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阔的松辽平原上,活跃着这样一支石油钻井队伍。他们建队56年,累计向国家交井1848口,总进尺228万米,相当于钻透了257座珠穆朗玛峰。
他们永远站在中国石油钻井行业的前列
1960年代年钻井进尺破10万米,超过美国和俄罗斯的王牌钻井队,1980年代成为全国第一个钻井总进尺突破百万米、交井上千口的井队,2006年打出了第一口水平段取芯井,取芯长度336米,创中国油田历史新纪录;
他们提倡“绿色钻井”,每到一处打井,都要铺上防渗布,建上排污池,有效保护地表,改变了“打完一口井,三年不长草”的“老惯例”;
他们打出的油井,连续42年保持了无不合格纪录,安全工作实现“零事故、零损失、零伤亡”;
他们就是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铁人王进喜生前带过的队伍,被誉为“钢铁钻井队”,中国工业一面不倒的旗帜。
记者来到1205队钻井现场,远远就看到一座巨大的井架,横梁上悬挂的鲜红旗帜映衬在蓝天下显得格外醒目——钢铁1205队。
在钻井队的驻地中央,立有一块不锈钢宣传牌,10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耀眼夺目:“熔入一块铁,锻出特种钢。”
时间流淌了56年,打井设备已经从“手动挡”变成了“自动挡”,不过不管如何变化,“铁人”从没有离开过这支队伍。
像“铁人”一样战斗
1205队的队长已经传了19任,党支部书记传了28任。现任队长是胡志强,和他搭班子的书记是王志发,他卧室的墙上挂着“铁人”王进喜的照片。
“皮肤黝黑,满脸憨厚”,这是胡志强给大多数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胡志强习惯把“铁人”老队长的拼搏和奋斗总结为第一次创业,而把现在1205队的工作看作是二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铁人’是向自然挑战第二次创业,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无法在钻井竞争中迎接挑战。”胡志强对《商务周刊》说。
在1205队驻地的宣传栏里,有一张人们熟知的照片,王进喜穿着棉袄、带着腿伤奋勇跳入泥浆池,下方写着两行大字:“用铁人的思想建队,用铁人的品德铸魂”。
47年后的2007年8月,1205钻井队重现了当年的那个场景。在采油五厂一口井的施工中,由于含砂量过大,泥浆罐沉砂1米多深,黏稠的石粉和细砂混合在一起,一旦在罐口处凝固,极易造成井塌、井漏、卡钻等严重事故。这个时候,队员明建军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泥浆罐中。在他的带动下,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清理任务。
“铁人”的节约精神,也依然在今天的1205队很好的继承着。“丁小抠”,是1205队丁辉的绰号。作为1205队成本节余小组组长,他负责物资管理,队上谁想领个工具、螺丝,都得先经过他。丁辉发工具有个特点,就是论个发。井上一般用36个螺丝,他就给井上发36个,多一个都不给。平时没事的时候,丁辉爱在井场上转悠,看到废旧的螺丝、螺栓和棕绳,他就捡回来修好了留着再用。
“四变四不变”,是1205钻井队给自己立下的规矩形势任务变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政治责任感不变,技术装备变了,“人拉肩扛”的艰苦创业本色不变;管理模式变了,“服从命令、步调一致”的军事化作风不变;生产环境变了,克服困难的劲头不变。
“在我们1205队每一任扛旗人的心里,都有两把责任的尺子,一把叫‘本色’,量一量优良传统丢没丢一把叫‘成长’,量一量为队旗增添了多少光彩。”胡志强说。
目前1205钻井队70名职工的平均年龄29岁,他们大都有大专以上文凭,还有20人有本科学历。这些80后的大学生能踏踏实实做钻井工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年29岁的赵明涛,是200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1205队的。进队时是三伏天,穿一身工装,不干活都是一身汗,他长了满身的痱子,奇痒无比,好容易睡着,还要半夜爬起来上零点的班。赵明涛内心有些动摇。不过两件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一次井台大拆搬,正赶上下大雨,在泥泞的井场上,队友们拖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绳套,冒着大雨爬上爬下挂拖车,吊设备。
赵明涛向《商务周刊》回忆当时的震撼:“1205队个个都是铁铮铮的汉子,能在这样的团队,再苦再累也值得!”
没过几天,赵明涛生病了,队长、书记都过来照顾他。正是这种家的氛围让赵明涛留了下来。艰苦的钻井生涯让许多年轻人和赵明涛一样,炼成了刚毅的性格。
让“铁人”走得更远
让1205队走出去,这不仅是“铁人”等老一代石油人的期望,也是现代大庆人的愿望。
1205钻井队的装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2000年以来,1205钻井队实现了从ZJ15到ZJ30DB钻机的四次转型,首创ZJ15/900DB钻机打出井底水平位移532米的丛式定向井新纪录。
2006年8月,1205钻井队承担了大庆油田第一口长水平段取芯井施工任务,这口井水平段长497米,取芯段总长336米。在水平段里连续长井段取芯被同行称为地下“穿针引线”,为攻克难关,1205钻井队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严密组织施工。为使井限轨迹不偏离设计,从660米开始,每打一个单根,就对井眼轨迹进行一次计算、预测,虽然工作量相当于普通井的27倍,但他们仍然坚持标准施工,保证道道工序环环相扣,提前20天完成施工任务,取得了总收获率99.1%的高指标。这不仅填补了大庆油田水平井长井段取芯的空白,而且取芯长度创出了全国纪录,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1205钻井队也开始引入先进管理,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1205钻井队建立了ISO9002质量体系和HSE管理标准,加强施工全过程控制。他们借鉴国际安全管理STOP卡隐患识别系统,建立了“安全隐患识别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安全意识,要求职工对身边容易忽视的不安全因素,随时记录在卡片上,提出相应预防措施,队里根据收集整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措施及时进行整改。对发现安全隐患的职工,进行表扬和奖励,树立人人讲安全、人人监督安全的意识,实现了“零事故、零损失、零伤亡”。2003年,1205钻井队通过了HSE和IADC认证,拿到了进军国际钻井市场的“通行证”,2004年,他们又被评为“绿色作业示范队”。
2005年3月10日,1205钻井队34名职工走进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的学堂,进行为期4个月的封闭培训,他们全部取得了赴海外施工的语言资格证等资质证书。其中有5人以600分的优秀成绩,通过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举行的托福考试。项目经理、工程师等关键岗位人员都能用英语熟练交流,职工人人都能用英语对话。2006年,“铁人队”打入了苏丹市场,实现了铁人“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夙愿。
他们永远站在中国石油钻井行业的前列
1960年代年钻井进尺破10万米,超过美国和俄罗斯的王牌钻井队,1980年代成为全国第一个钻井总进尺突破百万米、交井上千口的井队,2006年打出了第一口水平段取芯井,取芯长度336米,创中国油田历史新纪录;
他们提倡“绿色钻井”,每到一处打井,都要铺上防渗布,建上排污池,有效保护地表,改变了“打完一口井,三年不长草”的“老惯例”;
他们打出的油井,连续42年保持了无不合格纪录,安全工作实现“零事故、零损失、零伤亡”;
他们就是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铁人王进喜生前带过的队伍,被誉为“钢铁钻井队”,中国工业一面不倒的旗帜。
记者来到1205队钻井现场,远远就看到一座巨大的井架,横梁上悬挂的鲜红旗帜映衬在蓝天下显得格外醒目——钢铁1205队。
在钻井队的驻地中央,立有一块不锈钢宣传牌,10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耀眼夺目:“熔入一块铁,锻出特种钢。”
时间流淌了56年,打井设备已经从“手动挡”变成了“自动挡”,不过不管如何变化,“铁人”从没有离开过这支队伍。
像“铁人”一样战斗
1205队的队长已经传了19任,党支部书记传了28任。现任队长是胡志强,和他搭班子的书记是王志发,他卧室的墙上挂着“铁人”王进喜的照片。
“皮肤黝黑,满脸憨厚”,这是胡志强给大多数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胡志强习惯把“铁人”老队长的拼搏和奋斗总结为第一次创业,而把现在1205队的工作看作是二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铁人’是向自然挑战第二次创业,没有先进的技术,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无法在钻井竞争中迎接挑战。”胡志强对《商务周刊》说。
在1205队驻地的宣传栏里,有一张人们熟知的照片,王进喜穿着棉袄、带着腿伤奋勇跳入泥浆池,下方写着两行大字:“用铁人的思想建队,用铁人的品德铸魂”。
47年后的2007年8月,1205钻井队重现了当年的那个场景。在采油五厂一口井的施工中,由于含砂量过大,泥浆罐沉砂1米多深,黏稠的石粉和细砂混合在一起,一旦在罐口处凝固,极易造成井塌、井漏、卡钻等严重事故。这个时候,队员明建军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泥浆罐中。在他的带动下,仅用3个小时就完成了清理任务。
“铁人”的节约精神,也依然在今天的1205队很好的继承着。“丁小抠”,是1205队丁辉的绰号。作为1205队成本节余小组组长,他负责物资管理,队上谁想领个工具、螺丝,都得先经过他。丁辉发工具有个特点,就是论个发。井上一般用36个螺丝,他就给井上发36个,多一个都不给。平时没事的时候,丁辉爱在井场上转悠,看到废旧的螺丝、螺栓和棕绳,他就捡回来修好了留着再用。
“四变四不变”,是1205钻井队给自己立下的规矩形势任务变了,“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政治责任感不变,技术装备变了,“人拉肩扛”的艰苦创业本色不变;管理模式变了,“服从命令、步调一致”的军事化作风不变;生产环境变了,克服困难的劲头不变。
“在我们1205队每一任扛旗人的心里,都有两把责任的尺子,一把叫‘本色’,量一量优良传统丢没丢一把叫‘成长’,量一量为队旗增添了多少光彩。”胡志强说。
目前1205钻井队70名职工的平均年龄29岁,他们大都有大专以上文凭,还有20人有本科学历。这些80后的大学生能踏踏实实做钻井工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年29岁的赵明涛,是200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1205队的。进队时是三伏天,穿一身工装,不干活都是一身汗,他长了满身的痱子,奇痒无比,好容易睡着,还要半夜爬起来上零点的班。赵明涛内心有些动摇。不过两件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一次井台大拆搬,正赶上下大雨,在泥泞的井场上,队友们拖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绳套,冒着大雨爬上爬下挂拖车,吊设备。
赵明涛向《商务周刊》回忆当时的震撼:“1205队个个都是铁铮铮的汉子,能在这样的团队,再苦再累也值得!”
没过几天,赵明涛生病了,队长、书记都过来照顾他。正是这种家的氛围让赵明涛留了下来。艰苦的钻井生涯让许多年轻人和赵明涛一样,炼成了刚毅的性格。
让“铁人”走得更远
让1205队走出去,这不仅是“铁人”等老一代石油人的期望,也是现代大庆人的愿望。
1205钻井队的装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2000年以来,1205钻井队实现了从ZJ15到ZJ30DB钻机的四次转型,首创ZJ15/900DB钻机打出井底水平位移532米的丛式定向井新纪录。
2006年8月,1205钻井队承担了大庆油田第一口长水平段取芯井施工任务,这口井水平段长497米,取芯段总长336米。在水平段里连续长井段取芯被同行称为地下“穿针引线”,为攻克难关,1205钻井队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严密组织施工。为使井限轨迹不偏离设计,从660米开始,每打一个单根,就对井眼轨迹进行一次计算、预测,虽然工作量相当于普通井的27倍,但他们仍然坚持标准施工,保证道道工序环环相扣,提前20天完成施工任务,取得了总收获率99.1%的高指标。这不仅填补了大庆油田水平井长井段取芯的空白,而且取芯长度创出了全国纪录,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1205钻井队也开始引入先进管理,在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1205钻井队建立了ISO9002质量体系和HSE管理标准,加强施工全过程控制。他们借鉴国际安全管理STOP卡隐患识别系统,建立了“安全隐患识别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安全意识,要求职工对身边容易忽视的不安全因素,随时记录在卡片上,提出相应预防措施,队里根据收集整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措施及时进行整改。对发现安全隐患的职工,进行表扬和奖励,树立人人讲安全、人人监督安全的意识,实现了“零事故、零损失、零伤亡”。2003年,1205钻井队通过了HSE和IADC认证,拿到了进军国际钻井市场的“通行证”,2004年,他们又被评为“绿色作业示范队”。
2005年3月10日,1205钻井队34名职工走进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的学堂,进行为期4个月的封闭培训,他们全部取得了赴海外施工的语言资格证等资质证书。其中有5人以600分的优秀成绩,通过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举行的托福考试。项目经理、工程师等关键岗位人员都能用英语熟练交流,职工人人都能用英语对话。2006年,“铁人队”打入了苏丹市场,实现了铁人“把井打到国外去”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