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护理专业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为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护理专业应注重对护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同时增加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投入,拓宽护生就业渠道,并为护生在校取得"双证"提供条件。
【关键词】 护理课程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167-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为适应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势,坚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突出护理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进一步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加快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步划,我校对护理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课程改革的设想及做法
1.1 课程体系结构调整
我校聘请校外专家、组织各教研室主任及资深教师对护理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研讨,改变了传统的护理专业课程基本模式,调整课程体系结构,适应现代护理发展趋势。课程的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的。使课程体系的改革满足“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核心”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护理人才为目标。
1.1.1 增加人文学科课程
针对中等职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专业应用学科的特点。积极推行护理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对传统教学计划“三段式”即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课程进行了整合,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减少自然科学课程比例,增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学科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真正结合起来,突出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具有人文及社会关怀理念的护理人才,为此,我校特率先开办了《人际沟通与护理语言》、《礼仪》、《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情景语言能力及沟通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
1.1.2 课程设置加强护了护理专业课及实践技能操作
护理各科教学强调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和能力培养,进一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在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与调整过程中,始终突出课程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开展护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大了对实习环节的考核与监控,积极推行并逐步完善了护理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办法。对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及各临床专科护理学的技能训练,制定了科学规范、操作简单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对学生逐个逐项地进行训练和考核,其考核成绩作为推荐学生实习、就业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在实习期间有系统、完整、操作性强的实习大纲和出科考试方案,把技能考试作为毕业考试科目之一,形成一整套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了“顶岗实习”的目标,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 护理教学内容和执业护士考试内容紧密联系
要求护理专业课教师以执业岗位要求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贯穿护士执业考试的内容、要求、目标、重点及动态。课程设置上把护士执业考试重点涉及的科目作为教学重点科目,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强化应聘硬件。
1.2 加强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改革
为实施新的教学体系提供保障,我校重视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三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积极推行教学管理改革,加大专业学科教研室工作力度。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教学观摩示范制度、教学考核评比制度、实验教学核查、报告制度等;制订了中青年教师岗位培训计划,本着“培养、提高、稳定、引进”的原则,通过同等学历研究生班、脱产学习、临床进修等多种途径,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学习。提升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优化学科结构,建立教学研究、科研申报、发表论文等鼓励政策。根据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结合科研课题,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养;重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积极引进护理专业本科学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使各主干课程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与学历结构上基本趋向合理。
1.3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更新,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生动、直观和易于接受,护理专业已完成了《内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改变了过去 “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简单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 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意见及建议
2.1 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职业能力
中等卫生职教育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其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职业能力这一主题,注重实用性,以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2 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加大核心课程改革的力度,探索以“宽基础,活模块”方式构建课程体系。所谓“宽基础”,就是依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方法设置课程,不针对某一专业岗位,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注意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和相关职业中转岗的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活模块”,即所设计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术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从业能力的强化,并通过“证书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中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基础性、应用性”,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以“综合、应用”为原则,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护理专业特色。要配合实践教学,形成以相关学科群建立的浓缩性课程、复合型医学课程、医学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彻底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建立具有鲜明现代化护理特色的课程体系,并逐步在师资、教材、设备等方面做好配套准备。
2.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设置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主线,增加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 护理课程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167-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为适应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势,坚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突出护理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进一步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加快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步划,我校对护理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课程改革的设想及做法
1.1 课程体系结构调整
我校聘请校外专家、组织各教研室主任及资深教师对护理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研讨,改变了传统的护理专业课程基本模式,调整课程体系结构,适应现代护理发展趋势。课程的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的。使课程体系的改革满足“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核心”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护理人才为目标。
1.1.1 增加人文学科课程
针对中等职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专业应用学科的特点。积极推行护理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对传统教学计划“三段式”即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课程进行了整合,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减少自然科学课程比例,增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学科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真正结合起来,突出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具有人文及社会关怀理念的护理人才,为此,我校特率先开办了《人际沟通与护理语言》、《礼仪》、《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情景语言能力及沟通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
1.1.2 课程设置加强护了护理专业课及实践技能操作
护理各科教学强调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和能力培养,进一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在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与调整过程中,始终突出课程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开展护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大了对实习环节的考核与监控,积极推行并逐步完善了护理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办法。对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及各临床专科护理学的技能训练,制定了科学规范、操作简单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对学生逐个逐项地进行训练和考核,其考核成绩作为推荐学生实习、就业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在实习期间有系统、完整、操作性强的实习大纲和出科考试方案,把技能考试作为毕业考试科目之一,形成一整套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了“顶岗实习”的目标,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 护理教学内容和执业护士考试内容紧密联系
要求护理专业课教师以执业岗位要求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贯穿护士执业考试的内容、要求、目标、重点及动态。课程设置上把护士执业考试重点涉及的科目作为教学重点科目,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强化应聘硬件。
1.2 加强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改革
为实施新的教学体系提供保障,我校重视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三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积极推行教学管理改革,加大专业学科教研室工作力度。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教学观摩示范制度、教学考核评比制度、实验教学核查、报告制度等;制订了中青年教师岗位培训计划,本着“培养、提高、稳定、引进”的原则,通过同等学历研究生班、脱产学习、临床进修等多种途径,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学习。提升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优化学科结构,建立教学研究、科研申报、发表论文等鼓励政策。根据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结合科研课题,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养;重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积极引进护理专业本科学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使各主干课程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与学历结构上基本趋向合理。
1.3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更新,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生动、直观和易于接受,护理专业已完成了《内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改变了过去 “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简单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 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意见及建议
2.1 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职业能力
中等卫生职教育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其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职业能力这一主题,注重实用性,以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2 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加大核心课程改革的力度,探索以“宽基础,活模块”方式构建课程体系。所谓“宽基础”,就是依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方法设置课程,不针对某一专业岗位,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注意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和相关职业中转岗的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活模块”,即所设计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术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从业能力的强化,并通过“证书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中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基础性、应用性”,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以“综合、应用”为原则,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护理专业特色。要配合实践教学,形成以相关学科群建立的浓缩性课程、复合型医学课程、医学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彻底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建立具有鲜明现代化护理特色的课程体系,并逐步在师资、教材、设备等方面做好配套准备。
2.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设置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主线,增加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