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b2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并总结肝脓肿患者的CT表现,以降低临床对肝脓肿诊断中的误诊与漏诊率。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脓肿患者44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双排螺旋CT检查,观察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44例患者使用CT诊断准确41例,误诊3例,与病理诊断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肝脓肿患者给予双排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临床诊断肝脓肿的有效方法,值得应用。
  【关键词】肝脓肿;双排螺旋CT;螺旋CT
  肝脓肿在临床较为少见,但是死亡比例较高,达到10%左右,如果延误诊断会导致高死亡率的发生[1]。因此,早期诊断肝脏脓肿是临床降低死亡率与发病率的关键。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排螺旋CT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为肝脓肿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本文研究观察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并总结肝脓肿患者的CT表现,降低临床对肝脓肿诊断中的误诊与漏诊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脓肿患者44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证实为肝脏脓肿。男性患者27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为77岁,最小为25岁,平均年龄为45.64±10.22岁;患者病程在2d-11d之间,平均为7.02±2.11d。患者临床症状为:发热39例,寒战33例,腹痛21例,黄疸19例,恶心13例。病因为:胆道疾病12例,门静脉源性疾病18例,肝动脉源7例,周围组织感染5例,其余2例。
  1.2方法患者均进行双排螺旋CT扫描,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双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为8mm,其层距为1.0mm,1.0螺距。患者首先进行全肝扫描,随后使用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注射速度为2.5ml/s。在对比30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1min后进行静脉期扫描,延迟期为3min。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同时总结双排螺旋CT下肝脓肿患者的影像学特点。
  1.4数据处理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中p<0.05时,为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CT诊断准确率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2结果
  44例患者使用CT诊断准确41例,误诊3例,与病理诊断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44例患者中,单发病变患者31例,多发脓肿患者13例。脓肿部位在左侧患者15例,在肝右叶29例。患者脓肿直径最大为13.0cm,最小为1.3cm。平扫结果显示:44例有圆形或者椭圆形低密度影,37例患者边缘较为模糊,3例患者有气液平面。
  CT增强扫描显示,22例患者有靶环征,其边缘为环形强化区域。2例患者病灶为花瓣样。胆管源性肝脓肿患者增强扫描发现,炎性胆管壁的动脉期有高密度环形强化,门脉期密度更高,延迟期为等密度。门静脉源性肝脓肿患者:增强扫描后外周为低密度影,中心表现为高密度强化。肝动脉源性肝脓肿、邻近组织器官蔓延性肝脓肿患者增强扫描会表现为病灶局限,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的密度增强。
  3讨论
  肝脓肿在临床发病并不多见,根据其病因可以分为4种,其中包括:胆源性、门静脉源性、肝动脉源性、邻近组织器官蔓延[2]。肝脓肿的发生是由于细菌入侵肝脏后,导致散在的急性炎症病灶出现,有肝组织内的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组织坏死和液化,形成脓肿。
  CT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我院使用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患者进行诊断,其主要表现为:患者有圆形或者类圆形的低密度影,其边界较为模糊,脓肿壁较厚,且会伴有气液平面。CT增强扫描则多有靶环征。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的诊断准确41例,准确率达到93.18%,与病理诊断的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CT诊断价值较高。
  研究还发现[3],胆源性肝脓肿患者会具有较为典型的环征,会伴有胆管壁的增厚和强化,CT增强扫描会出现有动脉期炎性胆管的轻度强化,有静脉期的持续强化。而门静脉源性肝脓肿患者在门静脉管壁一般有增厚,出现分支炎征的晕征,加之门静脉的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门静脉周围的淋巴液回流受阻等,会出现肝内血管晕征,CT增强扫描会伴有动脉期的轻度强化,有门静脉期强化明显,延迟期消失。且门静脉主干会形成管状低密度。肝动脉源性多为肺炎患者,CT表现为肝内多发的低密度影。此外,不同肝脓肿患者的水肿程度不同,其CT表现也有一定的差异,水肿较强的一般为等密度,水肿严重为低密度[4-5]。
  综上所述,对肝脓肿患者给予双排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临床诊断肝脓肿的有效方法,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宽.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115-116.
  [2]周华平,杨国良,彭建涛等.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的诊断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6):6-7,封3.
  [3]王之平,林海勇.螺旋CT在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3,18(10):726-728.
  [4]张高峰,先正元,林剑平等.螺旋CT对肝结核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12):1633-1635.
  [5]江汉联,张庆锐,张美君等.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醫药,2011,18(18):2495-249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在大鼠结扎前降支致心肌梗死的模型上观察氯沙坦抑制心肌氧化损伤的作用,探讨氯沙坦改善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机制。方法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给予氯沙坦干预。4周后,测定心脏重量指数、心肌及血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血液过氧化氢(H2O2)含量,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 心肌梗死组(M组)大鼠右室重量指数(RVWI)、左
【摘要】 全麻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为一种业已熟知的临床现象,但其机制尚未阐明。可能由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迅速苏醒、疼痛(创伤、咽喉炎、膀胱膨胀等)、诱导期紧张、低氧血症、气道梗阻、喧闹的环境、麻醉持续时间、患者的个性、术前用药和麻醉的类型等因素诱发。本文主要讨论术后躁动的可能原因,提供更好的识别和预防此类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全麻苏醒期躁动;病因;诊断;
目的 评价硬膜外注射臭氧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作用.方法 选择80名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组(A组)和臭氧组治疗组(B组),并且记录治疗前后的VAS.结果 两组比较,B组治疗后的VAS明显降低.结论 硬膜外应用臭氧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 目的 观察高压氧综合性治疗对颅脑外伤性癫痫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40例颅脑外伤性癫痫患者进行高压氧综合治疗,并与非高压氧治疗的3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HBO组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6.7%,两组的有效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O治疗能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明显提高脑外伤性癫痫的疗效,且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脑外伤;癫痫;高压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