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光粒度测试法的闽粤沿海花斑粘土成因研究

来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820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主流的激光粒度分析是一种集激光、光电以及计算机技术对颗粒的粒度进行测试的方法。其原理是:不同粒径的颗粒对入射激光会产生不同角度的散射光,通过测量不同角度散射光的强度,可计算样品的粒度分布。由于操作简便、测试快速、精度高,在沉积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闽粤沿海第四纪盆地的上更新统与全新统之间,普遍发育一层“花斑粘土”,其多被认为是晚更新世末期的河、海相沉积,在末次盛冰期,顶部暴露地表风化而成。而初步研究显示,花斑粘土与下伏沉积在颜色、结构、成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相交截然,不具备典型的风化成因关系;花
其他文献
受到植物化石材料局限性与时代久远性的限制,目前用古生代植物化石δ13C值来反演古环境的研究程度较低。文中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下泥盆统徐家冲组和文山州下泥盆统坡松冲组的部分植物化石进行稳定碳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早泥盆世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以及古环境。结果表明:徐家冲组镰蕨属(Drepanophycus)δ13C值为-28.1‰~-23.0‰,平均值为-23.8‰,其中镰蕨属茎轴的δ13C值高于叶片0.1‰~0.3‰;坡松冲组工蕨属(Zosterop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寒冷事件仍有发生且常伴随严重的经济、社会影响,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1929—1930年极端冷冬事件作为增暖背景下的极端冷事件,对其研究相对缺乏。通过收集并分析民国时期的气象器测资料和报刊资料,对1929—1930年中国极端冷冬事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本次冷冬的空间范围包括华北地区、长江流域(重庆至入海口段)和北疆地区,西北地区可能存在冷冬;寒冷的核心时段为1929年12月到次年1月。(2)本次冷冬时空范围内的地区月平均气温极端性强,华北、长江流域的12月份均温都超过十年一遇的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