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解读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中,经合组织始终是重要的推动者。2016年9月15日,经合组织发布《教育概览2016:經合组织参数》,指明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扩大,并受性别、专业和家庭教育背景的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各国相应地调整资助政策;高等教育影响大学生就业和收入,但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基于数据解析,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基本现状清晰明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清目标定位和教育理念,调整和更新经费投入方法及渠道。
  关键词:经合组织;《教育概览》;国际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数据;反思
  一、《教育概览》简述
  经合组织长期不遗余力地开展比较教育研究,不但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支持者与研究者,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研究成果的分享者与展示者。《教育概览》便是研究成果的展示和共享平台。
  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质量的比较教育研究,经合组织早在1973年便发表了《引导政府决策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报告,率先就如何衡量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提出了46个指标。随后,经合组织于1992年出版了《教育概览:经合组织参数》(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Indicators),“提出了第一套较为完整的国际教育指标体系”[1]。时至今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态势多样且快慢不一,为了收集大量的信效度高的教育数据并对其进行科学可靠的分析,经合组织也在不断修改和补充国际教育指标体系。但是,通过1998年、2001-2016年《教育概览:经合组织参数》的17份年刊所运用的教育指标体系可知,经合组织《教育概览》提供的核心信息已相对明确:一是教育制度的人口、经济和社会背景;二是教育制度的特征或教育过程;三是教育产出。[2]
  各国教育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教育教学工作者解读经合组织教育数据和系列报告,分析世界教育发展最新态势,规划和调整教育政策,部署教育发展工作,体现了经合组织及其《教育概览》对各国教育发展和国际比较教育研究工作长期的无可取代的贡献。
  二、《教育概览2016:经合组织参数》
  高等教育数据解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教育全球化愈演愈烈,高等教育作为竞争、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各国广泛的重视。时时把握高等教育的态势与发展走向不可松懈。2016年9月15日,《教育概览2016:经合组织参数》(以下简称《教育概览2016》)发布,其中,经合组织对所收集到的最新、最广、最权威的高等教育数据做出了分析。与《教育概览2016》的侧重点相呼应,本节将从高等教育人口、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高等教育产出三方面对其中的核心信息和最新变化进行解读。
  (一)高等教育人口
  1.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呈扩大趋势
  近年来,无论经合组织成员国,还是与经合组织合作密切的伙伴关系国家,其高等教育人口规模都呈扩大趋势,这一事实有目共睹。《教育概览2016》中的数据统计显示:在经合组织成员国25~64岁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比重从2000年的22%提高到2015年的35%,其中大部分是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在经合组织成员国,42%的25~34岁的人达到了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经合组织预计,成员国中“平均将有36%的年轻人在30岁以前至少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毕业一次,将有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3]
  需要警觉的是:虽然在加拿大、以色列、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25~64岁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直逼甚至超过50%,但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这一比重仍低于10%。
  2.攻读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居多
  在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中,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占22%;攻读这两个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所有博士毕业生的比重更大,达44%。
  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理工科学生人数增加,反映了目前全球经济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较大[4]。相较于本科毕业后继续提升学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工科大学生更倾向于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即本科毕业后就业。但由于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理工科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缓解就业压力;二是以硕博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生文凭更好地武装自己,以在就业市场占据更大竞争优势。另外,这一现象和发展趋势也间接说明科学和技术领域将有更多的、更深入的研究和发明活动[5]。这也进一步突出了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教育所承担的科研使命。
  3.高等教育不同专业间存在性别差异
  大学毕业生中女性多于男性,女大学生比重达57%。但专业不同,毕业生的男女比重有所差异。经合组织通过国际成人能力测评项目(PIAAC)对各国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领域进行调查发现,在某些领域,女性人数仍然较少,如科学和工程;某些领域则过多,如教育和卫生[6]。2014年相关数据说明,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男女比例是1∶4,大部分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工程、制造、建筑、科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
  4.高等教育人口受父母教育背景影响
  父母的教育成就会对孩子产生相似的影响,即孩子的教育成就可能会向他们的父母靠拢。在经合组织成员国25~44岁的非学生人口中,平均有40%是大学毕业生。在这些人中,有68%的人的父母至少有一位是从大学毕业的。在《教育概览2016》中,经合组织由此推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高等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是要“下血本”的。一方面,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平均花费最高,高等教育机构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劳动成本高,学校教学设备及其维护成本也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社会服务力度持续加大,要求更多的经费支持科研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高校竭力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留学生教育和海外办学等都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下面从公共投入、私人投入和资助体系三大影响主体解读目前国际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1.高等教育经费的公共投入
  (1)高等教育公共经费多投入于公立高校
  在经合组织大部分成员国中,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到高等教育机构的金额要比投入到初等和中等教育机构的少。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机构所接受的公共教育经费在2008-2013年间平均增加了22%。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公共经费更多地投给公立高校。举例来说,公立高校学生平均每人所接受的公共经费是私立高校的3倍。
  (2)高等教育公共经费多来自中央政府
  高等教育公共经费的来源按政府级别可以划分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区域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以及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经合组织成员国高等教育的公共支出平均有85%来自中央政府。其中,有12个国家由中央政府为高等教育提供全部的创办资金。但在比利时、德国、西班牙和荷兰,高等教育的资金有过半是区域政府提供的,地方政府基本上没什么贡献。在芬兰和爱尔兰,地方政府承担的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则超过10%。[7]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能否承担、能承担多少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与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水平等密切相关。因此,不能完全照搬这些数据,并向此靠拢。
  2.高等教育经费的私人投入
  (1)高等教育私人投入占总投入比重增加
  高等教育势头猛进的发展所需要的成本增加了各国政府的压力,为此,缓解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承受的经济压力成为目前经合成员国家在做的重要工作之一。“更多国家正在将高等教育的成本从政府转移到家庭”[8]。目前,高等教育机构平均30%的支出由私人承担,这其中的2/3更是由家庭承担,主要是通过缴纳学费的形式。
  这是否意味着家庭与学生个人自己“花钱买罪受”呢?其实不然。正如《教育概览2016》中所言,高等教育对个人而言是有高回报的。只要能保证家庭与个人所花的钱能够公平合理地花在每个学生身上,那么这些个人所投入的花费就是值得的、合理的[9]。经合组织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在就業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优势,进而能够收获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拥有更强壮健康的体魄和更优的生活品质,这都是个人投入经费于高等教育后得到的高回报。
  (2)在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学生承担更高的学费
  经合组织统计了所有成员国和合作伙伴国家的公立、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本科学费标准,证实私立高校的学费普遍高于公立高校。而且在以上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私立高校比公立高校的学费高了不止一点。美国私立高校本科生每年交的学费(21189美元)平均是公立高校本科生学费(8202美元)的2.5倍;日本和韩国私立高校平均每年学费达8000美元,而公立高校不到5000美元;在哥伦比亚,私立高校的学费平均是公立高校的5倍;意大利私立高校的学费平均是公立高校的4倍。在挪威和斯洛伐克,私立高校平均每年的学费分别是6552美元和2300美元,而公立高校是不收学费的。[10]
  私立高校的高收费标准并非是漫天要价,事实上,经合组织也给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私立高校的建设和管治所得到的政府和公共资助要远少于公立高校;私立高校吸引生源、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服务[11]。“羊毛出在羊身上”,以上两点强调的私立高校发展需求则需要通过收取更多的学费来实现。
  (3)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学费有较大差别
  学生考虑是否出国留学、去哪个国家的高校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学费问题。在收集到相关数据的38个国家中,有20个国家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对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有不同的学费政策。虽然欧盟各国为了促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对成员国间留学生与本国学生实施无差别的学费政策,但对非欧盟成员国的学生而言,去这些国家留学比在国内读书要贵得多,而且付的学费也比欧盟成员国的学生多得多。例如,非成员国的学生去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新西兰或瑞典的公立高校留学平均每年要多交1万美元的学费(包括本硕博阶段);去美国则需要每年平均多交8000美元。其他国家对待留学生的学费政策也有不同:在哥伦比亚、意大利、以色列、日本、韩国和瑞士,公立高校对留学生的学费标准和本国学生相同;在芬兰、冰岛、挪威、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则根本不收学费。[12]
  然而,单从学费问题考虑去哪个国家学习是行不通的。留学生一般还要综合考虑各国家的生活成本、各高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自己国家的留学资助政策和目标高校的留学资助政策等。
  3.高等教育资助体系
  高等教育资助政策主要受国家经济发展状态和教育发展水平影响,因此,各国以国家为本位,实施明显不同的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以及其他教育要素的相互影响,国家内部的资助政策也时常发生调整。为了了解各国高等教育资助整体水平,提供更具实效的资助政策信息,经合组织从高等教育机构学费-资助体系和公共或担保贷款政策两方面对各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和目前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说明,其中的关键信息值得注意。
  (1)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学费-资助体系差异化
  为了了解各国高等教育资助整体格局,经合组织根据学费的高低和资助水平将成员国的高等教育学费—资助体系划分为四类:免(低)学费-高资助、高学费-高资助、高学费-低资助、低学费-(面向特定人群的)低资助。
  北欧国家(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的高等教育是典型的低学费-高资助。据经合组织2015年统计的教育数据显示,这五个国家的学生基本上不用交学费,而且至少有55%的学生有补助金或公共贷款。但是自2011年起,丹麦和瑞典开始向非欧盟成员国的学生收取学费。经合组织在《教育概览2016》中也提到,芬兰将此举提上了日程。经合组织认为,这样的调整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留学的学生人数减少。[13]   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则是高学费-高资助。这五个国家的公立高校学费都超过了4000美元,但同时也有至少85%的大学生有公共贷款或者奖助学金。位于北欧的荷兰则正在由低学费-高资助向高学费-高资助转变,不但学费有所提高,资助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
  主要的高学费-低资助国家则有智利、日本和韩国。日本和韩国公立高校本科生每年学费平均高于4700美元,智利公立高校本科生每年学费甚至高于5800美元。与此同时,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资助要低于前两者。但随着高等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他们也在推行相关资助的改革,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优惠。
  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学费标准相对较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平均收取的学费低于1600美元,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奖助学金。他们对大学生的资助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主要是针对特定人群的。
  (2)公共或担保贷款政策的完善
  2004-2014年(或2005-2015年)这十年间,大学生贷款的人数增加了40%。公共或担保贷款政策为大学生入学减轻了负担,但也存在隐患,因为“毕业时他们得到了文凭,但也背负了债务”[14]。少数心态不好或压力过大的大学毕业生由于负债累累而陷入困境,也有少数学生滋生了靠救济混日子的毛病。但大部分受益于贷款政策的学生在毕业后是幸运的。例如,美国的助学贷款还款计划允许贷款学生依据“按薪支付”(Pay As You Earn)还款计划来缓解债务压力。除了工作后凭自己的努力在规定年限内还清贷款,各国贷款学生在还款上还享受其他多种缓和政策。
  (三)高等教育产出
  1.高等教育对个人就业有积极影响
  高技术、高水平的人才在各个国家都有高度的认可和需求,因为他们对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学历越高越容易就业,因为高学历者具备更良好的、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15],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的就业前景则不太乐观。受教育水平最低的那部分人则更是“雪上加霜”,不仅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还面临随时失业的危险。另外,拥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女性就业情况也需要特别的重视,因为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激化正向她们发出寻求支援的信号。
  (1)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占优势,且与高等教育的层级呈正相关
  通过经合组织对各级教育文化程度人口的失业率和就业率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占优势,且与高等教育的层级呈正相关。
  首先,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平均失业率达12.4%,而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成人失业率平均只有4.9%。相对而言,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就业与工作上更加稳定。
  其次,高等教育各层级间(短期高等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就业率也有所不同,就业率与高等教育的层级呈正相关。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各国接受短期高等教育的人群的就业率为80%,持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者就业率为82%,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同等学力者的就业率则上升至87%,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同等学力者就业率最高,为91%。除了高学历者具备更良好的、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以外,职位供需的差额比低也是高学历者的就业更有保障的一大原因。高等教育的层级越高,学生人数越少,而他们的学习方向和就业方向吻合度更高。通常,学历要求这一硬性门槛早已将他们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可以说,他们要做的工作似乎只能由他们来做。差额比越低,则就业率越高。
  (2)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虽存在性别差距,但在各级教育中差距最小
  在经合组织所统计的各级教育成就相关数据来看,男性的就业率始终高于女性。但这一性别差距随着教育成就在教育层级上的增长而缩小。《教育概览2016》中用经合组织2015年的教育数据对此进行了分析说明:在经合组织成员国25~64岁的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下人群中,男性就業率比女性就业率高20%(男性66%,女性46%);高中或大专学历的人群中,男女就业率差距为14%(男性81%,女性67%);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男女就业率的差距仅为9%(男性88%,女性79%)。也就是说,越高层级的教育,其毕业生在就业率上存在的性别差距越小。
  (3)女性大学毕业生较过去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合组织呼吁给女性劳动力,尤其是高知识水平的女性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教育概览2016》中的相关表述中不难看出,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合理之处:第一,大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态势,虽然各国都在努力地延长工作年限或推迟退休时间,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第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本身就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潜力,是时候解开对她们的束缚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因为她们实在是很大分量的“未得到利用的人力资本”(untapped human capital)。[16]
  2.高等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收入
  (1)学历越高,越容易获得高收入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学历越高,就越容易有好的就业机会,进而能有更丰厚的工资收入。经合组织认为,至少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大学毕业生收入水平比较低学历者更高。其中,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匈牙利和墨西哥的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只有高中学历的人的2倍多。
  经合组织指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高等学历的人通常“越老越贵”,即随着工龄的增加,他们的工资也会增加;相反,学历水平较低人的工资本来就不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工资还有下降趋势[17]。当下,这一情况在各国更加普遍。这也是人们不断地提高学历、接受各种培训的重要理由之一。
  (2)高等教育学历者的收入存在性别和专业导致的不平衡和差异
  除了高等教育能够带来持续的“高等收入”这一客观又乐观的发现,经合组织还发现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在收入上存在由性别和专业导致的不平衡和差异。   一方面,在经合组织成员国拥有高等学历的25~64岁的人中,女性的工资水平平均只有男性工资水平的73%,由性别不同呈现出的工资水平差异达27%。在25~64岁的未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中,这一性别差异为24%;在此年龄段的高中或大专程度的人中,这一性别差异则为22%。
  另一方面,由经合组织开展的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所搜集到的数据和其对数据的分析可知,专业对工资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工程学的毕业生比其他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平均高出10%,而师范和教育学毕业生的收入则平均低15%。[18]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和建议
  高等教育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是直接生产力,是重要的强国之基,是竞争、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复杂的转型阶段,也追求稳步、可持续的发展,经合组织《教育概览2016》中全面的、权威的世界高等教育信息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的新进展,更是一种实际的鞭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可借鉴之处。
  (一)以“高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目标
  我国25~64岁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仍低于10%,与许多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但回顾几十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之路,高等教育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贡献有目共睹。现阶段的本国收获和世界差距表明,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转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创新”和“可持续”更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扩招只能治标,实现“高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才能治本。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复杂的转型阶段——当高等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之时,其实系统、科学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和制度都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19],更加需要的是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制度的保障。
  经合组织《教育概览2016》中推断,高等教育人口会受父母教育背景的影响。有高文化素养的父母更有可能在教育理念上不断革新以反映社会和个人需求,进一步引导其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对下一代接受高等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在2015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20]。我国新一代社会主力军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具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并更加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代际影响十分关键。同时,高质量的教育理念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传递能够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二)理性处理性别、学科和就业收入三者的关系
  经合组织指出,高等教育在学科领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又进一步引发学科和性别造成的收入差异,这一点在我国各大高校也有所印证,人们常常冠之以“性别歧视”“专业歧视”。然而,作为导致大学毕业生收入不平衡和差异的两大因素——性别和专业有复杂的相互作用。我们应当理性处理二者之间,以及它们和工作收入的关系。
  首先,应当理性分析三者关系。性别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专业的选择,不同专业对男性和女性有不一样的吸引力和顾虑,这是实然。专业进而影响就业,步步之分最终体现在工作收入上。虽然不能一言以蔽之,但这种不平衡和差异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男性和女性本身就存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维方式等差异,这些差异在各级教育中始终发挥着影响,不能简单地说两方孰好孰坏。只不过在高等教育中,这些差异最显著地体现为专业选择的不同。毕业后,大学生通常走向各自专业所属的就业领域,通过自己一步步选择和努力换取相应的薪水。如此来看,这种现实也许并不应被看作“性别不平等”或“专业不平等”,而是相对公平。
  其次,我国各大高校在招生规划和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科和专业所需的人才特点及要素,联系和考察相应就业领域的实际用人需求,不要盲目开设不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专业,不要过量招录学生,合理规划招生男女比例,认真筛选每位考生,对每位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最后,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学科观、就业择业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收获真才实学,开拓思维和能力,丰富情感,端正态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多方沟通、通力合作,保证统一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要你拉我拽,相互矛盾,造成学生价值判断模糊。另一方面,三者都要以身作则,在学校教学、家庭相处和社会交往中实践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评价学科专业、讨论工作收入,但少些比较与褒贬,抛掉“性别决定论”,更不必用工资多少划分个人等级。
  (三)高等教育机构应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教育资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等始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政府投入和家庭及个人投入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也正是经费投入问题所在。家庭和个人往往需要背负一定的经济压力来进行教育投资,政府的经费投入计划也需要考虑种种因素左右权衡。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教育资金,实现财政来源多元化。
  首先,高校可以发动校友力量和外联工作,联系企业和社会团体等进行科研合作和实践合作。高校应该努力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科技研发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使高校和市场经济能够相互牵引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增加高校经费投入,还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与科研质量,加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其次,高校可以尝试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吸引国外办学经费,以国际化合作办学实现教育经费的可持续增长。我们可以学习国内高校已开展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如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高校财政来源一大保证,也能够带动高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生交流的国际化,有利于高校经费可持续化流动。
  再次,高校应该与政府和基金会等加强合作,共同探讨并实施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利益的奖助学金和贷款政策。通过经合组织的调查可以了解到,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国家有较为完善的学费-资助体系和担保贷款政策,我们也可学到一些解决贷款后续问题的策略。例如,根据贷款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水平延长还款的年限;对某些特定专业毕业的貸款学生适当减免还款额;对定向就业生执行贷款减免政策;对贷款学生中有杰出成就或杰出贡献者适当减免还款额等。此外,还可以积极吸引个人或企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多种奖助学金。   最后,高校一定要注意开源节流。第一,要妥善规划学校的教学教材经费支出,合理拨款,适当回收,严格管理;第二,精简行政程序,调整或取消不必要的职务和项目,杜绝“坐等钱”的现象;第三,监管后勤经费支出和其他开销,严格进行学校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以免经常“大修大换”,增加本可避免的开支负担。
  四、结语
  在全球化、国际化和科学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尤其应实现其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服务社会的时代使命,在这些方面,国际高等教育的新进展和新变化对我国有不少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该准确定位“高质量、大众化”,消除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诸多误解,如性别、专业和收入矛盾,并努力使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多元化、持续化。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数字指标不是目的,不是方向,也不是方法,关键在于通过了解国际高等教育态势以洞察自己的不足,着力补齐短板。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使高等教育能够在整个教育领域率先“独善其身”,继而“兼济天下”,成为国家提升综合实力和创新转型的强大助推力。
  参考文献:
  [1][2]刘明堂.经合组织教育指标体系的变迁及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3- 14): 67-70.
  [3][6][8][14][1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概览2016:经合组织参数(中文概要)[EB/OL].http://www.keepeek.com/Digital-Asset-Management/oecd/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6/summary/chinese_97d50304-zh#.WIyuZehcdoA#page1. 2017-01-28.
  [4][5]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62-64.
  [7]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227.
  [9]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212.
  [10][11][12][13]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236-238.
  [15][16]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90-91.
  [17]OECD(2016),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dx.doi.org/10.187/eag-2016-en. 114.
  [19]鄔大光,李国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进展与高等教育未来方向的基本判断——《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前言[J].中国高教研究, 2016(1):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2017-02-17.
  编辑 李广平 校对 吕伊雯
其他文献
据世界银行官网2019年7月12日消息,为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学习成果评价进程,鼓励更多国家参与大规模的学习评估并完善自身的学习评价系统,世界银行启动学习评价平台(Learning Assessment Platform,LeAP)项目。  学习评价即对学生知道、理解以及实践知识水平的信息进行收集与评价的过程,对学生个人、教室、学校及整个教育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三种评价
欧洲科研人员希望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发展,并提议成立欧洲学习和智能系统实验室(European Lab for Learn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Ellis)。德国图宾根大学和马普学会智能系统研究所在2018年4月24日的一份公开呼吁书中提到,欧洲科研机构顶尖研究人员正被其他国家的公司挖走,如果欧洲不想失去這些人才,就必须投入共同研究,并将科学家和工业界的基础科学研究人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努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对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中,才能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
作者简介:凯特·戴维斯(Kate Davies),美国魏德拜研究院(the Whidbey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公共卫生学院临床副教授、安提奥克大学(Antioch University)荣休教师。  人类进化一直依赖社群和团体的学习能力。史前时代,类人猿群落通过学习如何合作觅食而幸存下来。农业革命的发生源于狩猎采集者共享如
一、慕课简介  关于慕课的讨论于2012年达到顶峰。投资分析师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登上了《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他一开始通过互联网“一对一”给表弟授课,之后创立了可汗学院(the Khan Academy),分享相关教育资源。塞巴斯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是优达学城(Udacity)的创始人,他在《连线》(Wired)杂志的采访中预测,在50年内,全球范围内的大
据德国《教育点阅报》(Bildungsklick)官网2018年5月13日报道,德國高校科学研究中心(DZHW)近期针对学生高等教育参与度进行了社会调查,接受调查的100个高学历家庭的孩子中有79人获得大学文凭,而100个非高学历家庭的孩子中只有27人获得了大学文凭。  调查显示,德国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水平参差不齐,并与原生家庭的教育背景紧密相关。家长未完成职业教育的家庭中,有12%的孩子进入大学
据日本《产经新闻》2017年4月25日报道,围绕无需还款的大学生赠予型助学贷款制度,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发布了2018年以后各高中推荐可获得赠予型助学贷款学生的基准指标,并面向全国高中进行了通知。推荐指标除了关注学生学力和课外活动情况外,还加入了需要关注该生是否具备明确的升学目的和未来人生规划等因素。今年7月,各高中需要向日本学生支援机构提交推荐报告。  基准指标中强调,赠予型助学贷款资金是国有公共财
编者按:宁波大学海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10月,并于2018年11月入选“CETTE双一流高校教育智库”,其定位是“中国海洋教育的研究型特色智库”。除了专职研究人员以外,中心还有来自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组成的特约研究员队伍;设有办公室、学术部、编辑部、评价部4个部门和舟山研究所1个分支机构;开设“海洋教育沙龙”,编辑《海洋教育研究通讯
据美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educationnews.org/)2015年8月30日报道,近日,谷歌开展了一项关于美国义务教育阶段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与阻碍的调查,包括学生、教育工作者、校长和主管在内的1.5万名公民接受了调查。该调查显示,67%的家长认为计算机课程应当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然而不足8%的学校管理者认为计算机课程有开设的需求。  盖洛普公司(Gallup)的教育与劳工部门执
尊敬的伊琳娜·博科娃女士,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与各位新老朋友相聚在素有“人间天堂”盛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参加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本次大会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主题,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会聚一堂,交流共享促进语言能力提升、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经验,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