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看我国农村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倡导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他在其著速中深入论述了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六大解放、实施途径与方法等重要内容,并付诸于长期教育实践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以创造力培养为主旨,对当今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仍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思想 农村创造型人才培养
  
  陶行知作为中国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创造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地吸收中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对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创造教育是要培养真善美的活人,体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1943年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同时,“真善美的活人”又是手脑双全的人。这种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因此,“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后来,在总结晓庄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时。他把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五大目标。
  对于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的全面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把握当前农村人才培养的标准。从目标层次来看,分为造就“手脑双全”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全人类”两个不同层次,增强了目标的指导性与操作性。从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联系来看,包含着脑体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蕴意,也包括人的道德、志趣、意向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他们要为国为民为世界繁荣昌盛而大胆地创造。简言之。从培育目标来看,陶行知创造教育明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的人才观。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农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有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实施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消解束缚创造力培养的不利因素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不仅是一种遗传素质,更需要经过后天的精心培养才能充分发展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使之得以充分发挥。但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儿童的创造力不但没有得到培养发挥。反而被成见所蒙蔽。因此,他主张实施“六大解放”。
  
  (一)解放头脑,发展记忆、思维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人们头脑中蕴藏的知识、思想、智慧、情感、意志、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因素都被固有的种种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裹头布”层层束缚了。要想释放创造力,必须把人们的头脑从迷信、偏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只有从头脑中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解放眼睛,发展注意、观察力。
  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通常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成为“小书呆子”。所以,他大力主张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大社会的万千现象,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三)解放嘴,发展提问、表达能力。
  中国传统的社会和学校有一个陋习,就是不许孩子多说话。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最大的缺点也就在于不敢问,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问。
  
  (四)解放双手,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这样往往摧残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使他们长大后心理上不愿动手,实践上不会操作。要去除这种弊端,必须解放双手,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再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发挥手脑并用的功效,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
  
  (五)解放时间,发展个性、生活等能力。
  陶行知认为,我国传统中的学校规定了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多种考试,把学生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学生没有时间接受大自然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所以他反对这种过分的考试制度。
  
  (六)解放空间,发展想象、创造等能力。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鸟笼式学校使儿童精神营养非常贫乏,我们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以及大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并向三百六十行学习。这样做是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是一个有机、全程、相互贯通的整体,他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全面提出了改革传统教学的主张对我国当前农村仍然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创造力弱、生活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对于解决教师“教死书,死教书”等问题,开辟农村广阔的教育天地,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多管齐下,充分彰显创造力培养方法的整合效应
  
  (一)实施“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创造力培育的重要指南。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中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他特别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是指“在劳力上劳心”,包括行动、试验或玩科学把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他认为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是活的、好的教育,“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当前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需要“从做中教”“从做中学”,使教与学都统一在做当中。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一方面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基础、兴趣和需求,来把握教学的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从多方面去体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教师要有不断开发和利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创造力奠定基础。
  实施创造教育并非一日和一时之事,而是一项经常性的、有计划的系统性工程。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期间实施的《育才三方针》、《育才十二要》、《育才学校创造年计划大纲》、《每天四问》等体现了注重学生基础的做法。农村学生要开辟农村广阔的发展天地,培养创造能力,就需要扎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在学识与做人方面打好基础。就像陶行知提出的“以严格认真态度律己”、“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以科学方法治事治学”的三条方针,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处世、治学的习惯、态度和作风。这在当前农村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三)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
  陶行知认为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大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在丰富集体生活的措施上采用民主集中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自治精神,通过开展“集体创造月”活动,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来进行创造活动。陶行知这种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的活动,强调集体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同时注重个性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把不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碰撞以产生新的真知灼见,成为智育的有效方法,而且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进取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拓宽开展德育的新途径,不仅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而且对我们当今开展德、智、体、美等教育活动都有重要的启示。
  此外,陶行知还提出了创造力培养的其他重要方法,如因材施教、开发“教学做合一”之教材、进行发明家教育、玩科学把戏、动手试验、民主教育、培养创新型教师等,这些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习与借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创造教育理论的认识水平,认清我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弊端,领会“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且有助于我们增强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际操作能力。防止学生进入创新实践的误区。特别是在农村教育教学实践上我们要加大力度。一方面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结合其他课外活动形式,积极开展创造教育。另一方面要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快农村现行课程体系、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努力改变当前农村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现象,以进一步推进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加快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
其他文献
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等多家机构联合主办的企业管理能力建设公益工程前不久正式启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透露,该工程计划通过3年时间为全国10万家企业免费提供全面的经济政策解读和管理理念、技能的系统培训。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说,该公益项目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等诸多国家政策,利用多家主办单位强大社会资源、培训资源和研发力量及中国直播
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学科在不同方面给学生带来的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发布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全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就当前的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就是要系统的解决制约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各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环节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
古代士大夫是封建国家处理政务的主体.公文史上的众多公文便出自他们之手.他们的学识素养、思想品德及才干影响着公文的写作。而古代士人走上仕途则需经过诸多的途径诸如征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