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失衡与重构:当代地域电影中的情感结构与文化记忆

来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qia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电影中重要子类型,地域电影的话语言说方式、社会人物群像、城市空间风貌等是唤起文化记忆的独特符码,既可折射出专属于本地域文化印记,又蕴含人们的普遍情感。通过对《冤家父子》《老炮儿》《钢的琴》分别反映北京和东北地区两处地域的电影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从言语困境、社会失衡、空间重构三方面初探可知,社会变革背景下,地域电影传达的是一种反叛与守旧的冲突,对秩序与正义的拷问,以及对时代的寓言与挽歌。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消痞和胃方结合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胃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82例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四联疗法结合消痞和胃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HP清除率、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上腹部疼痛、胃胀、疲倦乏力、消瘦、舌红少津、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脉细等)评分变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胃黏膜评分变化及胃蛋白酶原(PG
辽饷是明末辽东驻军的饷项,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主要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万历、天启、崇祯三朝都开征辽饷。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平均每亩土地加增辽饷银九厘,计收五百二十余万两。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开征的辽饷提高到一分四厘。之后又因内地军事加增剿饷和练饷,“三饷”加派最多一年达两千万两,极大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