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zhich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护理专业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为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护理专业应注重对护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同时增加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投入,拓宽护生就业渠道,并为护生在校取得"双证"提供条件。
   【关键词】 护理课程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167-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为适应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势,坚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突出护理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进一步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加快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步划,我校对护理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课程改革的设想及做法
  1.1 课程体系结构调整
  我校聘请校外专家、组织各教研室主任及资深教师对护理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研讨,改变了传统的护理专业课程基本模式,调整课程体系结构,适应现代护理发展趋势。课程的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的。使课程体系的改革满足“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素质为核心”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护理人才为目标。
  1.1.1 增加人文学科课程
  针对中等职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专业应用学科的特点。积极推行护理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对传统教学计划“三段式”即文化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课程进行了整合,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减少自然科学课程比例,增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学科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真正结合起来,突出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具有人文及社会关怀理念的护理人才,为此,我校特率先开办了《人际沟通与护理语言》、《礼仪》、《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情景语言能力及沟通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
  1.1.2 课程设置加强护了护理专业课及实践技能操作
  护理各科教学强调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和能力培养,进一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在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与调整过程中,始终突出课程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开展护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大了对实习环节的考核与监控,积极推行并逐步完善了护理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办法。对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及各临床专科护理学的技能训练,制定了科学规范、操作简单的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对学生逐个逐项地进行训练和考核,其考核成绩作为推荐学生实习、就业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在实习期间有系统、完整、操作性强的实习大纲和出科考试方案,把技能考试作为毕业考试科目之一,形成一整套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了“顶岗实习”的目标,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 护理教学内容和执业护士考试内容紧密联系
  要求护理专业课教师以执业岗位要求为依据,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贯穿护士执业考试的内容、要求、目标、重点及动态。课程设置上把护士执业考试重点涉及的科目作为教学重点科目,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强化应聘硬件。
  1.2  加强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改革
  为实施新的教学体系提供保障,我校重视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三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积极推行教学管理改革,加大专业学科教研室工作力度。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教学观摩示范制度、教学考核评比制度、实验教学核查、报告制度等;制订了中青年教师岗位培训计划,本着“培养、提高、稳定、引进”的原则,通过同等学历研究生班、脱产学习、临床进修等多种途径,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学习。提升中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优化学科结构,建立教学研究、科研申报、发表论文等鼓励政策。根据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结合科研课题,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养;重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积极引进护理专业本科学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使各主干课程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与学历结构上基本趋向合理。
  1.3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更新,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生动、直观和易于接受,护理专业已完成了《内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改变了过去 “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简单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 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意见及建议
  2.1 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职业能力
  中等卫生职教育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其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职业能力这一主题,注重实用性,以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2 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加大核心课程改革的力度,探索以“宽基础,活模块”方式构建课程体系。所谓“宽基础”,就是依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方法设置课程,不针对某一专业岗位,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注意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和相关职业中转岗的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活模块”,即所设计的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术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从业能力的强化,并通过“证书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中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基础性、应用性”,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以“综合、应用”为原则,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护理专业特色。要配合实践教学,形成以相关学科群建立的浓缩性课程、复合型医学课程、医学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彻底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建立具有鲜明现代化护理特色的课程体系,并逐步在师资、教材、设备等方面做好配套准备。
  2.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设置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主线,增加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临床诊断手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脑梗死后患者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而腔隙性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腔隙性脑梗死后的认知功能变化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腔隙性脑梗死定义、认知功能障碍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与不同认知功能障的关系及腔隙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发病
【正】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主体(筹资者、投资者、管理者、中
【正】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
【摘 要】 目的:对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间37例白血病患者,根据所有患者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护理内容,并调查、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状况。结果:护理前治疗依从性有效率为67.6%,护理后为94.6%,前后比较P<0.05。满意人数26例,一般者9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4.6%。结论:有效的护理程序能够改善患者消积的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摘 要】 目的 探析采用丹参注射液与利尿剂联合用药的方式对肝腹水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肝腹水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利尿剂治疗,观察组给予丹参注射液与利尿剂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12%,优于对照组的68.63%,差异具有统计
【正】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资源,搜集、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灵感,在"我要学"、"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