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钱伟长先生认为: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天才,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1].目前,传统的应试模式下的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对培养合格人才有着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实,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是把人的本体的发展放在首位,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开始关注人的本体价值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在教育的价值观、儿童观、教育发展模式以及德育目标的选择上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
一、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目标
过去,由于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培养为考试的机器,完全不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随着全社会的重视和教育投入的增加,现在的大学教育正逐步大众化,升学压力对广大学生已不存在很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再继续进行应试教育了,应该好好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目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3].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4].所以说,教育是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要充分发掘其潜能,引导他们学习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二、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著名的教育家钱伟长先生的教育理念.钱老认为,现在社会中的某些学生比较浮躁,学习时比较急功近利,不注意个人的全面发展,缺少责任和忧患意识,人文精神和道德水平下降,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都是非常危险的[1].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理解和领悟钱老的教育思想.要让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让学生知道国家和人民的忧在何处,要让学生树立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三、用“心”教育,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为了升学的压力,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学习得非常被动,而且学习的负担比较重,厌学情绪非常严重.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只能是考试的机器,考试出来的结果比较好,但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不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太多的帮助.总之,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候结果可能还会非常糟糕.
既然我们都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存在很多的缺点,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用“心”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用“心”教育的含义包括: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将心真正用在教育工作上面.当今社会物质文化水平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中出现的“金钱观”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诲人不倦,以一流的教学质量来为社会服务.现在有一种人,他们有能力,但没有责任心;另一种人是没有能力,但很努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对那些能力不足的人要进行再教育和培训使其提高能力,对那些工作态度有问题的使其端正.我们教师也应该知道教育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应该将“心”用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上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来使学生有更好的提高.
其次,我们应该好好地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既然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完全为了学生的,那么就应该转变目前比较陈旧的观念.我们应该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为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模式.要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就必须对学生的情况和背景,对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兴趣等进行了解和研究.尊重学生就像尊重自己一样,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应该仔细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要让自己成为糊涂先生,误人子弟.
四、要因材施教,重新定位评价和考试体系
素质教育从本质出发点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出发是肯定不同的,要进行素
质教育,就应该研究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其具体情况的不同有区别地对待.举个简单的例子,教育学生就与养花种菜一样.由于花苗有优劣之别,土壤有肥瘦之分,环境有差异,如果我们使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培育,就不会使每一种花都能够枝繁叶茂,都能够充分成长.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就不能有偏见,就不能有差生,不能有笨孩子.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将学生培养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既然教育不能够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而要追求个性化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和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我们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制定相应的目标.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条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以使学生得到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而不应该用一个教学标准或大纲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衡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体系会促使教师按照考试要求教育学生,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会对教师的才能发挥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用多样化的、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并且需要淡化目前所谓的课题文化考试,研究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五、加强学校和社会、家长的协作,共同教育好学生
要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我们的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加强协作,共同努力.下图表明了学生、学校和社会、家长之间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关系.
首先,我们的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陪伴者和朋友.家长是学生的模范和榜样,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关系重大.比如,家长偶尔带孩子穿红灯就可能使孩子养成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坏习惯;家长不尊重老人以及邻里关系差就可能会使孩子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我们的家长要摈弃那种“棒打出孝子”或不闻不问等错误的理念.
学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要从理论联系实际,正面引导,以理服人,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进取心.学校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比如让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等.
所有的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是在社会之中的,都受到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也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对培养学生的品质起着很好的帮助,不良的社会环境将会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
虽然学校和社会、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但不能各行其道.学校和社会、家长应该加强合作,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只要这样,学生的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是我们祖国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仔细研究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才能不枉费广大人民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钱伟长.钱伟长文选(第五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2] 韦禾.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向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43).
[3] 斯文.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J].安徽教育,1997,4:3-5.
[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金铃)
其实,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是把人的本体的发展放在首位,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开始关注人的本体价值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在教育的价值观、儿童观、教育发展模式以及德育目标的选择上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
一、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目标
过去,由于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传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培养为考试的机器,完全不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随着全社会的重视和教育投入的增加,现在的大学教育正逐步大众化,升学压力对广大学生已不存在很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再继续进行应试教育了,应该好好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目标.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3].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4].所以说,教育是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要充分发掘其潜能,引导他们学习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二、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著名的教育家钱伟长先生的教育理念.钱老认为,现在社会中的某些学生比较浮躁,学习时比较急功近利,不注意个人的全面发展,缺少责任和忧患意识,人文精神和道德水平下降,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都是非常危险的[1].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理解和领悟钱老的教育思想.要让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让学生知道国家和人民的忧在何处,要让学生树立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三、用“心”教育,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为了升学的压力,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学习得非常被动,而且学习的负担比较重,厌学情绪非常严重.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只能是考试的机器,考试出来的结果比较好,但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不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太多的帮助.总之,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候结果可能还会非常糟糕.
既然我们都认识到传统的教育存在很多的缺点,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用“心”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用“心”教育的含义包括: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将心真正用在教育工作上面.当今社会物质文化水平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中出现的“金钱观”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应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诲人不倦,以一流的教学质量来为社会服务.现在有一种人,他们有能力,但没有责任心;另一种人是没有能力,但很努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对那些能力不足的人要进行再教育和培训使其提高能力,对那些工作态度有问题的使其端正.我们教师也应该知道教育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应该将“心”用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上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来使学生有更好的提高.
其次,我们应该好好地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既然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完全为了学生的,那么就应该转变目前比较陈旧的观念.我们应该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为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模式.要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就必须对学生的情况和背景,对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兴趣等进行了解和研究.尊重学生就像尊重自己一样,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应该仔细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要让自己成为糊涂先生,误人子弟.
四、要因材施教,重新定位评价和考试体系
素质教育从本质出发点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出发是肯定不同的,要进行素
质教育,就应该研究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其具体情况的不同有区别地对待.举个简单的例子,教育学生就与养花种菜一样.由于花苗有优劣之别,土壤有肥瘦之分,环境有差异,如果我们使用同一种方法进行培育,就不会使每一种花都能够枝繁叶茂,都能够充分成长.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就不能有偏见,就不能有差生,不能有笨孩子.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将学生培养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既然教育不能够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而要追求个性化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和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我们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制定相应的目标.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条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以使学生得到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而不应该用一个教学标准或大纲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衡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体系会促使教师按照考试要求教育学生,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会对教师的才能发挥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用多样化的、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教育学生,并且需要淡化目前所谓的课题文化考试,研究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五、加强学校和社会、家长的协作,共同教育好学生
要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我们的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加强协作,共同努力.下图表明了学生、学校和社会、家长之间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关系.
首先,我们的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陪伴者和朋友.家长是学生的模范和榜样,对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关系重大.比如,家长偶尔带孩子穿红灯就可能使孩子养成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坏习惯;家长不尊重老人以及邻里关系差就可能会使孩子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我们的家长要摈弃那种“棒打出孝子”或不闻不问等错误的理念.
学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要从理论联系实际,正面引导,以理服人,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进取心.学校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比如让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等.
所有的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是在社会之中的,都受到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也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对培养学生的品质起着很好的帮助,不良的社会环境将会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
虽然学校和社会、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但不能各行其道.学校和社会、家长应该加强合作,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只要这样,学生的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是我们祖国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仔细研究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才能不枉费广大人民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钱伟长.钱伟长文选(第五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2] 韦禾.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向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43).
[3] 斯文.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J].安徽教育,1997,4:3-5.
[4]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金铃)