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的关节镜下分型和处理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提出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的关节镜下分型,并评估关节镜下缝合钩全内缝合治疗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10月因外侧半月板腘肌腱区损伤接受关节镜手术的患者146例,不包括盘状半月板患者,其中男性81例,女性65例,年龄19~44岁,平均(34.7±3.7)岁。左膝54例,右膝92例。合并有前交叉韧带损伤107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9例,内侧半月板损伤48例。术前Lysholm评分(57.7±9.2)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
其他文献
“平衡阻断”疗法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冯利主任,以阴阳平衡概念为理论核心,结合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规律,创制的特色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体系。专利处方益肾骨康方是“平衡阻断”疗法的核心方剂,经多年临床及基础实验检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丰富的研究价值。拟结合中医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理论认识,探讨以益肾骨康方为代表的“平衡阻断”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理论依据,为临床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提供支持。
目的: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在行使功能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接受种植治疗并且负重已达到5年的后牙区种植治疗患者,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以及修复体的情况(包括修复体完整性、松动情况、螺丝孔封闭材料存留状况、修复体固位螺丝及修复基台的松动或折断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15例患者,平均年龄48.6岁(27~71岁),共植入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21枚(其中上颌126枚、下颌195枚)。9枚种植体在回访期
“症”是“證”的俗字,用以代指“證”中有关疾病的义项。欲考察其产生、发展的具体时期,当依据古籍的刊刻年代而非成书年代。元以前刻本中未见“症”字,“症”字诞生的时间下限大约在元末,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症”字始多见于版刻,万历以降“症”字开始大量替代“證”,逐渐成为表示“病症”这一义项时的主要用字。其产生、发展、普及与词义分化的需要、文人刻书的风尚、医学丛书的刊行、戏曲小说的繁荣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清代至民国“症”仍与“證”混用,而今“症”字表“症状”之义,主要是在西医学影响下,中医学欲昭示自身独特性的结果。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病,“郁、虚、滞、瘀”是基本病机。针对其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方法有限等问题,提出提高依从性是治愈RGERD的基础,心理、生活调摄应先于药物干预,针药并用可奏最大疗效。针药治疗从解郁调神、健脾补虚、通腑导滞、化瘀通络来阐释治疗思路。
目的:利用锥形束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上颌前牙唇侧中央嵴顶上牙龈(supraosseous gingiva,SOG)的三维形态及相关解剖结构。方法:选取25名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共计150颗上颌前牙纳入研究,受试者男性11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佩戴含有显影剂的硅橡胶印模拍摄软组织间接显影CBCT。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分析唇侧中央嵴顶上牙龈的形态,包括SOG高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
目的:探讨MLL-AF6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1例初治MLL-AF6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复习文献,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36岁,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FAB分型(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 systems)M56例,M45例。起病症状为牙龈肿痛6例,发热5例,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55.5×10
刘铁军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40余载,善用“下法”治疗脾胃病,且疗效显著,在“下法”的基础上,对于萎缩性胃炎,刘老提出“毒损胃络”理论,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为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同时外邪侵袭,毒损胃络,加之肝气郁结,日久郁而成瘀,运用中医药临床辨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319例,将刘铁军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药加以总结,指导临床潜方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从众多医籍中广泛参考吸收针灸学之论述,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而成,从针灸治疗、针药配合等多方面对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治疗进行论证。目前,针灸治疗小便异常的机制尚未探析完全,因此,整理《针灸大成》中与小便异常相关的条文论述,探析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针刺规律,为临床诊治小便异常提供了理论依据及诊疗思路。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右心室心肌被纤维和脂肪组织替代为病理特征,约50%的患者双心室受累[1]。西方人群该病患病率约为1/5000~1/1000,临床比较少见。在该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出现心律失常、右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以及全心衰竭等临床表现,是35岁以下人群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重要原因之一[2]。该病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特征
在《救急选方》的上卷第11门的搅肠沙门按语中讲到丹波元简认为,搅肠沙与干霍乱不同,并非同一种病,并指出搅肠沙最早出现于《世医得效方》,通过查阅《世医得效方》以后,不同医家的医籍中关于搅肠沙和干霍乱的记载,发现不同医家对干霍乱和搅肠沙的观点不同。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医籍中是否表明作者观点,是否分开记载及搅肠沙和干霍乱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法,发现搅肠沙和干霍乱,在病因病机、证候和治法上不尽相同。急症治标的治疗方法更像是中医理论中的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