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音
小时候很羡慕智商高的人。为什么我不是爱因斯坦?为什么我的智商没有远远高过大部分人?天可怜见,我比我爸和我妈都更希望我是个神童。结果,我们三个人都失望。如今我一点都不羡慕智商高的人,只羡慕情商高的人。智商高不一定快乐,情商高多好啊,宠辱不惊,笑骂由人,人生的烦恼至少去掉一半。
作家张小娴谈情商的价值。
中国的教育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学者易中天批评现代教育。
DOTA(一款网络游戏)毁一生,网游穷三代,天天上自习,必成高富帅!
东北大学材料和冶金学院在校内挂出如此霸气的标语。
我坚持认为,医生收病人钱、老师收学生钱、阿姨收孩子钱和火葬场收死人钱是四大缺德收钱。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
有着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未来不是充满了恐惧,人们的心态才会趋于平和。
从1999年开始,日本生活调查公司每年都要对小学生们进行理想调查。最近一次调查显示,最希望成为体育选手的小学男生比例最高,占26.7%。在小学女生中,比例最高的是希望成为蛋糕店店员,占到了32.2%。有专家如此评论。
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叫聪明。许多人没有在愚蠢的河流里淹死,都是在聪明的河里淹死。真正的聪明是愚公移山。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本不存在才华这个词。重复的事情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
作家刘震云论聪明。
现象
在合肥一家商场,某品牌的一个纪念限量版毛绒玩具标价是2000元,一件儿童羽绒服标价是7200元。这家品牌的工作人员说,一个小孩子如果穿戴的羽绒服、裤子、围巾、袜子、手套、帽子都是他们家的产品,一身花费至少要2万元。除了奢侈童装之外,高档的婴儿床、床上用品价格也不菲。在一家知名的婴童睡眠用品品牌店内,婴儿床的标价高达12980元。手推车的价格也高得惊人,便宜的五六千元,最贵的高达14000元,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几个月的工资。
很多年轻的夫妇逛过这些儿童奢侈品店之后,纷纷摇头直呼“太贵了,吃不消”,但是工作人员表示说,虽然价格很高,但还是有一定的市场。不少客人会在换季和打折优惠活动时来买。另外有一些家长表示,现在许多父母购买儿童奢侈品时,抱有炫耀的消费心理,在互相攀比完房子、车子等奢侈消费品之后,越来越多富人开始在下一代消费品上较劲了。
(中国广播网)
变味儿的“家委会”
一位老师拿了一份她所在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名单给我,上面注有家长和学生姓名、家长委员会的职务、单位职务等内容。仔细看了这份名单,有三分之二是官员,且都是副处级以上官员,另外三分之一是老板。
据这位老师介绍,这些老板大多对本校有卓越贡献。所谓“卓越贡献”,就是给该校捐资、捐物不少。
我有一位同学,官至厅级,他女儿的学校曾经邀请他担任家长委员会的会长,他拒绝了。他说,家长委员会最好不要谁官大,担任的职务就大,也不应是谁给学校捐的钱多、物多谁就职务大,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导向作用。但学校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选了另一位官员去当会长。
其实,当今的家长委员会大多如此,成了官员和老板的“俱乐部”。一位校长也曾经跟我说,家长委员会的排名很费神,排名完全克隆官场那一套尊卑顺序,活脱脱是一个“官员联谊会”。这些人得罪不起,有些官员连孩子没有担任班干部,也打电话来干预。
不可否认,有权有钱的家长确实能为学校提供便利。但是如果成立家长委员会只是指望官员和老板家长为学校捐资捐物,学校收费由官员和老板家长来助阵,学校活动有官员和老板家长来捧场,学校出事有官员家长来保驾,那么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就容易产生比其他孩子优越的想法。
由于一些学校和老师对“官二代”、“富二代”的格外青睐,从而在学生中人为地形成了“贫富差别”、“官民差别”。比如有“富二代”指着教室里的空调对同学骄傲地说:“这是我家捐的!”同学们享受了他们家的空调,自然就有一种好似欠他什么的感觉。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体现平等自由的场所,官气、钱味弥漫的学校又怎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成立家长委员会是为了家长对学校教育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这个平台来行使集体教育参与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当今的家长委员会却适得其反,成了“权贵俱乐部”和“拼爹游戏场”。这样令人担忧的家长委员会,还不如不要。
(《长江日报》)
争鸣
做最好的自己
4月9日,江苏启东市汇龙中学3000多名师生举行升旗仪式。礼毕,在“如何树立远大理想”的主题演讲中,高二学生江成博完全跳开老师审阅过的演讲稿,以另一篇早已准备好的文章《做最好的自己》,抨击了当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合理。江成博同学的观点不一定全对,考虑得也未必周全、成熟,但一个身处应试压力下,并身披光环的学生能有这种勇气和想法已属难得。
让我们看看江成博那天到底讲了些什么。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我想说一段材料: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真是让人难以想象,这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
我再请问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我们父母的,或者说,我们大家坐在教室里承受着变味的教育带给我们的痛苦为的是什么?仅仅为了考一个好大学?为了一纸文凭?再然后呢?为了一个好工作?为了有好多好多钱?难道这些就是我们用整个青春作为代价所换来的?这不是生活,这仅仅只是生存!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即使付出了整个青春,也换不来这些庸俗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的悲哀,因为没有理想,别人这样,我们也就这样;因为没有理想,我们沉默,我们屈服,我们麻木。
同学们,我想我们可以醒来了,问问你自己,你喜欢什么,你想从事什么,而不是父母让我们喜欢什么,父母让我们从事什么。
同学们,我并非排斥学习,而是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学习,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就算是机器,也不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的机器。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然而有多少人明白这个?
同学们,不要再去倾听枯燥乏味的说教,也别试图去补救无望的过失,别在愚昧庸俗的事上浪费生命,那些是我们这个时代病态的目标和虚假的理想,去过你美妙的生活吧,去做最好的自己!
我鼓起了勇气,私自改变了原来要说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思考。
谢谢!我的讲话完了。
(《成都晚报》)
资讯
香港超六成家长
考虑让子女赴内地升学
香港教育局一项网上的调查发现,超过六成家长考虑让子女北上读大学,盼藉此增加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北京和上海是最受欢迎的升学地点。
323位网民接受了调查。在学科或专业的选择上,人文、商科和中医各有70多人。至于选择升学城市,四成八选北京,四成半选上海,而三成九选广东,选其余省或市的分别不超过25人。
熟悉内地高教的罗永祥指出:“内地本科教育相当好,美国三分之一博士研究生来自北大清华,香港许多大学教授的本科学位就是内地拿的。清华大学一年科研经费是36亿人民币,远高于全港八大资助大学的总和。”
(红网)
iPad成为儿童视力
第一杀手
一条题为“iPad成儿童视力第一杀手”的微博称:“4岁宝宝近视200度,小朋友视力从1.0降到0.5,眼科诊室外孩子排排坐……他们是‘iPad控’,切水果、读童话、看动画离不开iPad。他们遭遇了‘毒苹果’!”这条微博近期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
“以前我一回到家,宝宝一定会扑上来喊‘妈妈’,自从我买了iPad以后,下班回家的时候,女儿迎到门口来喊的是‘玩游戏’。”但不久蓉蓉妈便发现女儿的视力急剧下降。
南京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小宇,上学期末得了“三好学生”,喜出望外的小宇爸爸给孩子买了一台iPad作为奖励。整个寒假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抱着这个新鲜玩意儿,就连上厕所也要带着,成了一个标准的“iPad控”。临近开学时,小宇开始向妈妈念叨“眼睛疼”。到医院检查,小宇原先1.0的视力,一下降到了0.5。
“每年的寒暑假和小长假都是孩子视力下降最快的时期。”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乔彤说,因为数码电子产品有可以播放视频、玩游戏等功能,孩子经常会一个多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用眼时间过长,眼睛就会眨个不停。其实频繁眨眼就是眼睛过度疲劳的一种表现。”乔彤说,如果在儿童阶段养成了习惯性频繁眨眼,后天矫正起来则十分困难。“孩子的眼球发育到了十二三岁才会近似于成人,如果要最终发育稳定,则需要到18~20岁以后。建议家长不要给年龄较小的孩子接触iPad。一般家长们都告诉孩子,只能玩半小时,但往往是孩子和家长都很难做到,所以还不如从源头遏制。”
教育部查处非法颁发
“洋文凭”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对涉外办学广告的动态监管机制,对非法举办涉外办学活动、非法颁发境外学位证书及其他学业文凭的,要会同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及时依法查处。
(《工人日报》)
我国将建1000个大学生实践基地
教育部日前下文,决定开展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建设1000个实践基地。每个基地的投入经费不少于200万元。
(《京华时报》)
【编辑:陈彤】
小时候很羡慕智商高的人。为什么我不是爱因斯坦?为什么我的智商没有远远高过大部分人?天可怜见,我比我爸和我妈都更希望我是个神童。结果,我们三个人都失望。如今我一点都不羡慕智商高的人,只羡慕情商高的人。智商高不一定快乐,情商高多好啊,宠辱不惊,笑骂由人,人生的烦恼至少去掉一半。
作家张小娴谈情商的价值。
中国的教育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学者易中天批评现代教育。
DOTA(一款网络游戏)毁一生,网游穷三代,天天上自习,必成高富帅!
东北大学材料和冶金学院在校内挂出如此霸气的标语。
我坚持认为,医生收病人钱、老师收学生钱、阿姨收孩子钱和火葬场收死人钱是四大缺德收钱。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
有着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未来不是充满了恐惧,人们的心态才会趋于平和。
从1999年开始,日本生活调查公司每年都要对小学生们进行理想调查。最近一次调查显示,最希望成为体育选手的小学男生比例最高,占26.7%。在小学女生中,比例最高的是希望成为蛋糕店店员,占到了32.2%。有专家如此评论。
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叫聪明。许多人没有在愚蠢的河流里淹死,都是在聪明的河里淹死。真正的聪明是愚公移山。世界上不存在大智慧,就像世界上本不存在才华这个词。重复的事情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
作家刘震云论聪明。
现象
在合肥一家商场,某品牌的一个纪念限量版毛绒玩具标价是2000元,一件儿童羽绒服标价是7200元。这家品牌的工作人员说,一个小孩子如果穿戴的羽绒服、裤子、围巾、袜子、手套、帽子都是他们家的产品,一身花费至少要2万元。除了奢侈童装之外,高档的婴儿床、床上用品价格也不菲。在一家知名的婴童睡眠用品品牌店内,婴儿床的标价高达12980元。手推车的价格也高得惊人,便宜的五六千元,最贵的高达14000元,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几个月的工资。
很多年轻的夫妇逛过这些儿童奢侈品店之后,纷纷摇头直呼“太贵了,吃不消”,但是工作人员表示说,虽然价格很高,但还是有一定的市场。不少客人会在换季和打折优惠活动时来买。另外有一些家长表示,现在许多父母购买儿童奢侈品时,抱有炫耀的消费心理,在互相攀比完房子、车子等奢侈消费品之后,越来越多富人开始在下一代消费品上较劲了。
(中国广播网)
变味儿的“家委会”
一位老师拿了一份她所在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名单给我,上面注有家长和学生姓名、家长委员会的职务、单位职务等内容。仔细看了这份名单,有三分之二是官员,且都是副处级以上官员,另外三分之一是老板。
据这位老师介绍,这些老板大多对本校有卓越贡献。所谓“卓越贡献”,就是给该校捐资、捐物不少。
我有一位同学,官至厅级,他女儿的学校曾经邀请他担任家长委员会的会长,他拒绝了。他说,家长委员会最好不要谁官大,担任的职务就大,也不应是谁给学校捐的钱多、物多谁就职务大,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导向作用。但学校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选了另一位官员去当会长。
其实,当今的家长委员会大多如此,成了官员和老板的“俱乐部”。一位校长也曾经跟我说,家长委员会的排名很费神,排名完全克隆官场那一套尊卑顺序,活脱脱是一个“官员联谊会”。这些人得罪不起,有些官员连孩子没有担任班干部,也打电话来干预。
不可否认,有权有钱的家长确实能为学校提供便利。但是如果成立家长委员会只是指望官员和老板家长为学校捐资捐物,学校收费由官员和老板家长来助阵,学校活动有官员和老板家长来捧场,学校出事有官员家长来保驾,那么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就容易产生比其他孩子优越的想法。
由于一些学校和老师对“官二代”、“富二代”的格外青睐,从而在学生中人为地形成了“贫富差别”、“官民差别”。比如有“富二代”指着教室里的空调对同学骄傲地说:“这是我家捐的!”同学们享受了他们家的空调,自然就有一种好似欠他什么的感觉。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体现平等自由的场所,官气、钱味弥漫的学校又怎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成立家长委员会是为了家长对学校教育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这个平台来行使集体教育参与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当今的家长委员会却适得其反,成了“权贵俱乐部”和“拼爹游戏场”。这样令人担忧的家长委员会,还不如不要。
(《长江日报》)
争鸣
做最好的自己
4月9日,江苏启东市汇龙中学3000多名师生举行升旗仪式。礼毕,在“如何树立远大理想”的主题演讲中,高二学生江成博完全跳开老师审阅过的演讲稿,以另一篇早已准备好的文章《做最好的自己》,抨击了当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合理。江成博同学的观点不一定全对,考虑得也未必周全、成熟,但一个身处应试压力下,并身披光环的学生能有这种勇气和想法已属难得。
让我们看看江成博那天到底讲了些什么。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我想说一段材料: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真是让人难以想象,这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
我再请问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我们父母的,或者说,我们大家坐在教室里承受着变味的教育带给我们的痛苦为的是什么?仅仅为了考一个好大学?为了一纸文凭?再然后呢?为了一个好工作?为了有好多好多钱?难道这些就是我们用整个青春作为代价所换来的?这不是生活,这仅仅只是生存!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即使付出了整个青春,也换不来这些庸俗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的悲哀,因为没有理想,别人这样,我们也就这样;因为没有理想,我们沉默,我们屈服,我们麻木。
同学们,我想我们可以醒来了,问问你自己,你喜欢什么,你想从事什么,而不是父母让我们喜欢什么,父母让我们从事什么。
同学们,我并非排斥学习,而是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学习,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就算是机器,也不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的机器。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然而有多少人明白这个?
同学们,不要再去倾听枯燥乏味的说教,也别试图去补救无望的过失,别在愚昧庸俗的事上浪费生命,那些是我们这个时代病态的目标和虚假的理想,去过你美妙的生活吧,去做最好的自己!
我鼓起了勇气,私自改变了原来要说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思考。
谢谢!我的讲话完了。
(《成都晚报》)
资讯
香港超六成家长
考虑让子女赴内地升学
香港教育局一项网上的调查发现,超过六成家长考虑让子女北上读大学,盼藉此增加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北京和上海是最受欢迎的升学地点。
323位网民接受了调查。在学科或专业的选择上,人文、商科和中医各有70多人。至于选择升学城市,四成八选北京,四成半选上海,而三成九选广东,选其余省或市的分别不超过25人。
熟悉内地高教的罗永祥指出:“内地本科教育相当好,美国三分之一博士研究生来自北大清华,香港许多大学教授的本科学位就是内地拿的。清华大学一年科研经费是36亿人民币,远高于全港八大资助大学的总和。”
(红网)
iPad成为儿童视力
第一杀手
一条题为“iPad成儿童视力第一杀手”的微博称:“4岁宝宝近视200度,小朋友视力从1.0降到0.5,眼科诊室外孩子排排坐……他们是‘iPad控’,切水果、读童话、看动画离不开iPad。他们遭遇了‘毒苹果’!”这条微博近期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
“以前我一回到家,宝宝一定会扑上来喊‘妈妈’,自从我买了iPad以后,下班回家的时候,女儿迎到门口来喊的是‘玩游戏’。”但不久蓉蓉妈便发现女儿的视力急剧下降。
南京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小宇,上学期末得了“三好学生”,喜出望外的小宇爸爸给孩子买了一台iPad作为奖励。整个寒假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抱着这个新鲜玩意儿,就连上厕所也要带着,成了一个标准的“iPad控”。临近开学时,小宇开始向妈妈念叨“眼睛疼”。到医院检查,小宇原先1.0的视力,一下降到了0.5。
“每年的寒暑假和小长假都是孩子视力下降最快的时期。”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乔彤说,因为数码电子产品有可以播放视频、玩游戏等功能,孩子经常会一个多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用眼时间过长,眼睛就会眨个不停。其实频繁眨眼就是眼睛过度疲劳的一种表现。”乔彤说,如果在儿童阶段养成了习惯性频繁眨眼,后天矫正起来则十分困难。“孩子的眼球发育到了十二三岁才会近似于成人,如果要最终发育稳定,则需要到18~20岁以后。建议家长不要给年龄较小的孩子接触iPad。一般家长们都告诉孩子,只能玩半小时,但往往是孩子和家长都很难做到,所以还不如从源头遏制。”
教育部查处非法颁发
“洋文凭”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对涉外办学广告的动态监管机制,对非法举办涉外办学活动、非法颁发境外学位证书及其他学业文凭的,要会同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及时依法查处。
(《工人日报》)
我国将建1000个大学生实践基地
教育部日前下文,决定开展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建设1000个实践基地。每个基地的投入经费不少于200万元。
(《京华时报》)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