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少年刘少奇的《辛亥革命始末记》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本刘少奇少年时代读过的《辛亥革命始末记》。这是刘少奇的六哥刘云庭送给他的。书长27.5厘米,宽19.5厘米,封面呈浅黄色,封面上印有长方形双边花纹图案,图案内印有竖排的书名《辛亥革命始末记》,书名下部标有“第九册”字样。这本书虽然陈旧、发黄,但它是少年刘少奇了解时事的一个窗口,是少年刘少奇勤思好学的一个见证。
  1912年夏天,在外当兵多年的刘云庭回家探亲,一家人都非常高兴,尤其是刘少奇,围着六哥问长问短,竭力想了解外面世界发生的新鲜事情,特别想知道不久前发生的“改朝换代”的大事变。刘云庭从16岁开始就出外闯荡,18岁时加入了清政府编练的新军,后来成为湖南新军的一个小头目。武昌首义爆发后,刘云庭及其所属部队参加了长沙起义,因而对这场变革有着很多见识。他都一一讲给刘少奇听。
  不久,刘云庭离家返回部队。临行前,他给刘少奇留下了一套《辛亥革命始末记》。刘少奇如获至宝,一个人躲在自己的书房里如饥似渴地读着。从这套书中,他了解到辛亥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推翻封建帝制;知道了武昌首义中革命新军一夜之间攻占了总督衙门、建立革命军政府的伟大壮举,和各省相继响应、纷纷举行起义、宣布独立的剧烈变化;知晓了孙中山、黄兴等起义领导人的坎坷经历和革命理想,并对革命先驱者那种出生入死、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表示了由衷的钦佩。从这时候起,刘少奇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更为关注了。为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号召,彻底与旧的封建社会决裂,刘少奇毅然剪掉大辫子。
  少年刘少奇不满足于在乡村农家和私塾的封闭生活,决心到外面去。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坚决要去宁乡县的最高学府设在县城的玉潭高等小学堂上学。
  1913年7月的一天,刘少奇自己挑着简单的行李,步行70多里,来到宁乡县城投考玉潭高等小学堂。学校张榜公布录取名单时,刘少奇的名字排列在榜首。他高兴极了,终于实现了他的求学愿望。从此,他像一只冲出笼子的小鸟,飞向外面的世界。
  1916年夏,刘少奇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从玉潭学校毕业。毕业之际,他在本子上工整地写下了8个大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玉潭学校的学习,使刘少奇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远大志向、勤于思考的翩翩少年。
  如今,这本《辛亥革命始末记》静静地陈列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展厅里,每当青少年听到它背后的故事,就会浮现出少年刘少奇深受辛亥革命的影响,立志外出求学的情景,从而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李桂芳)
其他文献
开国元勋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的合影照,被拍摄下来的很多,但其中有一幅十分特别。  拍摄于1964年11月的4位开国元勋的合影照,表现的是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专程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活动归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亲自到机场去隆重迎接的重要历史时刻。画面上4位领导人所处环境背景与整个构图是那么匠心独运、风格迥异、令人遐思。各位领导人都那么自然阳光、满面春风,气氛又那么祥和,所处
五世达赖是西藏历史上成就卓著的文献学家,在他丰富的著述中包含着其深刻的文献编纂思想,同时,五世达赖还非常注重图书整理与刊刻,推动了藏族文献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政局动荡不安,如何正确应对,是邓小平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在苏联解体之前与之后,如何处理好与俄罗斯等苏联解体后的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外交当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作为外交部苏欧司、欧亚司副司长,主管苏联—俄罗斯的工作,对邓小平如何准确判断形势,从容应对,巧妙驾驭复杂的局势,高屋建瓴地采取一系列重大对策,有些了解。    从容应对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
目的为了观察中药自制制剂“痔愈灵熏洗剂”(鲁药制字Z0720030013)治疗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痔愈灵熏洗剂”坐浴外洗并配以肛泰膏、肛泰栓、云南白药换药,对痔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