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2月21日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总理的亲切握手震撼了世界。从此,中国人民记住了这个打开友好之门的美国总统。就在无数的人对这位总统集聚目光的时候,这位总统的政治生涯却走到了尽头。1974年8月8日,理查德·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水门事件”成了尼克松此生最大的遗憾。
5名可疑的男子
1972年6月18日凌晨,美国民主党在总部水门大厦抓到五个戴着医用外科手套、形迹可疑的男子,在他们的身上搜出了照相机、电子侦察设备还有一些窃听装置。
距离总统任满还有不到半年时间,这样一个非常时期,被查出“自己人”在他对手的地盘安装窃听器……如果民主党抓住水门事件追查下去,他不但连任无望,而且马上就会名声扫地,有可能立即下台……
总统的担忧
正在佛罗里达州比斯坎岛度假的尼克松,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返回了华盛顿。召开内部会议,并让中央情报局的一位高级官员授权给联邦调查局代理局长打电话,请他“别管这件事”。事实上这两个局之间,早有互不干涉对方秘密行动的协议。
潜入水门大厦的五个人以及另外两名高官,被指控有盗窃和安装窃听器的行为,被判入狱。总统在电视讲话中慷慨陈词,表示他将尽职权所能,确保有罪之人受到审判。
由于受到指控的七个人与尼克松的关系不同寻常,引起了包括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克文在内的许多人的怀疑,他们认为尼克松有所隐瞒。麦克文把水门事件作为他获胜的筹码,指控尼克松为了窃听竞选对手的备战情况,以便采取对策,确保自己连任总统。于是授权自己的部下,在竞争对手民主党的总部内安插窃听装置。
应 对
尽管白宫利用其执政的权力进行掩盖和阻挠,检察机关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仍在进行。当人们从报纸上得知水门事件中,被捕的麦科德实际上是尼克松的的安全顾问,其余 4人很可能是受雇于“总统连任委员会”的特工人员时,水门事件很快变成了新闻界热炒、全国关注的爆炸性新闻。
时任尼克松竞选连任委员会主席的米切尔,不得不向新闻界声明:“在水门大厦被捕的那些人的行为,纯属他们的个人行为,与本委员会毫无关系。”
麦克文显然不是尼克松的对手。在中学时代就以擅长演讲和辩论著称的尼克松,巧妙地将对手指责他的腐败,变成了攻击美国制度的腐败。尽管有水门事件的阴影缠绕,尼克松争取连任的竞选依然搞得有声有色。尼克松当政期间,已经为美国打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几扇“和平之门”。 尽管水门事件的许多事实已经揭露,但美国选民们似乎对此并不太在意,他们更看重尼克松政府的政绩。
11月7日,尼克松以61%的选民票和520张选举人票在竞选中获胜,而麦克文只获得34%的选民票和17张选举人票。这是在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上少有的以如此悬殊的票数决出胜负的一次。
尼克松满面春风,走马上任,开始了新的一届总统任期。
总统连任竞选委员会成员个个喜形于色,他们似乎忘记了还有“难兄难弟”,因水门事件正在失去自由的监狱里接受审讯。
麻烦缠身
正当尼克松和助手们弹冠相庆、得意忘形的时候,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门事件还有隐情。民主党占优势的国会,决定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总统竞选活动进行彻底调查。
尼克松决定让迪安当替罪羊。但是迪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他不甘心束手就擒。在得知他的罪行可判四十年徒刑时,他主动向检察官做了三小时的交待和揭露,想将功赎罪,换取赦免。
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并为窃听活动辩护,说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从罗斯福总统时开始,每一个总统都这么干。他企图再次利用美国人民对他的信任来蒙混过关。
不幸的是,一枚更大的定时炸弹爆炸了。水门事件委员会掌握了一个新的情况:尼克松从1971年年初起,为了记录与手下的谈话和电话内容,曾下令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系统。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并将事情闹到上诉法院。
不料,在经过三星期的考虑后,多数法官认为总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必须交出录音带和文件资料。
爆发的民意
尼克松恼羞成怒,下令免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美国各电视网立即中断正常节目,向美国公众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
公众的反应就像火山一样开始喷发,抗议电报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连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则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在民意的推动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于是,尼克松上交了一盘“处理”过的录音带。
无奈的选择
新任命的特别检察官在这些内容残缺不全的录音带中找到了新证据:录音带录有1972年6月20日于旧行政大楼的一段录音,记录了尼克松与其幕僚官海德曼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尼克松究竟是否知道民主党位于水门大厦的总部被“非法闯入”这一事件。谈话中出现了一段18分钟半的空白。同年稍后,又传出了录音内容被洗掉的消息,这样立刻导致尼克松信誉受损。
“水门事件”东窗事发后,伍兹小姐坚持说她是无意当中“抹”掉录音带内容的。当时她正在录音,电话铃响起。而她认为自己必定是按错了按钮,意外地启动录音,覆盖了原有的对话。但是专家们分析的结果显示,录音带曾至少五次,甚至可能多至九次被抹去,显然是故意抹去的。
联邦调查局原副局长费尔特,他时刻处于担心泄密会带来的种种危机的惊恐中,却没有朋友可以分担。他经过痛苦的挣扎后,将真相公之于众。他通过《华盛顿邮报》,不断地对当时有关“水门事件”调查的错误或正确的报道作评论。指责白宫卷入“水门事件”并试图掩盖真相。报道轰动了全美,它抖出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政治腐败,整个美国像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愤。尼克松总统面临着被弹劾的局面。终于在1974年8月,提出了辞职,这场风波才算得到了暂时的平息。
背后链接:
舆论的催化剂——神秘的“深喉”
民意在一个强调民主的国家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人们之所以那么快的了解“水门事件”,和一直追踪着“水门事件”事态发展的《华盛顿邮报》连续发出的报道密切相关。记者根据神秘“线人”提供的线索,快而翔实地向民众告知了事态的进展,迫使尼克松政府任命独立检察官调查此案,一直到真相大白。
然而至始至终,《华盛顿邮报》都拒绝透露告密者的身份,总编辑西蒙斯用了“深喉”这个词作为告密者的化名。从此,“深喉”成为匿名消息来源的代名词。“深喉”的真正身份也成为美国政治和新闻界最大的悬案之一。
“深喉”是谁?这个谜团一直困惑着人们。
当人们都以为无法在“深喉”有生之年目睹他的风采之时,2005年5月31日,美国《名利场》杂志揭开了这个惊天谜团,登上了全世界媒体的头版头条。
美国联邦调查局原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承认自己就是“深喉”!几个小时之后,《华盛顿邮报》撰写“水门事件”相关系列文章的记者和前行政编辑本杰明证实,现年92岁的马克·费尔特的确就是“深喉”。
1970年初,57岁的费尔特担任联邦调查局副局长。1972年6月,“水门事件”曝光后,费尔特担任了事件调查组组长。费尔特为此事,秘密调查了86位白宫工作人员和总统选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
从事发起,白宫从一开始就试图阻挠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认是联邦调查局“良心发现”的费尔特决定充当泄密的“深喉”。他通过《华盛顿邮报》,不断地对当时有关“水门事件”调查的错误或正确的报道作评论。《华盛顿邮报》连续发文指责白宫卷入“水门事件”并试图掩盖真相。报道轰动了全美,它不仅抖出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政治腐败,也最终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
但是,《华盛顿邮报》两名因“水门事件”而名噪一时的记者也曾提到:“深喉”一直生活在孤独与恐惧之中,他时刻处于担心泄密会带来种种危机的惊恐中,却没有朋友可以分担他的痛苦。
如今,“深喉”身份公开后,争议又在媒体和公众中展开了,并不乏浓浓的火药味。
尼克松的前助理们宣称:“作为一位政府高级雇员,费尔特是一个不光彩的人!”
而美国民众中却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他确实背叛了总统,但他做了对美国人民忠诚的事情。
5名可疑的男子
1972年6月18日凌晨,美国民主党在总部水门大厦抓到五个戴着医用外科手套、形迹可疑的男子,在他们的身上搜出了照相机、电子侦察设备还有一些窃听装置。
距离总统任满还有不到半年时间,这样一个非常时期,被查出“自己人”在他对手的地盘安装窃听器……如果民主党抓住水门事件追查下去,他不但连任无望,而且马上就会名声扫地,有可能立即下台……
总统的担忧
正在佛罗里达州比斯坎岛度假的尼克松,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返回了华盛顿。召开内部会议,并让中央情报局的一位高级官员授权给联邦调查局代理局长打电话,请他“别管这件事”。事实上这两个局之间,早有互不干涉对方秘密行动的协议。
潜入水门大厦的五个人以及另外两名高官,被指控有盗窃和安装窃听器的行为,被判入狱。总统在电视讲话中慷慨陈词,表示他将尽职权所能,确保有罪之人受到审判。
由于受到指控的七个人与尼克松的关系不同寻常,引起了包括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克文在内的许多人的怀疑,他们认为尼克松有所隐瞒。麦克文把水门事件作为他获胜的筹码,指控尼克松为了窃听竞选对手的备战情况,以便采取对策,确保自己连任总统。于是授权自己的部下,在竞争对手民主党的总部内安插窃听装置。
应 对
尽管白宫利用其执政的权力进行掩盖和阻挠,检察机关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仍在进行。当人们从报纸上得知水门事件中,被捕的麦科德实际上是尼克松的的安全顾问,其余 4人很可能是受雇于“总统连任委员会”的特工人员时,水门事件很快变成了新闻界热炒、全国关注的爆炸性新闻。
时任尼克松竞选连任委员会主席的米切尔,不得不向新闻界声明:“在水门大厦被捕的那些人的行为,纯属他们的个人行为,与本委员会毫无关系。”
麦克文显然不是尼克松的对手。在中学时代就以擅长演讲和辩论著称的尼克松,巧妙地将对手指责他的腐败,变成了攻击美国制度的腐败。尽管有水门事件的阴影缠绕,尼克松争取连任的竞选依然搞得有声有色。尼克松当政期间,已经为美国打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几扇“和平之门”。 尽管水门事件的许多事实已经揭露,但美国选民们似乎对此并不太在意,他们更看重尼克松政府的政绩。
11月7日,尼克松以61%的选民票和520张选举人票在竞选中获胜,而麦克文只获得34%的选民票和17张选举人票。这是在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上少有的以如此悬殊的票数决出胜负的一次。
尼克松满面春风,走马上任,开始了新的一届总统任期。
总统连任竞选委员会成员个个喜形于色,他们似乎忘记了还有“难兄难弟”,因水门事件正在失去自由的监狱里接受审讯。
麻烦缠身
正当尼克松和助手们弹冠相庆、得意忘形的时候,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门事件还有隐情。民主党占优势的国会,决定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总统竞选活动进行彻底调查。
尼克松决定让迪安当替罪羊。但是迪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他不甘心束手就擒。在得知他的罪行可判四十年徒刑时,他主动向检察官做了三小时的交待和揭露,想将功赎罪,换取赦免。
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并为窃听活动辩护,说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从罗斯福总统时开始,每一个总统都这么干。他企图再次利用美国人民对他的信任来蒙混过关。
不幸的是,一枚更大的定时炸弹爆炸了。水门事件委员会掌握了一个新的情况:尼克松从1971年年初起,为了记录与手下的谈话和电话内容,曾下令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系统。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并将事情闹到上诉法院。
不料,在经过三星期的考虑后,多数法官认为总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必须交出录音带和文件资料。
爆发的民意
尼克松恼羞成怒,下令免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美国各电视网立即中断正常节目,向美国公众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
公众的反应就像火山一样开始喷发,抗议电报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连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则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在民意的推动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于是,尼克松上交了一盘“处理”过的录音带。
无奈的选择
新任命的特别检察官在这些内容残缺不全的录音带中找到了新证据:录音带录有1972年6月20日于旧行政大楼的一段录音,记录了尼克松与其幕僚官海德曼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尼克松究竟是否知道民主党位于水门大厦的总部被“非法闯入”这一事件。谈话中出现了一段18分钟半的空白。同年稍后,又传出了录音内容被洗掉的消息,这样立刻导致尼克松信誉受损。
“水门事件”东窗事发后,伍兹小姐坚持说她是无意当中“抹”掉录音带内容的。当时她正在录音,电话铃响起。而她认为自己必定是按错了按钮,意外地启动录音,覆盖了原有的对话。但是专家们分析的结果显示,录音带曾至少五次,甚至可能多至九次被抹去,显然是故意抹去的。
联邦调查局原副局长费尔特,他时刻处于担心泄密会带来的种种危机的惊恐中,却没有朋友可以分担。他经过痛苦的挣扎后,将真相公之于众。他通过《华盛顿邮报》,不断地对当时有关“水门事件”调查的错误或正确的报道作评论。指责白宫卷入“水门事件”并试图掩盖真相。报道轰动了全美,它抖出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政治腐败,整个美国像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愤。尼克松总统面临着被弹劾的局面。终于在1974年8月,提出了辞职,这场风波才算得到了暂时的平息。
背后链接:
舆论的催化剂——神秘的“深喉”
民意在一个强调民主的国家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人们之所以那么快的了解“水门事件”,和一直追踪着“水门事件”事态发展的《华盛顿邮报》连续发出的报道密切相关。记者根据神秘“线人”提供的线索,快而翔实地向民众告知了事态的进展,迫使尼克松政府任命独立检察官调查此案,一直到真相大白。
然而至始至终,《华盛顿邮报》都拒绝透露告密者的身份,总编辑西蒙斯用了“深喉”这个词作为告密者的化名。从此,“深喉”成为匿名消息来源的代名词。“深喉”的真正身份也成为美国政治和新闻界最大的悬案之一。
“深喉”是谁?这个谜团一直困惑着人们。
当人们都以为无法在“深喉”有生之年目睹他的风采之时,2005年5月31日,美国《名利场》杂志揭开了这个惊天谜团,登上了全世界媒体的头版头条。
美国联邦调查局原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承认自己就是“深喉”!几个小时之后,《华盛顿邮报》撰写“水门事件”相关系列文章的记者和前行政编辑本杰明证实,现年92岁的马克·费尔特的确就是“深喉”。
1970年初,57岁的费尔特担任联邦调查局副局长。1972年6月,“水门事件”曝光后,费尔特担任了事件调查组组长。费尔特为此事,秘密调查了86位白宫工作人员和总统选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
从事发起,白宫从一开始就试图阻挠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认是联邦调查局“良心发现”的费尔特决定充当泄密的“深喉”。他通过《华盛顿邮报》,不断地对当时有关“水门事件”调查的错误或正确的报道作评论。《华盛顿邮报》连续发文指责白宫卷入“水门事件”并试图掩盖真相。报道轰动了全美,它不仅抖出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政治腐败,也最终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
但是,《华盛顿邮报》两名因“水门事件”而名噪一时的记者也曾提到:“深喉”一直生活在孤独与恐惧之中,他时刻处于担心泄密会带来种种危机的惊恐中,却没有朋友可以分担他的痛苦。
如今,“深喉”身份公开后,争议又在媒体和公众中展开了,并不乏浓浓的火药味。
尼克松的前助理们宣称:“作为一位政府高级雇员,费尔特是一个不光彩的人!”
而美国民众中却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他确实背叛了总统,但他做了对美国人民忠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