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语文课改实验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公开课、示范课相继浮出水面。针对语文课堂中出现的“虚、板、滥”问题,提出了“实、活、精”的课堂“整容”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小组讨论
一、语文课堂在变革中出现的问题
《登徒子·好色赋》中说:“东家之子的美,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正所谓“恰到好处”。但现实中,许多事物总“过犹不及”,语文课堂在变革中逐渐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阻碍了课改进程的深化,语文课堂也需要“整容”。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虚
教学评价虚。新课程把评价视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如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少了,鼓励表扬的话语增多了,但以鼓励为主并不等于放弃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地说“好”“不错”。教师应该有分析、有评判,对于学生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引导其找出理据,提升其价值,完善其表达。对不正确的回答,要肯定学生的勇气和主动性,但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
2.板
教学模式板。“整体感悟—精读赏析—拓展延伸”似乎成了一种新课程教学的固定模式。可是,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拓展延伸吗?我看不尽然。课外延伸也得看需要,更应立足于文本的自然迁移。有时候,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体悟文本内容或许比盲目拓展更有意义和价值。语文课向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应当根据文本的特点合理选择,做到因人、因时、因文而异,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
3.滥
小组讨论泛滥。小组讨论似乎成了新课改的标志性环节。于是公开课、观摩课中大有“无我不可”之势。记得一次听公开课,讲的是辛弃疾的《水龙吟》。课堂中,感知诗歌、提出问题要小组讨论;精读诗歌、深入探讨要小组讨论;乃至课堂总结、课外拓展也来小组讨论,形成教学上的“八股”。其实,课堂需要讨论,但应该把握一个度。适度讨论,适时讨论,而不滥用讨论,这是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上是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其实只是一种追求形式、追求噱头的浮躁情绪在作怪,违背了语文教学一贯的务实性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和深思。
二、如何解决语文课堂在变革中出现的问题
要把语文教学改革继续推向深入,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实
新课标中强调要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从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教学中要并重才会相得益彰,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好事。但也不能太过“虚”,应务实些,在教学中仍不能削弱或放弃双基教学的优势,还是要强调学生基本功的扎实,没有翅膀的鸟是永远飞不起来的。
2.活
所谓活,首先要联系生活,“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刘国正《说“活”》)。其次,要讲究方法的灵活,即多种学习方法灵活运用。第三,要把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尝试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来学习语文。如,执教《外国诗两首》时,可抓住诵读和体验这两个教学要点,把学生分成两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通过读、品、疑、写、唱五个环节,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状况,实行动态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和具体措施,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精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课改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学习方式的应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教学也应有所创新、突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力引导。比如,对于小组讨论这种学生合作学习模式,要倡导,但一定要组织学生有质量进行探讨,要精当。执教《品质》一课时,对于“格斯拉”人物形象,学生可独立思考完成,对于揭示主题的问题“有最好的手艺,做出了顶好的靴子的格斯拉却为什么会被饿死,你如何看待”的探讨,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穷活力和勃勃生机。作为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为这项改革工程添砖加瓦,因为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探索更无止境。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小组讨论
一、语文课堂在变革中出现的问题
《登徒子·好色赋》中说:“东家之子的美,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正所谓“恰到好处”。但现实中,许多事物总“过犹不及”,语文课堂在变革中逐渐暴露出的一些新问题,阻碍了课改进程的深化,语文课堂也需要“整容”。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虚
教学评价虚。新课程把评价视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如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少了,鼓励表扬的话语增多了,但以鼓励为主并不等于放弃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地说“好”“不错”。教师应该有分析、有评判,对于学生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引导其找出理据,提升其价值,完善其表达。对不正确的回答,要肯定学生的勇气和主动性,但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
2.板
教学模式板。“整体感悟—精读赏析—拓展延伸”似乎成了一种新课程教学的固定模式。可是,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拓展延伸吗?我看不尽然。课外延伸也得看需要,更应立足于文本的自然迁移。有时候,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体悟文本内容或许比盲目拓展更有意义和价值。语文课向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应当根据文本的特点合理选择,做到因人、因时、因文而异,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
3.滥
小组讨论泛滥。小组讨论似乎成了新课改的标志性环节。于是公开课、观摩课中大有“无我不可”之势。记得一次听公开课,讲的是辛弃疾的《水龙吟》。课堂中,感知诗歌、提出问题要小组讨论;精读诗歌、深入探讨要小组讨论;乃至课堂总结、课外拓展也来小组讨论,形成教学上的“八股”。其实,课堂需要讨论,但应该把握一个度。适度讨论,适时讨论,而不滥用讨论,这是新课改语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上是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其实只是一种追求形式、追求噱头的浮躁情绪在作怪,违背了语文教学一贯的务实性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和深思。
二、如何解决语文课堂在变革中出现的问题
要把语文教学改革继续推向深入,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实
新课标中强调要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从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教学中要并重才会相得益彰,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好事。但也不能太过“虚”,应务实些,在教学中仍不能削弱或放弃双基教学的优势,还是要强调学生基本功的扎实,没有翅膀的鸟是永远飞不起来的。
2.活
所谓活,首先要联系生活,“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刘国正《说“活”》)。其次,要讲究方法的灵活,即多种学习方法灵活运用。第三,要把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尝试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来学习语文。如,执教《外国诗两首》时,可抓住诵读和体验这两个教学要点,把学生分成两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通过读、品、疑、写、唱五个环节,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状况,实行动态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和具体措施,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精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课改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学习方式的应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教学也应有所创新、突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力引导。比如,对于小组讨论这种学生合作学习模式,要倡导,但一定要组织学生有质量进行探讨,要精当。执教《品质》一课时,对于“格斯拉”人物形象,学生可独立思考完成,对于揭示主题的问题“有最好的手艺,做出了顶好的靴子的格斯拉却为什么会被饿死,你如何看待”的探讨,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穷活力和勃勃生机。作为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为这项改革工程添砖加瓦,因为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探索更无止境。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