世人更直观的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在汉画像石中,可以发现很多与剑有关的画像石,有佩剑武士图、剑舞图、击剑图和跳剑图等等。这些与剑相关的画像石丰富了汉代剑文化的内容,展现的剑文化在当时开展的状况。
一、汉画像石产生的条件
汉画像石的产生汉代历史的产物,与当时经济和政治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作用综合产生的时代结晶。
(一)经济的发展对汉画像石的促进
西汉初期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在经历过秦朝残暴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已经困苦不堪,后经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云集响应。动荡、战乱的年代使社会生产发展停滞不前,最后由汉高祖刘邦结束了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局面。中国由此进入了第二个相对完全的统一时期。西汉初期,为了使战争带来的萧条经济得以复苏,统治者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生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从“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3]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4]。国富民强的汉王朝开始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和更高精神享受,汉代人们不满足于当世的荣华富贵,渴望享有永恒的幸福,永享极乐,于是他们就把墓室改成生前享乐环境的样子,厚葬之风大炽。而且汉人信鬼神,认为人死之后在墓室中刻有升仙图,就会羽化成仙,进一步促进画像石的产生。其农业、商业、水利业、手工业的大力发展,为画像石墓的兴起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政治的变迁对汉画像石的促进
封建社会的思想家、哲学家或政治家的兴旺与衰落与统治者的需求密切相关。汉初,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安抚百姓,汉高祖采在政治上倡导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使道家学派处于优势的位置。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国富民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社会发展,汉武帝果断的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家思想。这对厚葬的风气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画像石的产生有着促进的作用。《后汉书.荀淑传》中:“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举孝廉”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为了得孝廉的名声和加官晋爵,官员或百姓想要得到升迁或者是被举孝廉,大肆修建父母的坟墓。在这种现实的利益驱动下,厚葬之风愈演愈烈。
二、汉画像石中表达汉代剑文化的现象
(一)观赏娱乐的剑文化
两汉时期剑不仅仅用于近身搏斗,剑文化慢慢走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剑舞就是剑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项庄舞剑”,可以看到剑舞的雏形,剑舞也渐渐地走进人们的视线中。但是剑舞不是两汉时期才出现的,在西汉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剑舞,只是剑舞在正式的场合出现的最早记录是在西汉。两汉时期,出现了单人和双人的剑舞表演,但剑正式作为舞具进入艺术表演领域,应当在汉武帝时代[5]。如图1,画面的右半部分刻一建鼓,二人持桴击鼓,旁边两人持剑起舞。
图1 徐州沛县出土
观赏的剑文化逐渐发展到没有套路的表演,只是其经常与杂技一起出现,称之为“乐舞百戏”。如图2:左边六案重叠,一女子倒立于上,下有一男执“狭”对待。狭的四周插有锋利的尖刀,这女子穿梭在狭中,作危险的“冲狭”表演。右边还有有一个赤膊男人,蹲一足,在跳丸剑,互为应和。
图2 四川德阳出土
(二)格斗的剑文化
格斗性的剑术是汉画像石中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需要和剑器的逐步完善而发展的。根据《庄子.论剑》:“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可以看出,格斗性的击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蔚然成风,为汉代的击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汉初,上至天子下至文武百官都佩带剑。可以看出,一方面汉人对剑的偏爱;另一方面,剑术在当时开展的盛况。如司马相“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6]。这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以剑术扬名天下的高手,如雷被和东方朔等。而且对抗性的斗剑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图3:画面刻三人,左面一人屈身躲闪来剑,中间一个人正以长剑行刺左边一人,在右的一人紧随其后,右手挥剑。
图3 四川新津崖墓出土
三、汉画像石中剑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帝王权利的象征
剑是神圣的,具有灵性的兵器。中国古代帝王几乎都具有代表其身份地位的宝剑,如“干将”、“莫邪”、“越王勾践剑”等等。一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还有代表皇帝权利的“尚方宝剑”。
汉代的帝王与剑有着特殊的关系,几乎是剑成就了一代帝王。刘邦斩白蛇起义成就大业后说:“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7]。”“汉高帝入关,得秦始皇白玉玺,佩之曰‘传国玺’,与斩蛇剑俱为乘舆之宝,韨承秦制而弗孜,加之以双印佩刀[8]。”汉武帝在位时,曾铸名为“八服”的八支宝剑,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皆埋之,以代替君主镇守四方,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所以说君王的宝剑象征了君王的无上权威和力量。 (二)浓烈的佩剑情结
汉代的佩剑之风已然达到史上的最高潮。如《晋书》记载:“汉时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这样佩剑、爱剑的风潮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图4中两人都佩剑,亲切地交谈着。两汉时期侠士的佩剑之风经久不衰。侠士又称剑客,所谓的剑客是指佩带剑的江湖豪杰。侠士是正义,勇敢的化身,重守承诺,舍身取义。当提到侠士就会与剑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的侠士都有佩带剑的情结。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正气凛然的大侠总是使用宝剑,以此区别于使用暗器、毒药的旁门左道;负剑行侠则意味着光明正大地快意恩仇[9]。以剑喻德,赋予剑以丰富的人格特征,这也许就是汉代人偏爱剑的原因。
图4 四川新津崖墓出土
(三)社交礼仪的主要工具
西汉中后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便开拓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这使地区与地区、国与国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便利。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使得外邦对大汉帝国的敬佩之情日益突显,经常派使者来朝贺。大汉的帝王在对外邦进行友好礼节时,经常将宝剑作为馈赠和封赏的首要之选,“甘露三年正月,呼韩邪单于朝,赐玉具剑,注标首镡卫,尽用玉为之。”[10]并且常常把剑赐给有功之臣,“昭帝初立,益封胥万三千户,元凤中入朝,复益万客,赐钱二千万,黄金二千金,安车驷马宝剑[11]。”可以看出,汉朝帝王对剑的重视以及剑在社交礼仪上得重要性。可以说剑与西汉的重大场合是如影随形的。
四、结语
汉画像石是汉代一部鲜活的历史,其中记载着不少与剑文化相关的画像石,反映出剑文化与汉代人的密切关系。剑曾经在汉代历史上起到过无可比拟的重大作用,不论在军事或者是日常生活中。汉代的剑文化虽然不如春秋战国的剑文化那样璀璨夺目,但是其凭借内在文化底蕴、独特的魅力风格,为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空间。虽然剑在西汉末期被环手刀取代,从战场上淡出,但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剑文化的内涵化身为正气,义勇的象征,它一直影响和丰富着汉代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已经与汉代人的生活水乳交融。
参考文献
[1] 周学鹰.解读画像砖石中的汉代文化[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2] 张道一.画像石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3]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4]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5] 邢金善.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J].南方文物.2010.3.
[6]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7] 班固.前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杜佑.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9] 张骏.汉代的剑术演变与刀术兴起[J].兰台世界.2011.7.
[10] 郭子章.蠙衣生剑录[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6.
[11] 班固.前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